七月 2024
許多國家陸續頒布永續相關法規,強制企業揭露非財務資訊,提升資訊透明度並加強罰則,永續轉型已成為企業無法迴避的課題。面對永續轉型所涵蓋的眾多議題,其中人權風險在供應鏈中的急迫性越來越受到關注。根據企業人權基準(CHRB)每年持續對逾百家企業之透明度、強迫勞動等政策進行調查,2018年時40%企業在評估人權盡職調查的五項指標得分為零;至2023年,70%企業改善了人權表現,但多數只提高了2-3個百分點,顯示企業對人權風險的識別、評估與管理進展緩慢。然而,各國供應鏈法的實施已迫在眉睫,企業若未能及時管理人權風險,可能導致觸法、供應鏈中斷或企業形象受損等嚴重後果。
歐盟於2024年5月正式通過企業永續報導指令(CSDDD),歐盟成員國須在2年內訂入國內法,從2027年開始分階段強制適用。臺灣企業以出口為導向,即使不直接受國外法規規範,當產品銷往歐美時,仍有可能被海關扣留,或是歐美企業因臺灣企業不符法規而無法往來。若未及時管理人權風險,恐將面臨供應鏈中斷、流失客戶或商譽損害等後果。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提出的工作基本原則和權利,企業需重視職場健康與安全、禁止就業歧視、廢除童工、組織工會與談判權、終止不當勞動行為或強迫勞動,其中強迫勞動為臺灣企業面臨最迫切的風險,包含法規允許向移工收取服務費,要求移工以高利率貸款支付費用、雇主扣除移工薪資作為仲介費與登記費、移工為賺取薪資還債而超時加班等。
勞動部統計2024年第一季移工在臺總數約76萬人,占總人口約3%,且預估此比例未來將持續增加。雇用移工較多的產業,如金屬製品製造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機械設備製造業、塑膠製品製造業、食品及飼品製造業、電腦及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電力設備及配備製造業等,或是社會新聞常見受虐之漁業與家庭移工,應更加注重勞動人權議題。企業不僅需關注自身的業務運作,還需對整個價值鏈進行透明度管理,以避免相關人權風險產生的危害。
強化人權風險管理不僅是道德要求,也是企業實現永續經營的必要途徑。本期《資誠通訊》從《2024全球經濟犯罪調查報告》重點發現出發,盤點供應鏈中的人權風險,並介紹歐盟最新發布的企業永續指令與盡職調查原則,盼協助企業面對日益複雜的人權風險,實踐人權治理,落實企業社會責任。
封面企劃 | |
專家觀點 | |
專業焦點 | |
資誠智識 | |
法令解析與輯要 | |
影音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