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與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共同籌備《台灣併購白皮書》系列已邁入第十年。於2024年5月29日舉辦的台灣產業併購與轉型論壇發布《2024台灣併購白皮書》,主題為「承先啟後 形塑未來」,並特別進行 「台灣併購市場十年回顧」,統整近年來重要併購趨勢與指標性進展,期望能為下一個十年提供借鏡與參考。今年亦持續透過問卷調查,瞭解台灣企業家及高階經理人對於台灣併購市場的展望及看法,並將重要發現彙整於白皮書供各界參考。
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董事長劉博文表示,2023年全球併購市場在受到地緣政治、各國築起高科技壁壘、央行延續高利率政策、經濟衰退疑慮等影響下,動能受到壓抑。經統計,全球併購市場連續兩年呈現衰退,併購金額較2022年衰退27%、併購交易件數亦較2022年衰退約19%,兩者甚至低於疫情前之水準、是過去十年的最低點。在幾大洲之中,2023年北美併購交易金額衰退較少,其餘包括歐洲、亞洲、南美洲皆有超過兩成的衰退。
觀察台灣鄰近幾個國家的併購活動,於全球經濟衰退疑慮蔓延下,中國大陸(以下簡稱中國)市場已連續四年下滑,交易金額及件數衰退28%,總金額只有2015年高峰時期的23%,其中國內企業間併購佔了八成,跨境併購只佔兩成;新加坡亦自21年高峰後下滑,金額與件數分別衰退26%及20%,跨境併購為其市場主力;向來活絡的韓國市場衰退幅度較小,金額與件數分別下降15%及11%;這兩年股市重回新高的日本則逆勢成長,併購件數增加6%、金額更是大增70%,顯見其市場之活絡程度。
去年雖然大型併購交易較少,令台灣市場交易金額衰退36%,然而,件數往往比金額更能表彰併購市場之溫度。經統計,去年台灣併購交易共有131件、年成長12%,已連續三年成長並創下歷史新高;今年第一季,台灣企業併購交易件數亦已達43件,預計全年仍有機會續創高峰,顯示台灣企業正逐漸邁出大步,透過更積極的併購行為來快速取得技術領先、產品優勢及市場地位。
劉博文點出,台灣企業併購件數屢創新高固然值得我們高興,但若以台灣的經濟規模而言,目前的併購活動其實仍遠低於鄰近國家,與我國的經濟實力仍無法匹配。例如,2023年韓國GDP總量約是台灣的2.3倍、然其併購交易件數卻是台灣的5倍;新加坡GDP總量只有台灣的70%,其併購交易件數卻為台灣的3.5倍。顯見台灣企業在併購動能上仍遠低於鄰近國家,未來的發展的空間仍有待大家共同努力。
本次白皮書正式發表適逢十周年,編輯團隊特別回顧台灣過去十年併購市場的變化,與十年前相比,台灣企業已積極走出台灣市場,不斷透過併購海內外標的公司,達成策略聯盟、互補競爭優勢、轉型升級和搶占市場先機等目標。回顧台灣近十年併購市場,共有六大趨勢:
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執行董事周容羽指出,依據PwC Taiwan的《2024台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顯示,76%臺灣企業領袖認為企業需在十年內轉型,才能維持獲利性,顯著高於全球的45%,顯示出臺灣企業對未來生存能力擔憂加劇,越來越多企業領袖思考如何轉型。當所有競爭者都在持續轉型時,此刻最重要的不僅是轉型,而是需要更全面「重塑」。不論是透過策略聯盟、產業控股或企業創投等創造生態圈, 或是透過併購策略布局新應用技術、切入新市場或提供整合性解決方案,方能為未來十年成就新的成長曲線與達成永續發展。
為洞悉台灣企業對併購關鍵議題的看法,今年併購白皮書共蒐集208份問卷調查,調查對象包括產業公司、私募創投和服務機構,瞭解台灣企業對併購市場未來展望,以及對於併購後整合關鍵的看法。
周容羽指出,在未來充滿不確定的挑戰與機遇下,鼓勵台灣企業勇於接受挑戰,透過進行併購案,快速地獲得所需的人才資源與所缺的資源,提升企業形象與市場認可度,提升營運效率與達成績效目標。不僅可幫助企業擴大規模與市場份額,更可以於人才、ESG與數位轉型等方面,依據自身需求來取得先機,有助於未來實現持續增長與創造價值。
周容羽建議,時間具有複利效果,系統性前瞻併購策略具有「重塑」效果,今年是併購白皮書十周年,期許臺灣企業於此轉捩時刻,透過併購加速重塑,建造企業競爭力之護城河,迎接下一個十年。台灣企業於擬定長期發展計畫時,應從總體戰略角度出發,明確自己的目標與動機,並重點評估潛在併購案對其戰略規劃之裨益。此外,進行併購前應該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與事後整合規劃之工作,評估潛在風險與綜效,以確保能夠實現、極大化預期的價值。
圖一:全球併購交易件數及總額
圖二:台灣併購交易件數及總額
圖三:台灣與鄰近國家經濟總量、併購活動之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