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誠通訊第388期封面企劃:強化人權風險管理 提升永續供應鏈韌性

在轉型過程中,不僅企業自身需要進行組織變革,還需擴及供應鏈上下游廠商,確保相關供應商遵循各國法律和永續規範。

近年來,由於新冠疫情和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全球供應鏈經歷重大變革。美國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公布的全球供應鏈壓力指數(GSCPI),因2022年1月疫情大流行出現跳躍式上升,指數創下歷史新高,雖然近期指數已回穩,但企業也意識到供應鏈比想像中更加脆弱。為強化供應鏈韌性,企業紛紛重組供應鏈策略布局,並推動永續轉型,重塑企業價值鏈。在轉型過程中,不僅企業自身需要進行組織變革,還需擴及供應鏈上下游廠商,確保相關供應商遵循各國法律和永續規範。

隨著全球對勞工權益保護意識提高,許多國家都嚴格禁止強迫勞動(Forced labour),並陸續提出相關法令,例如美國於2021年通過防止維吾爾人強迫勞動法(UFLPA),德國的供應鏈法已於2024年初生效。然而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估計,目前全球仍有2,800萬人處於強迫勞動狀態,每年非法獲利高達2360億美元。美國非法童工五年內暴增八成,而臺灣也曾名列美國強迫勞動清單,顯示勞動人權仍有待改善。

企業若要在全球化競爭中確保永續優勢,不僅需追求經濟效益,還需要在營運中積極融入社會責任,促進公正與道德的商業實踐。在法規日益嚴格的時代,勞動人權不再僅是企業所面臨的道德裁量,而是必須實踐的法制義務。

33%企業視供應鏈人權風險為首要任務

根據PwC《2024全球經濟犯罪調查報告》,全球33%企業將評估供應鏈的強迫勞動風險視為首要任務,近半數西歐高階主管表示,公司已經或計畫於未來一年內進行風險評估。此外,歐盟發布之企業永續發展報告指令(CSRD)預計於2024年至2029年分階段實施,其中亦包含人權風險評估。調查顯示,已有四分之三的企業因應CSRD進行準備,仍有27%企業尚未根據CSRD評估業務影響。

在企業自身業務範疇之外,36%受訪企業表示已對一、二級供應商(Tier 1, 2)進行分析,以詳細了解供應鏈生態系的運作,收入超過50億美元的企業中,65%已進行不同程度的供應商分析。15%受訪企業對三級甚至以上的供應商進行分析,11%企業預估未來12個月內會進行此作業,38%的企業對此並無特別計畫。顯示六成以上的企業已開始詳細檢視供應鏈環節,識別可能存在的風險,並關注供應鏈夥伴的合規與道德責任。

歐盟永續新法取得進展 違反人權恐面臨罰則

為強化全球供應鏈對環境與人權的保護,歐盟於2024年5月正式通過企業永續性盡職調查指令(CSDDD),強制規範企業及相關供應商,實行人權及環境盡職調查。這是歐盟首次將聯合國工商企業與人權指導原則(UNGPs)法制化,為企業社會責任立法的重要里程碑。歐盟會員國應於二年內將CSDDD轉換為國內法,或修訂國內相關法案以符合規範。違反規範的企業可能面臨不少於企業年銷售額5%的罰款。

透過明確的法規(CSRD)和企業永續性盡職調查指令(CSDDD),企業價值鏈對社會和環境造成的影響更加透明,從供應商至第三方,所有的企業行為皆應受到檢視,以符合永續發展標準。然而,法律的實施與企業實際行動之間可能存在落差。以德國廣播公司rbb24對德國供應鏈法實施現況的調查為例,40%受訪企業表示,不會按永續發展標準來評估所有的直接供應商;若供應商發生侵犯人權行為,僅70%企業會試圖採取補救措施,顯示欲真正落實供應鏈社會責任與透明度,對許多企業而言仍是重大挑戰。

改善人權風險 有助提升供應鏈韌性

鑑於全球供應鏈轉型及新政法規變革,企業應協同供應商,將永續準則納入營運決策,以降低人權風險,促進產業鏈穩定發展。根據PwC《2024全球CSRD調查》,約半數受訪企業認為遵循CSRD指令有益於獲得更好的永續發展績效,促進利害關係人參與並降低風險。近三分之一受訪者認為CSRD有利於營收成長(29%)或降低成本(26%)。

在全球供應鏈中,歐盟與臺灣為重要的貿易夥伴,雙邊貿易總額每年超過750億美元,歐盟的永續法規具有強制性,意味著臺灣企業亦須遵循永續準則進行企業重塑,才能保持歐盟市場的貿易能量。除了接軌國際永續框架,臺灣政府也推動多項永續政策和勞動法規,如強制大型企業揭露永續報告。日前經濟部亦針對供應鏈人權問題,提出《臺灣供應鏈企業尊重人權指引》草案,希望指引臺灣企業在永續轉型的過程,重視人權保護與環境責任,藉此提升企業的全球競爭力。

從新疆棉花生產到臺灣的漁業捕撈,再到中國電子產品製造業,許多案例凸顯了供應鏈管理對於勞工條件監控和透明度的重要性,以及企業如何面對來自消費者與政府的壓力。加速人權保障,不僅能確保企業供應鏈合規,更可藉此維繫企業品牌形象,減少勞工問題引發的衝突與產線中斷,從而提高供應鏈整體穩定性。建議在以風險為基礎的原則上,主管機關可參考ILO所提出之人權重點議題,訂定相關具有強制力的指引或準則,提供企業落實操作。企業更應及早落實ESG措施,進行相關盡職調查,並透過自身的影響力,引導供應鏈上下游之中小企業,落實永續轉型及資訊揭露,強化供應鏈韌性,提升企業永續價值。

提供您更完整的產業、法令、及市場資訊

訂閱電子報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