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上不去、留不住?4步驟打造伯樂型組織

林 瓊瀛 資誠企業管理顧問公司執行董事, PwC Taiwan 六月 2023

許多組織或企業為了避免所謂「辦公室政治」,往往把員工如何獲取職涯升遷機會視為禁忌話題,但這樣的現象卻易造成不利人才發展的後果,輕則讓有潛力人才缺乏足夠的動機或準備度,反覆印證「在組織當中,每位員工都將升遷到他無法勝任的職位為止」的彼得原理;重則讓有志向上的千里馬員工無法獲得資源和舞台,駢死於槽櫪之間或轉往競爭對手旗下,最糟的狀況恐造成公司內部派系鬥爭。

前篇文章從員工個人角度出發,我以善用支持矩陣如何協助個人釐清不同支持角色,以爭取適當資源推動自身職涯發展,本篇我將從企業角度,說明支持矩陣帶來的啟示,並建議企業應協助員工建構內部4大支持網絡,以促進強化人才培育的成效,打造企業成為伯樂型組織。

企業內支持職涯發展的4種角色

支持矩陣將企業內部支持角色分為4大類:一般粉絲(casual fans)、超級粉絲(super fans)、導師(mentor)、贊助者(sponsor)。一為衡量支持者願意投入個人資本以協助員工成功的程度高低;二為支持者願意投入自身社會及政治資本的意願與能力。

「一般粉絲」僅會讚美與正面評價員工;而「超級粉絲」通常具備運用自身社會及政治資本的能力;「導師」則願為員工投入個人資本以協助其累積專業能力;「贊助者」則結合導師與超級粉絲的力道,投入個人、社會與政治資本,讓所屬門徒可以獲得指標性任務、績效加薪、寶貴歷練等有助升遷的資源,對培養員工職涯發展具備決定性的影響力。

誰能真正推動職涯發展?認識支持矩陣

誰能真正推動職涯發展? 認識支持矩陣

伯樂第1步:為員工創造組織內的弱連結

首先,一般粉絲永遠不嫌多,尤其實證研究已揭示具有正向互惠關係的「弱連結」(weak ties)往往是獲得更多合作機會的來源。在大型企業及高度專業導向分工的限制下,處於職涯發展前期的潛力人才相對較難有建立弱連結的機會,也不易透過與其他專業功能的同仁和主管熟識。

尤其當他為家族中第一個在專業組織或從事專業領域工作的「先鋒專業人員」(pioneer professionals),自然在成長求學過程中經常缺乏可以指導方向的模範,也怯於尋求企業的資源。

企業留才基礎工程的第一步,就是要為其打造良好的員工互動與支援網絡體系。

隨著員工站穩在組織中的專業技能地位,如何更清晰地勾勒自己的職涯路徑往往伴隨著令人挫折的碰壁經驗。許多企業並未建構職涯地圖,也不鼓勵員工尋找資深主管進行相關的討論,無疑會讓潛力人才武斷得出「看不到發展性」的偏頗結論。

伯樂第2步:為員工安排職涯導師、建構發展計畫

制度面,組織當然可以建構執行菁英人才發展計畫,或加強輪調機制促進內部良性流動;同時,精挑細選具備強烈利他人格與指導回饋技巧的內部導師團(mentor)人選,提供員工與導師進行非正式的職涯請益場合,既有助於企業早期掌握員工自身的發展意圖,也可逐步建立員工在獲得支持角色的自主性與積極性。

伯樂第3步:為員工搭建跨部門、跨專案、跨層級的舞台

從垂直軸向來說,為了讓更多優秀人才能有嶄露頭角的機會、被擁有政治資本的超級粉絲看見,企業可以定期搭建各種交流會、創業創新競賽、正式或非正式跨部門專案公開招兵買馬,及其他跨越公司層級架構的合作機會,增進高階主管與潛力人才間的互動與人際網絡。企業也不妨結合人才評議委員會的機制,定期安排讓各部門的優秀人才至其他部門觀摩學習,持續為潛力新星創造吸收超級粉絲的機會。

伯樂第4步:為員工建立贊助者文化與配套主管績效指標

最後,企業需要明確地建立讓關鍵職位主管勇於成為贊助者的文化與機制,贊助者機制相較導師制更為正式化,並強調主管投入人才發展資源的承諾,主張主管對於員工發展責無旁貸,並將履行贊助者角色視為主管的關鍵績效指標。

企業尤應留心在執行贊助者計畫時應符合多元共融(DEI)的精神,透過跨部門「易子而教」、跨層級「隔代教養」等設計降低山頭派系私相授受的疑慮,為計畫創造足夠的透明度與監管機制,使贊助者計畫真正唯才是舉,為企業的人才永續發展發揮正向助益。

《馬說》有云:「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有人說,優秀人才的出頭與升遷往往受天時、地利、人和等各項因素影響,但我認為,為潛力人才創造更多結構性優勢,就能催生更多千里馬被人看見。

當前面對人才議題的挑戰,企業除了最大化利用有限的人才發展資源並發揮最大效益外,還必須建立讓潛力員工獲取不同支持者的場合與機制,鼓勵並教育主管正確地用不同方式成為企業伯樂。當組織打造了良好的支持環境,良駒自將馳騁脫穎而出。

hr tech-hero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