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 2024
全球賴以為生的關鍵物資,正受到氣候變遷影響,即使全球各國戮力減少碳排放,2050年仍無可避免將受到高溫與乾旱威脅。PwC發布《2024九大關鍵物資氣候風險調查報告》,分析氣候變遷對九種關鍵物資的影響,包括大量應用於製造、運輸與基礎設施的鐵、鋅、鋁,電子產品與永續轉型不可或缺,堪稱現代「戰略性物資」的鈷、銅、鋰,以及占全球總人口42%熱量來源的玉米、稻米、小麥。
這份報告依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第六次評估綜合報告(AR6 Synthesis Report)的高碳排放與低碳排放情境進行模擬。當人類不採取任何實際減碳行動,碳排放最高的情境,氣溫將在2100年上升4.4°C,即使設定減碳目標並採取行動,IPCC所預估低排放情境,氣溫仍將在2100年上升1.8°C。
氣溫上升導致氣候驟變,全球多數地區面臨高溫與乾旱風險,高溫與乾旱將導致糧食產量下降,勞工也難以在高溫下工作,造成勞動力流失。隨著全球暖化加劇,將推高糧食價格、失去工作的勞工家庭收入減少,在供應鏈、市場、資源分配交互作用下,產生連鎖且難以控制的後果。
在IPCC推估之低碳排情境,各國設定減碳目標並普遍採取行動,2050年全球仍有62%鐵與鋁產量面臨高溫風險,產量將因高溫減少工時而縮減。礦物開採過程需耗用大量水資源控制粉塵、冶煉與加工,2050年全球74%鋰與鈷礦產量、54%銅礦產量也將面臨缺水乾旱風險。
礦物供應鏈除了氣候變遷,還有更多挑戰等在前方,加深供應鏈風險。尤其關鍵礦物如鋰、鈷,開採地集中於少數國家,深受該國政策及地緣政治影響,或尚有手工採礦等人權剝削疑慮待解。除了開採之外,根據 IEA發布《2023關鍵礦物市場報告》顯示,冶煉與加工更為高度集中,以鈷、鋰、銅為例,中國大陸即占全球總量的76%、65%與42%。
氣候劇變對農作物影響更甚,全球87%稻米、36%小麥的產量,將在2050年深受高溫威脅,即使是現在,已有75%稻米產量面臨熱浪衝擊。氣候變遷對農作物影響不止於產地,更延伸至農產品加工、批發零售,至民生餐飲的價值鏈。據農業部統計至2022年底,臺灣從事農業及農食鏈就業人數,占全國總就業人數17.3%,平均每6人即有1人從事農業及農食相關工作,氣候影響糧食產量與價格的漣漪,將影響每個人的荷包。
本期資誠通訊摘要《2024九大關鍵物資氣候風險調查報告》重點發現,全球關鍵物資將因氣候變遷,面臨無法迴避的風險。唯有生產者、企業與消費者共同採取行動,從風險識別到管理,增強供應鏈韌性,下一步為提供新型產品、服務與商業模式,轉變消費行為,強化氣候變遷的適應能力,最後,是政府、社會利害關係人與企業協同合作,融合政策與價值鏈對氣候變遷的調適,減輕氣候惡化的影響。
封面企劃 | |
專家觀點 | |
專業焦點 | |
資誠智識 | |
法令解析與輯要 | |
影音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