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誠通訊第386期封面企劃:九大關鍵物資 氣候風險的危機與轉機

PwC與世界經濟論壇(WEF)共同提出適應氣候變遷三支柱,主要為透過識別和管理氣候風險強化供應鏈韌性、避免經濟損失,以及保護社區和生態系統。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最新的全球氣候狀況報告指出,2023年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且2024年氣溫很可能持續上升。全球沸騰的時代,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等氣候指標正駭人的邁向惡化,極端氣候事件更以前所未有的頻率出現。聯合國秘書長Antonio Guterres表示,氣候變遷對人類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失去生命、喪失生計和經濟崩盤。PwC最新發布的《2024九大關鍵物資氣候風險調查報告》顯示,我們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資正面臨氣候威脅。

為了確保擁有宜居和永續的未來,我們除了加速石化燃料轉型再生能源,亦須適應氣候轉變的現實,學習與氣候共存,強化應對措施,以減輕極端氣候可能帶來的損害。本期資誠通訊聚焦《2024九大關鍵物資氣候風險調查報告》的重點發現,盤點影響全球供應鏈的九項關鍵物資,揭示極端氣候可能帶來的威脅,輔以提升韌性的建議,盼協助企業提升供應鏈的氣候災害應變能力。

關鍵物資產地過於集中 供應鏈中斷風險上升

本報告定義了九種影響全球經濟的關鍵物資,分別為應用於製造、運輸和基礎設施的重要金屬(鐵、鋅、鋁),電子業和綠色能源不可或缺的關鍵礦物(鈷、銅、鋰),以及世界最重要的三種穀類作物(玉米、稻米、小麥)。數據顯示,上述關鍵物資的產地集中於特定國家,以2020年全球供應量來看,每項物資40%至85%的產量僅來自三個國家,其中許多產地正面臨日益嚴重的氣候風險。此地理集中現象,意味著任何產地的供應中斷,都將嚴重影響全球供應鏈。

乾旱與高溫風險加劇 關鍵物資面臨危機

炎熱天氣發生的時間、頻率和均溫正持續上升,據聯合國IPCC統計,2015年全球平均溫度首次比工業化前高出1.5°C,至2023年近半數日子溫度皆是如此。國際勞工組織的研究指出,氣溫上升可能導致勞動時間最高縮短3.9%,相當於減少1.36億個全職工作機會。農民因高溫死亡率高出其他文職人員19倍,礦工也經常暴露於高溫環境中,顯示了氣候變遷對勞動力的負面影響。

氣候變遷引發的危害中,以乾旱和高溫威脅(Heat Stress)對關鍵物資的影響最為顯著,本報告以IPCC模擬的情境為基礎,推估不同程度溫室氣體排放下的氣候變化,將對關鍵物資產生何種影響。數據顯示即使是在低碳排情境下,預估2050年鈷和鋰的產量可能面臨嚴重的乾旱風險(70%以上);在高碳排情境下,面臨乾旱風險的銅產量可能從目前的10%上升至70%以上。同時,農業為全球最大用水產業,2022年灌溉用水占全球淡水消耗量的70%,在高碳排情境下,2050年大部分的水稻將面臨嚴重的高溫威脅(90%);而玉米和小麥的乾旱風險,將從目前的1%大幅上升至30%和50%以上。

提升供應鏈韌性 氣候風險管理刻不容緩

PwC與世界經濟論壇(WEF)共同提出適應氣候變遷三支柱,主要為透過識別和管理氣候風險強化供應鏈韌性、避免經濟損失,以及保護社區和生態系統。本報告建議,企業可透過以下策略,提升供應鏈抵禦氣候變遷的應變能力:

  •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透過新技術進行需求預測與改善用水效率。
  • 釐清供應鏈中的氣候風險,並同時考慮直接與間接影響。
  • 採用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框架,協助企業與利害關係人有效評估氣候風險與機會。
  • 推動適應氣候變遷的產品、服務或商業模式,與利害關係人協作建立社會共享的氣候調適方案。

隨著巴黎協定邁向十周年,能源轉型與永續淨零成為商業趨勢,PwC Taiwan《2024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顯示,七成左右的全球與臺灣企業領袖已採取或擬訂措施,保護員工和實體資產,預防氣候變遷災害威脅。儘管自2022年全球碳排放密集度已下降,但要實現2050年升溫控制在1.5°C的目標,減碳速度需加快七倍。即使碳排控制得宜,預估2050年極端氣候仍將加劇,許多關鍵產地將面臨更頻繁的乾旱與熱浪危害。

而臺灣位居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關鍵環節,對外貿易依存度高,企業需評估氣候破壞對生產力的潛在影響,仔細盤點供應鏈中的可能風險,增強面對氣候損害的復原力,並與利害關係人合作,加強氣候適應性,這也將有助於加速實現淨零經濟轉型。讓危機成為企業成長動能—不只要減碳,氣候風險管理也同樣刻不容緩。

提供您更完整的產業、法令、及市場資訊

訂閱電子報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