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 2023
隨著畢業季來臨,職場新血陸續投入就業市場,受僱員工的實質薪資與工時狀況,也再度成為大眾關注的課題。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受僱員工薪資調查,2022年1月至12月全體受僱員工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為新臺幣44,417元,雖年增2.8%,但若考量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影響,2022年的實質經常性薪資為41,357元,不僅較前年負成長0.15%,創下近十年來的最大減幅,也遠遠不及2022年GDP成長率的2.43%。最新公布的2023年1月至5月實質經常性薪資則為41,532元,年增率雖由負轉正、微幅增長0.02%,不過含績效獎金、加班費、年終獎金等非經常性薪資的「實質總薪資」仍年減0.81%,為七年來同期首次負成長,顯見物價漲幅侵蝕薪資漲幅。薪資成長緩慢再加上通膨壓力,多數人並未享受到經濟成長的果實。
此外,若觀察勞動部最新公布的工時數據,則可發現2022年受僱員工含正常和加班時數的年總工時上升至2007.6小時,較2021年增加7.2小時,顯示各產業雖已逐漸走出疫情陰霾,但無論是中高階專業人員或基層勞工,在職場及生活中承受的壓力並未稍減。
面對變遷快速的工作型態與人力需求,PwC針對包含臺灣等全球46個國家和地區、近54,000名員工的態度、行為進行調查,於6月底發布《2023希望與恐懼調查報告》(Hopes & Fears Survey 2023)發現,大轉職潮(Great Resignation)現象,即使在全球通膨延燒、經濟疲軟的此時依然存在:全球有26%的員工可能在未來一年轉職,高於去年的19%;臺灣受訪者則有22%可能在未來一年轉職,高於去年的10%。其中工作過度(44%)、無法負擔每月生活開銷(38%)等因素,正是導致轉職的主因。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政經趨勢變化、AI興起等新挑戰,經濟較為困難的員工與經濟較有餘裕的員工相比,往往更缺乏積極發展新技能的機會(50% vs. 62%),顯示面對瞬息萬變的工作環境,除員工須持續精進專業技能及軟實力,企業領袖也須意識到企業轉型的推動,須結合科技與能力培訓計畫,提供員工必要的資源及支持,方能解決技能及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成就企業永續。本期《資誠通訊》整理《2023希望與恐懼調查報告》的重點發現,期能帶給疫後新時代亟需突破的企業及員工,更多職場新啟發、新思考。
封面企劃 | |
專家觀點 | |
專業焦點 | |
資誠智識 | |
法令解析與輯要 | |
影音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