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去年發布永續發展路徑圖,分階段要求上市櫃公司碳盤查並確信,今年3月更發布永續發展行動方案,要求最快從2026年開始,以完成盤查年度為基準年,揭露次一年度減碳目標、策略、行動計畫。可見政策已從盤查,延伸至引導企業制定計畫、採取減碳的實際行動。
PwC Taiwan《2023臺灣企業領袖調查》發現,72%受訪臺灣企業已進行減碳計畫,六成受訪企業已著手開發氣候友好的新產品與製程,也有六成受訪企業表示,以數據驅動降低氣候風險的策略。減碳已是當前重要課題,為邁向淨零,企業可採取以下四個解決方案。
碳盤查起手式,必須先有知識,並善用工具。從瞭解企業自身商業行為開始,例如中小企業經營活動較為單純,可利用簡易數位工具計算碳排放;大型或跨國企業,需監控多個組織排碳情形、跨部門溝通整合與追蹤,並分析財務影響,會需要完整數位工具輔助。
尤其範疇三碳盤查較複雜,雖然法規目前尚未強制,然而範疇三占企業總體排放量65%至95%,以淨零為目標,未來勢必納入盤查與揭露範圍。因此,建議企業可先將供應商分級,確保排放量較高的供應商,已開始盤查與減碳,並陸續與各供應商溝通其減碳計畫。
企業依據碳盤查結果,規劃減碳路徑,以科學基礎設定短中長期目標(SBT),呼應全球減碳趨勢與法規要求。短期目標是未來三至五年內,來自法規、客戶、投資人的要求;中期目標以持續優化製程,掌握綠色商機為主。目前法規要求碳盤查是以工廠、企業為單位,從趨勢來看,未來可能以產品為單位,因此需將組織碳盤查,梳理為產品生命週期的碳足跡,範疇三碳排放量化與分析將更為吃重。
設定減碳目標後,為落實執行,企業通常會設置委員會,由高階管理者組成,才有足夠力道動員各部門資源、監督執行進度。企業可採取的行動,諸如綠色能源採購、製程改善、採用綠建築或申請綠建築標章,或尋求新技術與新創合作。
隨著環保署2024年徵收碳費、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於今年試行,排碳有價已是不爭事實。碳排放外部成本內部化的「內部碳定價」,將碳排放成本融入內部決策,更易於辨識價值鏈中削減碳成本與投資新機會,成為促使企業內部改變行為的動機。
根據PwC《2022全球投資人調查》,78%機構投資人認為,企業永續報告部分摻雜漂綠,因此75%投資人表示,永續報告需經合理確信,也就是相當於財務報表審計的水準,方能對報告內容具有信心。
金管會已要求全體上市櫃公司最遲於2027年完成碳盤查,於2029年完成確信,揭露與確信的邊界,須納入國內外子公司,資料蒐集將是重大挑戰。即使是一般公司,亦可能因客戶或債權人要求,需提供經過確信的碳排放資訊,辨識提供何種資料並準備確信,通常需要可供評估的資料軌跡,企業宜即時著手佈建資料蒐集流程。
追求淨零排放是條漫漫長路,碳盤查與數據累積,是持續且鉅細靡遺的工程,輔以數位工具加乘,培育善用工具的人才,方能將減碳成果,化為質化報導與量化數字,供內部經營監督管理所用;取得確信並對外揭露,以獲得利害關係人信任。
(原文刊登於2023年6月22日經濟日報A4版名家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