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外在變化,策略須在執行與修正間不斷擺盪


廖俊喆|崑鼎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成立於 1999 年的崑鼎投控,是臺灣最具規模的環境資源管理服務公司,專注於焚化發電廠、廢棄物管理、廢水回收、再生能源、寶特瓶回收等事業,為公私部門提供專業的營運與維護、諮詢、投資與開發等專業服務。

面對全球風起雲湧的減碳趨勢,多年來以「廢棄物管理與焚化、再生能源、回收再利用」三大業務領域推動循環經濟的崑鼎投控,可謂躬逢其盛,近年營運成績有目共睹。來看崑鼎投控董事長廖俊喆分享如何將 ESG 內化為企業核心競爭力?如何在變動快速的商業環境中,保持靈活與敏捷度,將每次危機化為轉機?

 返回索引︱CEO 觀點

Q:近年外在環境劇烈轉變,展望未來一年,您認為全球及臺灣的經濟走勢將如何變化?為什麼?

A:過去幾年,這世界的變化又快又急,先是中美貿易摩擦顛覆了全球既有分工模式,產業鏈開始產生斷裂與重組;再來是 COVID-19 疫情,各國爭相封鎖邊境,對既有分工鏈造成更深的衝擊;而當一切變動看似即將平復之際,拜登上任美國總統後,減碳議題躍升為全世界注目的焦點,為全世界帶來第三波的劇烈變動。上述變化,不僅讓企業必須重新擬定策略、建構新的供應鏈,同時也加深了貧富不均、產業發展不均等社會問題。

當減碳成為全球趨勢,不僅市場將產生許多新需求(如電動車、太陽能),企業也會需要新型人才,未來三到五年,全世界的經濟活動樣貌勢將大為不同。隨著各國政府陸續立下減碳目標,臺灣近期也承諾將在 2050 年達到淨零排放,但人類各項活動均會產生碳,我們必須加速實行「負碳排」計畫來抵消碳排。

過去幾十年來,臺灣高度仰賴石化燃料、低價電力,製造大量產品外銷全球。無論是因應減碳壓力、或是產業鏈重組的需求,近年臺灣廠商紛紛返回臺灣設廠,回流雖有利於帶動臺灣經濟活水,但當臺灣所生產的產品要銷往海外時,就必須符合世界各地的環保法規。臺灣經濟以外銷為主,如何在臺灣內部創造一個負碳排的環境,將成為能否持續保有競爭力的重要關鍵。

Q:在快速變動的時代,企業敏捷性越來越重要,請問在過去一年,崑鼎投控的流程、組織是否就加快決策或執行的速度有所調整? 

A:崑鼎投控為中鼎集團的子公司之一,早在 2016 年,集團有感於外在環境的高度變動,需要一個更靈活敏捷的組織來因應變化,當時就將散布在全球 40 幾家的關係企業跟分公司重整為:「工程」、「智能」、「資源循環」三大事業群,並以「集團總管理處」做為前述事業群的共同服務中心,並統轄於一個決策中心之下,讓全集團的資源能相互支援、發揮綜效。

透過這樣的組織重整,為集團的決策速度與資源運用帶來極大優勢。因應外在環境變化以及客戶對速度的要求,集團會定期進行決策討論會議,亦會就外在變動不定期召開會議。在這些會議上統籌集團內 40 多家關係企業的業務機會與需求,藉由三個事業群及集團總管理處讓集團的各項決策可以很快速、很即時地被推動與執行。

舉例來說,當 2020 年初爆發 COVID-19 疫情,當時集團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我們在臺灣、中國大陸的專案建造工地,工人苦於無口罩可戴,營運可能因此中斷。當時,決策中心立刻責成總管理處成立防疫指揮中心,統籌全球相關資源,在疫情爆發之初,即透過海外據點採購到十多萬片口罩支援臺灣和中國大陸;若在以前,集團內每家公司各自為政,集團的資源效益無法最大化,透過防疫指揮中心的統籌與指揮,讓我們可快速地因應問題。

第二個例子是,當臺灣半導體大廠傳出將於美國設廠的消息,當時決策中心迅速盤點集團資源,集團有豐富的海外建廠資源與經驗,旗下也有具備高科技專業的子公司,但要到美國當地工作,需要在地的協助,因此迅速在決策中心統籌下,結合工程事業群國內及中鼎美國、智能事業群與集團總管理處合作分工,透過統合集團資源,對市場需求快速做出回應,也提供給業主更好的在地及專業服務體驗。

Q:正因外在環境變動快速,請問貴公司多久進行一次長期策略或短期目標的評估或調整?考量的因素包含哪些?

A:早期要做策略規劃,只要看政府的經建計劃,大概就可知道未來的趨勢發展;但現在,計畫趕不上變化,也許今天的新科技,明天就被破壞性創新所取代。

既然計畫趕不上變化,我們就必須隨時滾動調整計畫。每一年,中鼎集團都會舉辦共識營(offsite meeting),並在其中提出未來三到五年的營運規劃,但差別在於,過去集團都是每年檢討一次營運規劃,但現在已經縮短至每季滾動式調整,甚至,在我們崑鼎內部,每個月都在做調整與修正檢討。

老實說,現在要做策略規劃,比以前辛苦太多了。因應外在變化,策略必須不斷在執行與修正之間來回擺盪,一邊要執行計畫、一邊又要同時修正計畫。

Q:ESG 議題逐漸成為顯學,請問貴公司如何落實 ESG?如何與不同的利害關係人溝通?

A:ESG 因子,早從崑鼎成立的第一天,就深植在我們的 DNA 中。回顧三十多年前,當時臺灣社會處於垃圾大戰的混亂年代,各地垃圾無處丟,時常以就地掩埋的方式處理廢棄物。當時,政府開始有廣建焚化爐的計畫,我們也順利爭取到臺灣第一座公有民營焚化廠的興建及後續維護,實現政府垃圾處理本土化的目標。

可以說,崑鼎從成立的第一天,就是在解決環境(Environment)的問題,這也成為我們的核心能耐,並往外擴展到太陽光電、廢溶劑回收再利用、機電整合服務等業務。近年 ESG、循環經濟、低碳轉型成為顯學,我們是躬逢其盛,但其實這些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並非跟著潮流起舞。

二、三十年前臺灣自己建垃圾焚化廠是一項挑戰,但如何讓社區居民接受焚化廠,讓操作營運廠商融入社區,善盡社會面(Social)的責任,更是挑戰。為了與社區居民有更多互動,我們採取以下作法:

  • 致力優化焚化爐設施與營運,有效避免對環境造成危害;
  • 致力與社區共融,例如舉辦電腦課、英文課及夏、冬令營等活動,邀請居民來廠參觀,崑鼎旗下現在就有五座通過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的焚化廠。近幾年也做主動環教,崑鼎走出廠區到全台小學推廣環境教育,教我們的孩子愛環境、愛土地、從小培養他們與環境共生的素養,這些活動完全免費;
  • 除焚化爐的關鍵技術人員外,積極招募當地居民成為我們的同仁,也培養他們成為具有關鍵技術的人員,鼓勵同仁帶家屬來參觀工廠,讓週遭居民做我們最好的代言人,讓焚化廠變成當地的環教睦鄰中心。

在公司治理(Governance)上,中鼎集團是臺灣少數由專業經理人經營的集團,沒有家族、沒有財團、沒有包袱,所有高階主管都是從基層工程師晉升上來的,無論對道德標準、誠信或是法規的遵循,我們都是嚴格要求。可看到,崑鼎連續七年都在公司治理評鑑的前 5% 名單之中,顯見我們對公司治理的投入。 

Q:不少企業想進行低碳轉型,卻不知從何著手,可否請董事長提供建議?

A:第一步,建議企業可從盤查碳足跡做起,先了解自己的工作場所、所生產的產品中,到底有哪些環節會產生碳排放?當企業能夠掌握自己的碳排放後,就能踏實地去面對減碳挑戰,可能有些環節透過管理,就可大幅降低碳排放,真的無法處理的環節,就找外部專業人士來協助。

在面對每個危機時,絕對都要把危機變成機會,當既有的世界定型結構產生變化時,誰可在變動中占到一個位置、扮演一定角色者,誰就能從中取得機會。所有的危機都是轉機,就算眼前遇到的真的是危機,也要想辦法把危機變成機會。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