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博明|臺南紡織集團總裁
創立於 1955 年的臺南紡織,是臺灣最老牌的紡織廠,從吳修齊的時代、到今天掌舵的侯家第三代侯博明總裁,南紡打破外界對紡織產業等於夕陽產業的刻板印象,從成立南紡購物中心、到將仁德廠轉型為「南紡科技園區(TST PARK)」,南紡集團以其紮實的基本功與靈活的身段,積極應對外在趨勢變化。
面對疫情紛擾以及全球地緣政治變化,南紡集團在亂世中依舊站穩腳步、穩紮穩打擴展集團多角化經營,來看侯博明總裁如何化危機為轉機,把握市場契機、創造未來。
返回索引︱CEO 觀點
Q:COVID-19 疫情使各行各業面臨極大變化,貴集團營運在逆風中仍穩定成長,能否分享您的心得?以及您如何看待未來全球及臺灣的經濟走勢?
A:疫情,對臺灣一則以喜、一則以憂,部分業者如口罩、貨櫃業者,將因疫情受惠;觀光業、流通業則因此受挫。綜觀臺灣各產業的營運表現,從石油、化學、鋼鐵、電子、醫療、保健、金融保險、食品、汽車等,雖然有晶片短缺等問題,但整體營運尚屬正常,目前看起來,2021 年臺灣整體景氣應該是優於 2020 年。
隨著疫情逐漸平緩,無論是疫苗施打率日益提高或是開始有治療藥物面世,這對全世界、對企業界都是好消息。對於南紡集團來說,2021 年應該是集團獲利破紀錄的一年,儘管如此,我們仍時時刻刻戒慎恐懼、一步一腳印地拓展業務。
細看集團各項業務的發展,其中,醫療手套是個人防護的必需品,從 2020 到 2021 年上半,市場對這類防護產品需求旺盛,也因為南帝化工的乳膠品質佳、生產具效率、價格也合理,在過去這段時間,成功把握住市場需求,創造了極佳的利潤。展望未來,儘管疫情趨向平緩,市場對防護用品需求將恢復平穩,但仍有一定的利潤在。
至於紡織本業,營運向來平順,但在 2021 年第三季,越南疫情加劇,進而影響到我們紡紗的生產,但隨著越南疫情逐漸獲得控制,加上近期國際棉價漲價,我們的訂單不僅沒有被取消,甚至有加單的現象,目前我們是新、舊單各半交貨;至於化纖部分,剛好遇到我們工廠大修,影響並不大,情況看起來會也會越來越平順。
一家公司,背負著全體股東、消費者以及各方利害關係人的期待,任重而道遠,展望未來,我們還是穩紮穩打地走穩每一步。
Q:除了紡織本業外,集團近年積極活化土地,能否談談集團未來在物業地產的布局?
A: 未來土地開發將是集團的重點,我們一直非常珍惜祖先留下來的土地,至今一坪未賣,這是我們最大的資產。
我認為,一個進步的都市必須要有一個進步的購物中心,南紡購物中心的成立,不僅是活化資產,更重要的是可創造當地就業機會。按照我們的規劃,購物中心的發展是五年一期,目前正在規劃第三期。
同時,我們也積極開發新市廠與仁德廠各十甲的土地,目前已有許多案子在談,我們將先推動合建,合建後一部分可賣、一部分不賣。若有好的利潤回收,除了配給股東,也會保留部分獲利給經營者更強力的後盾。
紡織業本業競爭激烈,因此我們希望透過土地開發回收豐富的利潤,以此為後盾,積極培育所需人才、挑選具未來發展潛力的新創產業,並持續推動集團達五家上市櫃公司的中長期目標。
Q:全世界的疫情仍充滿變數與不確定性,展望未來一年,您最擔心哪些外在威脅?這些威脅將對公司會造成哪些影響?
A:目前全世界都在談減碳、碳中和,這讓全球煤的供應量短缺,導致煤價漲、石油漲、天然氣漲,進而使電價及消費者物價都跟著上漲,全世界央行跟著升息。
可以預期,物價波動將是無可避免的未來挑戰,所幸南紡擁有豐富的不動產資產,應該算是物價波動下的受惠者。現階段,我認為應要思考的是,臺灣如何更積極地加入世界貿易聯盟,如 CPTPP 等,讓臺灣能成為一個自由島、免稅島,並吸引更多高階人才進來,把握時代下的機會。很多時候,企業但若沒有做好布局,機會來的時候也接不到。
另外,貨物塞港、缺櫃、供應鏈斷鏈,我們自然也受到些波及,但貨櫃短缺、貨運漲價等問題多發生在歐美線,在東南亞、中國大陸等地並無太大影響;至於人力成本上漲、限電等挑戰,我們則靠策略加以克服,如提升 AI、自動化的程度,可有效降低各項成本問題;在節能減排上,我相信未來綠電使用將越來越普及,各項問題也會逐步解決。大家要有信心,臺灣一定會越來越好。
Q:剛提到減碳議題,ESG 已成為今日企業的顯學,南紡集團的相關作為以及您對未來趨勢的看法為何?
A:碳中和,可說是現在最熱門的議題,包括政府、NPO 組織、企業均高度關注。在綠電使用上,我們的仁德廠很早就配合政府的腳步導入太陽能發電;環保再生原料,公司使用環保回收原料生產之 POY、DTY、聚酯棉產品的比例逐年提高;能源管理上,我們也陸續將鍋爐燃料由重油改為天然氣。無論是 ESG 哪個層面,我們一定配合政府腳步、配合社會大眾期待,持續推動減排。
Q:疫情讓整個世界快速變化,企業敏捷性越來越重要,請教南紡如何因應外在變化快速反應、快速決策?
A:從民國 90 年我接任總經理以來,就貫徹走動式的管理,積極走入工廠、深入基層,親自召集技術會議、工務會議,甚至邀請廠商來工廠,聽取廠商的意見與批評,進而加以改善。
我認為,一切的改革都要靠「團隊」,不是靠一個人,必須讓團隊同心同德、勇於發言。做為領導者,我努力聽取每位基層的聲音,透過團隊的意見整合,抓到問題的重點,如此應變的速度才會快,而非由決策者一個人發號施令。
紡織業、化纖業在過去這段時間,面臨嚴峻的挑戰,但我們依舊能屹立不搖,靠的就是這種由下而上的「制度」,虛心受教、不斷改革與創新。
有永遠的企業,但沒有永遠的產業。一家公司要永續經營,「人才」極為重要,但要成為百年企業並不容易,必須持續引進新的策略夥伴、人才,也要引進新的產業與技術。
時代在變,企業必須不斷修正,「併購」是非常重要的策略做法,因為一家公司不可能有那麼多人才、那麼多新技術。因此,我們努力存糧,如此才有能力引進新人才,甚至是藉併購跨入新產業,若沒有持續跨到新的產業,企業有時候很難繼續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