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須保有快速改變、快速調頭的可能性


李亮箴|復盛應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創立於 1953 年的復盛集團,最早從壓縮機起家,其後逐步跨足高爾夫球桿頭代工、運動器材、航太、精密工業等領域。2010 年,復盛集團的運動器材事業部正式分拆為一獨立公司—復盛應用科技,目前已是為全球最大的高爾夫球桿頭製造商,全球市占率高達四成,於臺灣、中國大陸、美國、越南等地均設有生產基地。

走過下市、組織再造、企業整併、並於 2018 年重新掛牌的復盛應用科技,可謂臺灣企業中見證趨勢變化的最佳代表,在 COVID-19 疫情衝擊各產業之際,復盛應用科技選擇危機入市,與士鼎創投共同取得民盛應用 100% 股權,精準把握住疫後解封商機,在 2021 年創下營運佳績。來看一手帶領復盛應用走過產業起伏的李亮箴董事長,如何定義今日的成功企業?如何在快速變動的外在環境下擬定最佳策略?

 返回索引︱CEO 觀點

Q: 因為疫情,讓大家對未來充滿恐懼,請教貴公司如何因應近年來的眾多變化?

A:回想 COVID-19 疫情剛爆發之際,當時我們內部的確有些不安,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不僅考驗每位企業領導人的心理素質,在既有供應鏈被打破後,也考驗跨國經營團隊的默契,各地的主管是否被充分授權?能否快速穩住當地營運?

一開始,雖然業績受到衝擊,但我堅持不裁員、不減薪,因為這次疫情不是單一企業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全世界都受到影響,我相信各國政府一定會推出紓困措施。作為企業的領導人,除了要面對獲利的壓力,更重要的是,必須讓企業延續,將員工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優先。

至於未來將如何變化?Nobody knows. 因為這病毒存在地球上的時間還太短,即便各國疫苗施打率提升,但難保疫情不會再度流行;甚至,就算 COVID-19 疫情獲得控制,也難保不會有下個更致命的流行病出現。

Q:隨著外在環境轉變,企業策略目標也可能隨之調整。請問貴公司多久進行一次策略目標及重點行動的檢視?考量的因素包含哪些?

A:過去企業在訂策略目標時,整體大環境仍處於盛世太平的狀態,沒有太多的突發狀況,但現在的變化太多、太快,可能昨天所下的決定,今天立刻就要改變方向。因此,我認為現在的策略應該是:如何保有可快速改變、快速調頭的可能性。

過往,我們每年會舉行一次策略會議,在這策略會議中訂出未來幾年的發展方向與 KPI 數字。現在這策略會議的機制仍在,但只要高階主管們有機會聚在一起,如董事會、不定期的會議,我們是隨時討論、調整對未來的策略,因應外在變化馬上做出修正。

因為疫情關係,許多企業開始改為視訊會議、遠距溝通,如此一來,雖可為企業省下許多時間成本、交通成本,跨國間的溝通頻率甚至可因此提高;但我認為,彼此能透過螢幕有效溝通,前提是原本組織就有緊密的連結、具備一定的共事默契。視訊會議與面對面溝通的效果終究是不一樣的,長期而言,如果只仰賴視訊、只看數字,無法真正做好管理。

Q:面對外在變動以及全球供應鏈的解構, 貴公司在營運與供應鏈管理上是否有所調整?

A就高爾夫球桿頭 OEM 的部分,我們對市場的掌握大多仍仰賴客戶給的訂單預估,但我們知道,客戶所給的預估不能 100% 相信。過去一段時間,我們對於市場的能見度不那麼高,但從 2021 年下半以來,我們清楚看到:在各國解封後,消費者對高爾夫球、重機等戶外運動需求提升,從事高爾夫運動的族群變大了、年齡層開始往下降,這對我們當然是有利的市場轉變。

無論是精密製造或做空氣壓縮機、導線架,復盛一直圍繞在「製造」的領域中,是以,我們大的方向仍維持一致,包括提升製造效率、改善生產流程、彈性調整在不同區域間的上下游分工等,並積極導入數位解決方案,讓各項資訊可更有效地被蒐集與利用。

變動的部分當然也有,事實上,產業供應鏈是一直處於變動的。過去幾年,我們持續將高爾夫球桿頭的生產從中國大陸往越南遷移,並持續在越南擴廠,所謂的移動,不是做製程上的分工,而是 full process 都往越南移,目前這個策略方向並無改變。至於壓縮機,我們的策略是採核心零組件自行製造,其餘組件(如馬達、控制器)外購,在這樣的分工模式下,很可能就會遇到供應鏈緊張、甚至斷鏈的問題,雖然短期內要建立起另一個供應鏈有其難度,但必須開始去尋覓更多地區的資源、建立起多元的供應鏈。

Q:COVID-19 大幅改寫既有商業秩序與遊戲規則,您認為在後疫情時代,成功企業的定義是什麼?

A:過往,企業只要努力,對外在變化不可掌控的部分會越來越少;但現在,即便企業再怎麼努力,還是會有一定不可控的部分。什麼是成功企業?我認為,能夠在不同的環境裡快速反應,才是一家成功的企業。面對外在難以預測、始料未及的變化,「小步快走」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近幾年,我們跟許多企業都遇到同樣的問題:人才斷層。過去一段時間,企業處於相對穩定的承平時期,組織與策略通常不會有大幅調整,組織變得越來越安定,讓很多年輕人失去了磨練能力的舞台。當意識到人才斷層的問題後,我們在過往這兩、三年,一直想辦法積極培養年輕一代的人。

至於復盛的未來發展,我一直有個夢想,希望未來我們的同仁到全球任一個國家、任一個大的國際機場,一走出機場,外面就有當地的同仁來接機,這代表集團在全球的布局以及網絡建立已臻完善。

Q:ESG 議題逐漸成為顯學,貴公司是否已感受到減碳的壓力?是否作出相關的減碳作為或承諾?

A:老實說,我認為臺灣企業對減碳的感受還沒有那麼強烈,但意識到人類是溫水裡的青蛙的比例,確實越來越高。

過去二、三十年,全世界企業爭相把工廠轉移至亞洲、轉移至中國大陸,採取集中生產的全球分工模式;然而,在這幾年,全世界企業似乎背道而馳,開始將工廠搬回自己的國家。這趨勢背後當然夾雜著政治因素,但當全球企業回過頭追求在地生產,重新在自己鄰近區域建立新的供應鏈,這會不會又跟環保、減碳趨勢有所矛盾?我認為是有待觀察的。

談到 ESG 議題,我常跟內部同仁說,我們要做就要做真的、不玩假的,要寫出一本漂漂亮亮的 ESG 報告書並不難,但我希望能從產品設計、生產製程、選用的材料、甚至到我們內部的教育訓練,確實地將 ESG 概念落實在每個環節,並與我們中長期的發展策略相互結合。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