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是個加速器,加快消費者行為轉變


謝健南|全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成立於 1998 年的全聯福利中心,最早從承接「中華民國合作社聯合社」68 家專售乾貨的賣場開始,以「低價」形象深植人心;發展至今,全聯已是展店超過千家的臺灣超市龍頭,於 2019 年推出的 PX Pay 行動支付 App,迅速擠進臺灣行動支付市場的前三名,其品牌優化與數位轉型成效有目共睹。

2020 年,面對 COVID-19 疫情衝擊全球,身為疫情下最大受益者的全聯,不僅全力滿足民眾採購、囤貨及抗疫需求,更張開雙臂擁抱身處銷售危機的本土小農、花農。面對未來零售市場的巨幅變化,來看謝健南副董事長暢談全聯如何透過一連串的策略改進,使全聯在線下、線上虛實融合(Offline-Merge-Online,OMO)世代持續走在最前端。

 返回索引︱CEO 觀點

Q:COVID-19 疫情衝擊各行各業的商業活動,您認為疫情對臺灣零售產業有何具體影響?

A:這次疫情對某些產業是受益的、有些是受害的,基本上,全聯是屬於受益的一方。因為在疫情爆發之初,消費者恐慌性地購買、囤貨,同時,生活習慣改變,人們減少外出餐廳吃飯的頻率,轉而在家煮飯,使得消費者對生鮮食品的需求增加,全聯因此受益。

尤其,相較於大型賣場,採買所需時間較長、接觸的人也更多,在社區附近、巷弄中的全聯,成為不少消費者採買物資的首選,包括生鮮、衛生及防疫商品都變成搶購的商品。展望未來三到六個月,如果疫情沒有太大的變化,這樣消費行為應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Q:根據 PwC《2020 全球消費者洞察報告》,35% 的城市消費者會透過線上購買食品(疫情前僅有 9%),請問電商、線上購物的趨勢,對貴公司有何影響?

A:線上購物行之有年,這次疫情等於是強迫改變、是一個加速器,因為恐慌,加快了消費者的行為改變。一旦消費者嘗試使用線上購物一次、兩次,大概就回不去了,這樣的行為改變,無論對電商、對零售業都是相當大的影響。

我認為,在未來的三到五年,所有的實體通路都會發展電商,而現行電商也都會跟實體通路合作、甚至自己擁有實體店面,就是所謂的 OMO(Offline-Merge-Online),虛實融合。在未來,OMO 可能占到整體零售市場的九成,純粹的電商、純粹的實體皆為少數,消費者購物行為的改變,促使未來在實體與虛擬之間交互應用,不斷地穿梭在虛實之間。

但在臺灣,電商不會取代實體通路,零售業本來就是一個很在地化的產業,各國的環境需求都不太一樣。美國、中國大陸因為幅員遼闊,使得亞馬遜、淘寶得以迅速崛起,並對當地消費者至關重要;但臺灣面積小、人口密集,造就了全世界最方便的購物天堂,實體通路仍有優勢。

Q:面對零售市場的轉變,貴公司是否有往海外發展或其他策略性市場計畫?

A:全聯是很本土的公司,目前暫無跨足海外發展的計畫,未來會更積極耕耘本土供應商、在地小農。像之前推出的老鷹紅豆,全聯透過契作的友善栽種,確保紅豆種植過程中不毒害鳥類、不用落葉劑、符合產銷履歷的規範,慢慢地,消費者是願意多付一點,但確保產品是健康、對環境無害的。

目前,我們很多店裡有所謂的「農家直採專區」,我們不是去創造一個小農品牌,而是直接把生產的小農照片貼出來、說明各產品的生產地,透過全聯這個平台,讓產能有限的小農可以增加銷售管道,且銷售範圍不需賣到全聯上千家店面,視小農產量,可以僅在十家、五家門市銷售,且讓小農自己定價。

像在 2020 年初,疫情導致臺灣花卉出口停頓,過去全聯從來沒有賣過花,但現在全臺灣大概有上百家全聯在賣花,儘管小農產品、花卉銷售對全聯利潤微薄,但這關係到許多當地業者的生計,我們就選擇去做。全聯是本土企業,不照顧這些本土小農、花農,要照顧誰?

事實上,全聯堅持不推自有品牌的商品,我們傾向善用供應商的資源(包括研發、行銷),我們的角色是提供供應商商品的銷售平台,善盡通路平台的責任,大家互相幫忙。

Q:面對市場及科技應用的大幅轉變,除了電子支付 PX Pay,貴公司未來還將增加哪些領域的投資?

A:先不談疫情,各項新科技的應用原本就對零售業有極深遠的影響。除了 PX Pay、PX Go 等服務性的應用,包括內部的流程管理、門市考勤、庫存管理、收銀台管理等等,我們也都陸續導入科技做管理,未來在科技的應用、投資,是我們一定會繼續去做的。

同時,我們也將科技應用在供應鏈管理,持續優化供應鏈,提升食品的新鮮度,縮短生鮮商品從產地到店面的時間。對生鮮商品來說,「時間」格外重要,假設現烤麵包每天晚上 11:00 必須報廢,如果能越早送到賣場,商品可銷售時間就越長。

要提升生鮮商品的新鮮度,必須整個供應鏈跟著調整,從訂貨資料傳送、訂貨截止時間、生產時間、人員排班、物流配送、驗貨、上架等環節,缺一不可。以全聯從 2019 年開始執行的「生鮮 D+1」,門市在每天中午 12 點前完成訂購、隔天早上十點前就要收到貨品,整個供應商的生產、出貨流程都要跟著改變,全聯生鮮處理中心甚至因此調整大夜班作業,這些改變必須裡應外合,從上游到下游每個環節全都跟著調整,並持續透過大數據找出系統流程需要優化的地方,讓生鮮商品的鮮度透過科技不斷地改善提升,讓消費者可買到更新鮮的食物。

其實,全聯在電子商務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年輕人大多已習慣線上購物,但我們六成的客群是 45 歲以上的女性,如果這群顧客也能順利數位化,將可大幅縮減臺灣的數位落差,我們可以說是責任重大。

Q:除了追求生鮮食品鮮度提升,全聯是否也考慮投資溯源等領域,確保產品的安全?

A:所謂「溯源」就是從產品的源頭開始參與管理,如要選擇哪批種子、種在哪塊農地、採用怎樣的栽種法等等,從產品栽種的最上游開始著手,取代產品進貨後的檢驗工作。全聯未來在生鮮商品這一塊,會全面加強溯源管理,對於大的品牌廠來講,任何一項產品出問題,所造成的品牌損傷都很大,這使品牌商必須更加嚴謹來管理產品風險。

除了商品銷售時做好標示,更好的方式其實是讓消費者可以主動追蹤,說不定未來很多農場都會開始架設網路攝影機,讓消費者可以清楚掌握所購買商品的生產過程。如此一來,雖然商品勢必將增加成本,但可以提供消費者不同的選擇,有的消費者確實願意用較高的價格購買安全的食物,資訊透明能確保消費者安心。

Q:在人才方面,貴公司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在人才的培育和吸引上有何策略?

A:全聯的品牌形象歷經好幾個階段,從初期的店面小、燈光暗,而且只賣乾貨,逐漸轉變成開始賣生鮮蔬果,店面也朝大坪數、明亮、舒適轉型,並提供停車場,大家開始感覺到全聯變漂亮、變新潮了。

從全聯內部的管理、導入科技應用、產品鮮度提升,到對外行銷、小編的社群互動等等,這是一個演化的過程,隨著全聯品牌形象的拉升,我們的人才招募因此受惠,以前名校畢業生不會考慮來全聯工作,但現在很多優秀人才會主動選擇全聯,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展望未來,我們會特別需要嫻熟電商或是數位科技的人才,因為我們早期只都用 POS 的資料,只看得到客人的基本輪廓,如年齡、性別,很難具體掌握每個會員的購買履歷,未來我們可以更精準地進行銷售,更精準地投遞折價券、促銷活動給個別的消費者,這會是未來我們持續發展的一塊。

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