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壓力別想太多,企業除了獲利,更要創造意義


江建廷|昇恒昌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成立於 1995 年的昇恒昌,現為全臺最大的免稅店業者,不僅在桃園國際機場、高雄國際機場、臺中國際機場、臺北松山機場、花蓮機場、基隆港、金門水頭港設有免稅商品銷售點,更致力於國家門面的機場公共服務建置,並將版圖擴張至金門、澎湖飯店旅遊業。

2020 年,COVID-19 疫情使全球跨境旅遊大受衝擊,以「公共服務導向,利益大眾」為企業核心理念的昇恒昌,旗下擁有近 7,000 名 員工,自疫情發生以來,堅持不裁員、不放無薪假,以對待家人的方式照顧員工。為了突破困境,昇恒昌靈活地透過移地特賣會、線上銷售、直播、Podcast 等方式挹注營收缺口,甚至舉辦品酒會,藉此深度與顧客溝通、創造新的商業模式。來看江建廷總經理如何挺住壓力,帶領昇恒昌在危機中負重前行。

 返回索引︱CEO 觀點

Q:自 2020 年初至今,COVID-19 疫情在全球蔓延,大幅影響人員跨境流動,請教這波疫情對貴公司有哪些影響?公司做出哪些因應措施?

A:我們公司一向較為保守,無論是 SARS 或先前鄰近的南韓爆發 MERS 疫情,我們一直知道 pandemic 對我們業務可能造成的巨大衝擊,只要傳染病一發生,整個旅遊零售業就是 80% 的下降。

因此,自 2020 年初剛傳出不知名肺炎案例時,我們就保持高度警覺性,在農曆年前果斷地啟動促銷,以屆期商品買一送一的方式出清,只是,過去我們所做的緊急應變措施多以 SARS 為基準,影響的時間最多就是三個月,但 COVID-19 疫情影響的深度、廣度與時間長度,超乎預期,影響的也不只是單一免稅店,而是整個航空業、觀光旅宿業、餐飲業、甚至金融體系,目前來看,這整個系統尚未重新啟動,還需要一點時間。

展望 2021 上半年,我認為還是要非常小心保守、且看且走。根據疾管署所給的預測,COVID-19 疫苗出來後,大概需要半年時間施打,在這之後,國與國之間的旅行可望逐漸恢復;但我認為,「疫苗」跟「觀光復甦」都屬於多邊型的談判,臺灣在這類談判上向來較為弱勢。

至於公司的因應措施,自疫情發生以來,只要超過一定金額的支出,我們全部管控,尤其,許多歐洲精品品牌貨品早在 2019 年便進行預購,並付了部分款項,疫情發生以來,我們持續與不同品牌商討論延遲出貨、延遲付款等方案;同時,我們也跟幾個常往來的銀行進行更多溝通,以確保在某個重要時刻,能持續取得融資。

目前政府對於疫情的管控政策,就是封鎖機場、管制邊境,這對整個航空及周邊產業影響甚鉅,這時候,政府的資源調配就變得格外重要,必須提供給受影響的業者應有的支援,尤其,對於高進入門檻、高產出特性的產業,如航空業、機場建設業、免稅商店等,政府的援助資源必須要更對症下藥。

Q:除了在財務面做好管控與節流,疫情打亂既有產業秩序與規則,貴公司是否因這次危機發展出新的商業模式或業務來源?

A:事實上,昇恒昌不斷在進行轉型,早在疫情之前,我們就嘗試把免稅品銷售推到線上,在全世界的免稅同業中是數一數二的先驅者。COVID-19 就像是個 forced resolution technology,原本,很多奢侈品品牌會認為線上銷售很難呈現品牌形象跟商品質感,畢竟線上銷售,很多時候都是以「低價」、「節省時間」為刺激誘因,但 e 化這件事,現在變成是每家公司不敢不做的事情。

由於跨國境旅行大受限制,在疫情期間,我們不斷思考如何吸納更多國內型消費。過去幾年,昇恒昌在金門、澎湖設有離島免稅商店,這觀念跟沖繩、關島的免稅店概念類似,打造專屬國人到離島消費的據點,正因有這樣的提前部署,在 2020 年下半,金門、澎湖據點的業績成為支撐公司營運的重要來源;展望未來,我們希望能把更多商品放到網路平台、甚至做到跨境銷售,可望開啟不同的商業模式。

在 2020 年,我們也開始嘗試做自媒體,形式包括 podcast、Line 直播、與網紅合作等等,希望藉此帶動議題討論、進而慢慢養出不同的 social circle,再由這些 circle 產生更多的服務價值。我們一直希望對顧客有更高的掌握度,持續跟消費者做深入溝通。昇恒昌屬於 whole retail,我們銷售貨品品項很多,從巧克力食品、3C、酒、化妝品、鞋子、衣服、包包都有,但很多人在昇恒昌消費,大多只買單一類別的商品,但若進一步掌握顧客的需求,便可提供顧客一站式購足的所有需求。這樣的深度交流,我認為比網路銷售強調限時、折扣更有意義。

Q:疫情影響程度超乎預期,請教貴公司對於未來疫情以及整體經濟局勢的預測?接下來昇恒昌將有何策略性作法?

A:臺灣企業的韌性很強,全世界目前很少有國家,還有這麼多企業努力在照顧他們的員工。當然,企業必須居安思危,但坦白講,我覺得這次 COVID-19 是不可預測的,一個企業怎麼可能預測得到這種百年一遇的危機?

這段期間當然很掙扎,每天都想做 projection,但疫情一直是滾動性的改變,難以預測。面對壓力,我常告訴自己:不要想太多,企業除了獲利,更要創造意義,世界上很少有百年行號,即便有百年行號、但能持續獲利的也不多,我們公司一直認為,企業要能創造意義、照顧員工、貢獻社會,這比金錢還重要。

假設 2021 年一整年疫情依舊嚴峻,我們的最壞打算一定是逐步縮小經營規模,企業能夠做的大概就是這樣,但在這之前,我們堅持一定要陪員工到最後。COVID-19 就像是一場突發性海嘯,而非一個產業的典範轉換,航空旅遊業的需求並未消失,所以,可看到各國政府都積極支持本國的第一線航空產業,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場天災。

目前首要目標,就是協助所有的員工持續待在工作崗位上,包括如何讓現場銷售人員的能力持續提升、不被電商所取代。昇恒昌不是一個單純以獲利為導向的公司,自疫情爆發以來,我們堅持不裁員、不減薪,公司的最大目標就是帶著所有同仁一起努力度過寒冬,趕緊看到疫情終結的曙光,儘快恢復常規營運。

Q:剛提到公司嘗試與網紅結合,未來昇恒昌所需要的人才專業為何?倘若營運全面恢復常軌,未來您最想做的是什麼?

A:我們公司員工的年齡層不高,平均年齡 32 歲,現在的年輕人本身就有很強的媒體操作、數位工具使用能力,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不要控制他們太多。一旦過度限制創意,做出來的內容就無法在網路上產生共鳴,必須讓這些年輕人放手去產生自己的 identity、找到自己的客群,用最真實的個性與網民溝通參與。

長期而言,我們一直想做的就是推廣臺灣文化,將臺灣特有的文化、藝術、精神落實到商品裡,讓國際觀光客來到臺灣,體驗到的不僅是玩樂、美食、精品,更可帶走專屬於臺灣的文化與記憶。如臺灣茶,由於臺灣的濕氣重、種植地從海拔 800 到 3,500 公尺都有,如何透過銷售,對國際講述許多臺灣的故事與歷史,我一直覺得做這樣的事情是比較開心的,也是未來希望可持續深入的一塊。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