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盟,是複雜產業生態中生存的關鍵能力


吳迎春|天下雜誌社長

COVID-19 疫情顛覆產業遊戲規則,各家企業都在思考未來公司該如何轉型因應挑戰。成立於 1981 年的《天下雜誌》,早已成為臺灣企業決策者最倚重的財經媒體,為了順應時代變化,其產品、服務、組織、人員的轉型從未停歇,自 2017 年推「線上訂閱」以來,訂戶每年都呈倍數成長,數位廣告營收也在 2019 年正式超過紙本廣告營收,成功從傳統新聞媒體「變身」數位新聞平台。來看《天下雜誌》社長吳迎春如何用最犀利的觀察分析,剖析未來整體產業的變化,並分享《天下雜誌》這些年的變與不變。

 返回索引︱CEO 觀點

Q:就您觀察,這次 COVID-19 疫情對貴公司、或對一般企業的商業行為造成哪些影響?

A:這波疫情讓各行各業都受到衝擊,連帶影響到媒體的廣告及訂戶收入,所幸我們在數位這一塊做得比較快,影響也比同業來得小。過去這幾年,我們數位廣告收入年增率大概是 25%-30%,但在 2020 年上半,因許多實體活動停辦,需求轉到線上,讓我們的數位廣告一口氣成長了 50%。

對於一般企業來講,疫情打亂既有遊戲規則,外在不確定因素太多,如何降低風險、降低成本成為各家業者的共同考驗,我觀察,「合作」將是接下來產業界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 2020《天下》經濟論壇夏季場,我們就是以「結盟」為主題,看到飯店旅館業、5G 業者,都開始用結盟來維持生計,或進一步往全球爭取商機。分析原因,不外乎:一、面對不確定,業者在不想增加 overhead 的前提下,每家公司開始張開雙臂尋求同業合作、異業結盟;二、進入數位時代,產業生態相對複雜,以新聞產業為例,除了文字,現在新聞推播的方式有聲音、影像、動畫等,這些都不是傳統紙媒所熟悉的,如果不跟別人結盟,所有精心製作的東西將會走不出去。

然而,要跟外界合作結盟其實沒想像中容易,企業必須轉換心態,需要有雙贏的包容性、有尊重別人專業的謙卑,這些能力,以往越成功的企業越難擁有。在全球經濟恢復到正常之前,「結盟」將是複雜的產業生態裡,關乎生存的關鍵能力。

Q:數位轉型一直是各家企業持續追尋的任務,《天下》變革與轉型的腳步可謂領業界之先河,能否請您分享《天下》這一路轉型的經驗與心得?

A:數位轉型其實是環境的產物,因為整體媒體產業經歷很大的變化。回首數位轉型的這些年,整個組織經歷巨幅震盪,轉型要成功,需要公司所有的人 embedded 在其中。

《天下》最早從 2000 年開始做轉型,那時的做法大抵就是把雜誌的文字放到網站,沒有太多加值;到 2009、2010 年,我們的紙本雜誌銷售每年以 15%-20% 速度下滑,整個媒體市場快速往數位化跑,迫使我們陸續去做一些網站,擴增內容能見度;到 2016、2017 年,整體經濟狀況不佳,我們甚至去做活動、當主持人,而這些,都不是原本組織所擅長的事。

一路下來,我們發現,廣告這一塊維持得還可以,但訂戶數仍持續在掉,而訂戶是我們很重要的資產,它代表一種認同,那個時候團隊做了一個決定:做訂閱。

截至 2020 年初,《天下》內從事與數位相關工作的人數大概已占總員工數的 45%。展望未來,我們還會持續投資在數位工具(軟硬體)、數位內容行銷人才,同時更加積極跟外界合作,打造更緊密的生態連結。

Q:《天下》自 2017 年推「線上訂閱」以來,訂戶數持續成長,貴公司如何做到所謂的 Know your client?

A:理解客戶非常重要,這也是「訂閱經濟」會紅的原因。對媒體產業而言,一旦不理解客戶,就會被「流量」左右。《天下》當年之所以決定推訂閱,就是為了可以更了解讀者,包括讀者喜好哪類內容、在哪篇文章花多少時間閱讀、每篇文章完閱率多少等。

至於如何經營客群?我認為一定要花時間去研究、去了解客戶,持續用「內容」去經營所謂的忠實顧客,跟他們維持比較長期的關係。以往,我們多靠「產品」經營品牌,讀者透過最終的產品覺得這家品牌好或不好,但現在這時代不一樣,大家更在乎的是產品生產的「初衷」,跟他使用這個產品當下的情境(relevance)。現在是內容行銷的年代,可能賣蔥油餅都需要說一個好的故事,如何透過內容行銷,跟客戶做更深的溝通、了解他們的使用情境,將是未來每家企業都要學習的事。

Q:當企業在追求新的成長來源時,除了異業結盟,也需要新的人才,《天下》如何找尋/或培養所需人才?如何在追求新聞精準的同時又鼓勵犯錯文化?

A:記者是一個很有趣的行業,每天都在見不同的人、每天都有新的學習。對我來說,較困難的是要說服大家學會跟外界合作結盟,《天下》一直是領導品牌,要與別人合作,必須用學習用新的方式看待自己跟看待別人,這個過程需要不斷 trial and error。

犯錯,對新聞產業來講是嚴重的,因為我們賣的不光是新聞,而是公信力;但在一些新的領域,我們就鼓勵年輕人試試看,這也是我們未來三年的重要目標,如何持續培養新的接班梯隊,讓更多六、七年級的年輕人有機會站上舞台表演。

Q:無論是大環境的改變或COVID-19危機,請問貴公司是否調整企業使命?

A:《天下》這兩個字來自「天下為公」,我們的使命從一開始到現在都是「追求更公平而美好的社會」,英文叫「for better society」。

在 COVID-19 過後,整個世界變得更加不公平、貧富差距加劇,我們更應該去追求「公平」;另個是「美好」,假設美好代表永續發展的話,COVID-19 證明人們過去對環境或氣候變遷太過輕忽,以至於發展出很多新病毒、傳染病,我們的企業使命在疫情後是不會有改變的。

雖然我們的核心使命沒變,但企業發展目標每年都有些調整,如 2019 年我們強調「協作共識」、2020 年強調「客戶成功」,每年目標都會順應時代需求而有變化。

Q:ESG議題逐漸成為顯學,尤其,COVID-19 凸顯社會的脆弱性,使社會對企業的期待提升,您如何觀察?

A:以往 CSR 比較屬於自願性的,雖然主管機關要求部分企業須出具 CSR 報告書,但整體來講,強制性沒那麼強;但現在 CSR 結合了投資,DJSI、MSCI 的評比決定了很多機構投資人的投資。責任投資的浪潮,使得 CSR 這件事開始有更大的強制性與工具性。

根據 Morgan Stanley 的調查顯示,35 歲以下的年輕人,有 87% 認為,定義一家企業的成功不應只看財務表現,而且,這群年輕的投資人,只要認為一家公司的行為不符合環境或社會永續,賣掉該公司持股的可能性是年長世代的兩倍。面對新生代的投資人,企業光會賺錢已經不夠,必須學習跟公司以外的社會力量相處、結盟,維護各個利害關係人的權益。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