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與時俱進,促進企業賡續發展


許璋瑤|臺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

成立於 1961 年的臺灣證券交易所,半個多世紀以來致力推動國內證券市場運作與發展,肩負提供企業活水及創造民眾財富的雙重使命。為迎合國際趨勢、活絡市場交易,證交所及子公司陸續推出多項商品與服務,包括眾所周知的「臺灣指數系列」、以及國內首檔投資型 ESG 指數「臺灣永續指數」,有效推動臺灣資本市場經濟活力;近年來,證交所亦因應新南向政策擴大海外市場,扮演企業與資本市場間的重要樞紐。以下請看許璋瑤董事長如何分析未來全球及臺灣經濟走勢,如何在充滿挑戰的大環境裡,為國內企業開拓前路、創造機會。

 返回索引︱CEO 觀點

Q:請教董事長怎麼看 2020 年全球及臺灣經濟趨勢?對臺灣上市公司而言,哪些領域較具成長性?

A:受到美中貿易衝突、地緣政治等影響,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未來全球經濟就是充滿「變動」。若從世界銀行的預測來看,全球經濟成長率將從 2017 年的 3.2%、2018 年的 3.0%、落至 2019 年的 2.4%,可看到整體經濟走勢是趨緩的,但尚能維持在溫和成長的狀態。

這些不確定因素,雖對高度仰賴出口的臺灣造成衝擊,卻也有效加速臺商回流。從臺灣長期經濟發展來看,1990 年代臺灣每年平均經濟成長率達 6.7%,之後隨著新臺幣升值、勞動力成本提高,臺灣產業大量外移,成長率也逐年走緩,自 2011 年以來,臺灣每年平均經濟成長率僅落在 2.5% 左右的水準。

然而,近來因香港問題、加上中國大陸生產成本已大幅提高,臺商回流的態勢相當明顯,總投資金額至 2020 年保守估計將達 1.2 兆元,包括電腦、電子、光學等重點產業都陸續回臺投資。臺灣半導體產業一向居全球領導地位,相關企業回臺投資,對臺灣經濟發展及就業動能將具正向效益;尤其,隨著 AI、IoT、5G 等科技將在這兩年走到應用爆發的時點,高速運算將成為各產業的共同需求,若能把握此契機,將臺灣既有的半導體基礎與臺商回流結合,可望讓臺灣整體經濟有效向上提升,反轉從 1990 年代以來逐年趨緩的發展走勢。

也因美中貿易戰的關係,讓很多臺灣企業開始意識到,不能把資源都放在同一個國家或地區上,開始積極進行供應鏈的轉移與調整,並在調整的過程中慢慢注意到,若想擴大營運範圍,可更積極運用投資跟併購等手段,對於國內企業在整個產業的布局與擴張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Q:政府近來宣示,希望臺灣重回亞洲市場之首,除了資金回流,您認為成長動能應如何延續?

A:製造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石,沒有投資就沒成長。政府除了推動臺商回流方案,我認為國內的基礎建設及培植新的產業也很重要,尤其是發展「綠能產業」及「製造業」。其中,綠能產業已是歐洲及許多先進國家共同發展目標,對臺灣而言,發展綠能產業將可提升國內相關供應鏈的生產技術,例如發展風電可帶動包括中鋼、台船和眾多營建業者的商機,後續創造的投資和生產動能,甚為可觀。

其次是強化製造業,製造業能帶動的產業關聯效果(包括經濟發展、人口就業等)約為服務業的兩倍,以德國為例,國內至少維持三成以上的製造業比率,美國也在 2015 年制定「國家製造業日(National Manufacturing Day)」,讓全國人民都重視製造業的重要性。

此外,發展自主的「國防科技」產業也很重要,雖然目前社會難免對國內的技術能力有所質疑,但發展國防科技將可帶動航太、造船、機電及精密機械材料等眾多相關產業發展。一個國家經濟要維持動力,必須不斷有新的產業、新的科技出來,才能將成長動能延續下去。目前政府推動各項新產業政策大致正確,需要國人共同努力來達成。

Q:隨著科技的發展,各國政府一方面持續加強對企業的監管,同時又積極鼓勵企業走向創新與開放,想請教您對「監管」的看法?

A:監管確實是個難題。有些觀點認為監管將會增加成本,但根據世界銀行對全球 135 個國家的商業法規進行研究發現,從監管最差的一組到監管最好的一組國家,它們的經濟成長率差距高達 2.3 個百分點,顯示適度監管具有維繫經濟穩定成長的效果。

我認為,監管制度一定要很明確、穩定,不能朝令夕改,必須有預先準備程序與配套措施;就監管的策略來講,必須起頭從嚴,之後再依業者的反應、以及經濟發展進程漸進調整。事實上,隨著金融科技、監管科技的發展,不僅企業本身可善用科技進行法遵,各國監管機關亦可利用新科技監管市場上各項服務是否合乎法律規範,監理必須隨著科技演進及企業營運現狀持續改善。舉例來說,運用區塊鏈技術進行查帳、函證查核的話,其具有不可逆、不可竄改的特性,而且數據去中心化保存,可確保數據不會被造假修改,就是新科技應用案例之一。

Q:科技急速發展之下,監管和隱私的未來趨勢及應留意的環節有哪些?

A:5G、互聯網和大數據是未來必然趨勢,上述科技都牽涉到大量數據蒐集及個人隱私等議題,在民主國家,政府及任何企業無法強迫取得個人資料,因此,要發展大數據或AI應用之前,必須站在資料所有者的立場思考:

第一,企業或資料應用方,必須取得資料所有者的信任;第二,必須讓資料所有者相信提供數據,將是對自己或社會有利的,如此數據應用的發展才可持續進步。

以臺灣健保數據資料為例,若能將這些歷時性的數據妥善運用,結果可能是對醫療單位、研究單位、病人、甚至整個國家健保資源分配都是有利的,但過程中,需要多方的對話與評估。

科技進步對個人隱私來講是一體兩面,要兼顧科技發展及隱私,並非一蹴可幾,必須在逐步發展的同時累積信任。如在車站廣設監視器,有人認為是侵犯個人隱私,但也有人認為可讓通緝犯無所遁形,對治安有助益。如何在兩個極端意見之間取得平衡,乃是各國監管單位需要正視的問題。

Q: 對於經濟不平等(所得分配不均)、員工權益保護及永續發展(ESG)等議題,您的看法如何?

A:社會必須追求共贏,才能穩定。我常說,做經濟預測的,最怕的就是「非經濟因素」。舉例來說,法國政府調高汽油稅掀起黃背心運動、智利因大眾運輸費率調漲引發民眾暴動,類似例子在全球層出不窮,香港問題也不光只是反送中條例的問題,而是長期以來的高物價、高房價及所得分配的不均衡,造成人心的相對剝奪感。各國政府應讓經濟發展成果給更多人共享,創造共贏共榮的社會,如此社會才可穩定發展。

為了創造共贏社會,證交所從 2010 年陸續編製就業 99、高薪 100 等指數,近來更推出臺灣永續指數及勞工權益指數等,希望藉此鼓勵資本市場投資友善勞工、友善環境的企業。同時,每年的公司治理評鑑,也特別將社會議題、環保議題納入評鑑指標之中,光是 CSR 相關指標就有 18 項、與勞工權益相關的指標就有五項,藉此讓參與評鑑的企業重視成果共享。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