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要有「跨界」的能力,在不同土壤培養出不同的花朵


洪進揚|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中國大陸大陸面板廠挾著政府銀彈強勢壓境,全球面板產業陷入供過於求,產業淘汰賽一觸即發。臺灣「面板雙虎」之一的群創光電,在 2018 年由外資出身的洪進揚接下董事長兼執行長的掌舵重任,以「加值化、多元化、平台化」做為重點經營方向,在瞬息萬變的面板業中站穩腳步,並在 2019 年孵育出新創公司睿生光電,帶領群創光電靈活轉向、迎向挑戰。來看洪進揚董事長對於全球經濟情勢的分析,以及數位時代人才技能提升的卓見。

 返回索引︱CEO 觀點

Q:展望未來一年,您怎麼看全球及灣的經濟發展?對貴公司而言,有哪些重要變數?

A:中美貿易摩擦影響深遠,企業面臨到最主要的挑戰,就是各種不確定性。首先是「稅負」的不確定性:不同稅率的關稅加徵,原本是 18.9%、一下變成 30%,在企業經營中,將連動影響到其他各項成本的控管。其次,電子產業供應鏈面臨重整,過去很多臺灣企業習慣的兩岸三地貿易模式被打破,有的企業尋覓落腳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甚至到東歐捷克、美國、墨西哥,也有一部份的臺商選擇回流臺灣,在這整個電子供應鏈的重整過程,如何找到新的配合廠商、後續的認證、建立彼此的信任等等,都是挑戰;可能公司財務上要準備兩套資金,或是準備數個不同地點的建置腳本。第三,目前面板顯示器技術,呈現中、韓、臺三強鼎立的局勢,技術相互競逐,近來韓國廠商不斷減產、甚至停產,逐步退出 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電晶體)市場,轉往更高端的 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機發光二極體),臺灣面板廠能否掌握住這個趨勢商機,乃至於掌握新一代技術,都是未來具挑戰之處。

Q:展望未來一年,為了促進群創成長,您計劃採取哪些策略?

A:臺商的強項一向在於「成本」競爭力,但我們並非一味地撙節支出,短期目標是運用工業 4.0、自動化等技術,持續精進生產製程,包括減少人力成本、製程成本的浪費等;更重要的,是我上任以來一直強調的「加值化、多元化、平台化」,如何讓自身產品有更多的附加價值,讓客戶對我們產生更多的黏性,這是群創在面對未來不確定性時的重要策略。

Q:兩岸面板業的競爭,從價格、技術到人才皆然,群創如何在與大陸廠商競逐之間創造差異化跟競爭力?

A:臺灣廠商跟日本同業之間一直維持良好互信,在很多技術上還是比大陸同業有優勢;其次,臺灣現在的資金環境相對於大陸來得寬鬆,包括跟銀行往來、融資需求,皆有幫助;第三,當各行業面臨大陸崛起的衝擊,如京東方已是全世界最大的面板供應商,臺商必須更積極做到產品加值化、多元化,靠著創新能力開發產品,並將創意轉化,提供給客戶最方便的使用方式,並用最經濟的方式進入市場。舉例來說,最近群創自行研發的防窺顯示器,可用於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取代過去電腦螢幕需要貼膜或買防窺片的做法,當使用者需要隱私的時候,可直接按鍵切換到隱私模式,這類技術還可擴大應用到提款機、飛機座椅螢幕等,這就是產品加值化、多元化的最佳案例之一。

Q:自動化跟人工智慧的出現,改變各行各業的運作方式,請教貴公司短所需要的人才必備技能為何?面對人才跨領域、跨國移動,貴公司如何吸引、培育、留住更多優秀的人才?

A:群創需要的人才技能,可分成兩類,一個是「硬實力」,人才至少必須具備一項專業能力,無論是光、機、電、會計、財務皆可;此外,還有一個語言特別重要,就是AI,現在的語言不光是人跟人之間的溝通,還有人跟機器之間的溝通,在工廠的生產製程中,如何將自動化產線做得更流暢,此類 coding 的人才也是我們所需要的。

另一塊是「軟實力」,在全球貿易型態調整過程中,企業隨時在開拓新的市場,人才要具備到世界各地學習、發展、跟客戶談生意的彈性,企業的發展瞬息萬變,人才要能配合企業的成長需求調整自己;同時,我們需要「T 型人才」,人才要有橫向溝通、協調、帶領團隊,以及與團隊配合的能力,也就是要有「跨界」的能力。

Q:在人才提升上,公司面臨的主要的挑戰為何?如何與中國大陸的同業競爭人才?

A:企業在用人時,看重的是人才的CAT,就是貢獻度(Contribution),年資(Age)、以及信任(Trust);但人才在選擇企業時,重視的是RAT:報酬(Reward)、自治權(Autonomy)、以及職稱(Title)。

好的人才在市場上永遠是稀少資源,人才競爭的挑戰可分兩方面來講,一是「留才」,群創有員工持股信託平台,希望將公司經營的績效成果與員工分享,透過利潤分享,讓更多基層或中層的員工分享公司未來成長,產生留才動能。第二是「召募」,為了把好的人才留在臺灣發展,因此,群創積極打造創新平台,用以孵育新創事業與關鍵人才,讓人才在平台學習,並從中找到自己發展的利基。群創未來將會在一個大的公司框架下,發展許多新創事業,這些新創事業需要關鍵人才的帶領,只要關鍵人才有意願、有能力,我們就提供資源,讓人才可以獨立為一個公司的領導職位,這就是我剛提到的自主權(Autonomy),員工只要有好的想法,隨時可利用群創這個很好的基礎、很好的生產製造能力,以及開放試驗的平台跟環境,讓更多的創意實現。

以群創所孵育的新創公司─睿生光電為例,睿生以前在群創只是一個非常小的部門,專門做X 光片的檢驗,現在已經製作出可攜式的X-Ray FPD,完全臺灣研發、臺灣製造,像這樣利基型的產品,就是我們鼓勵公司內部創新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Q:過去,群創以製造人才為主,但未來勢必有更多擁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加入,這兩方面的人才管理有何不同?是否遇到挑戰?

A:人才必須適才適所,從事較例行性工作的員工,要求的可能是紀律;但創意型的人才,不管是工作時間、乃至於服裝,就需要更加彈性。惟這兩類人才的管理,應該要互相兼容,所以我們大力鼓勵「跨界」,員工在基層做了一段時間後,最能了解第一線現場生產上的限制,我們鼓勵給這些員工做職位輪調,實際到不同部門實作,以及推行各種專案,讓人才跨界了解第一線的需求。創新,不能永遠只是天馬行空的想像,人才在不同環境、不同土壤,將會培養出不同的花朵。

Q:在中美貿易摩擦、香港政治環境變動下,您認為臺灣政府可做哪些政策改變協助企業?以及,在吸引人才上,政府可有哪些更積極的作法?

A:香港現在所面臨的問題,不光是臺灣,乃至於中國大陸珠海、深圳、澳門,甚或新加坡,都希望爭取到新一波的資金移轉。政府如何重新調整法規、簡化法規,包括外匯管制法規的放寬、稅賦上的調整,將對企業影響重大,比起一次性的補貼,「稅」的影響是更為長遠的。

至於如何吸引更多國外的人才進入臺灣市場、培養臺灣科技的發展,很重要的就是產官學要能合作;臺灣在應用科學上一向做得還不錯,但基礎科學相對較薄弱,這需要學界的協助與推動,包括跟中國大陸、日本或其他國家的交流,這個是學界可以努力的地方。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