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基康|台灣微軟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成立於 1975 年的微軟, 不僅在 PC 時代扮演科技前進的重要推手,近年微軟積極進行轉型,致力讓 AI 普及化,這讓投資人給予高度肯定,2018 年微軟股價大幅攀升,與蘋果和亞馬遜共同角逐全球最有價值科技公司的寶座。看好臺灣軟體人才研發能量,近年微軟在臺灣成立 AI 研發中心,面對各產業亟欲導入 AI 應用的迫切需求,微軟以豐富的產品與服務回應企業需求,來看台灣微軟總經理孫基康分享微軟推動 AI 應用的各項作法與願景。
返回索引︱CEO 觀點
Q:不少企業主指出,AI 技術與市場應用之間有隔閡,您對目前 AI 發展的看法為何?
A:根據研調機構 Gartner 預估,2019 年全球 AI 產值將達 1.9 兆美元,預估到 2022 年,相關產值更將達 3.9 兆美元。對微軟而言,第一步希望將「AI 普及化」,並將此核心理念內建在微軟的每個產品裡,如Office 365、Azure 平台,都使用了大量的 AI、機器學習技術。
我常開玩笑講,臺灣有兩種企業,一種是被駭過的,一種是駭客還不知道的,很多企業對於資料要存放在雲端,最大疑慮就是安全,Azure 內建完整功能協助企業防禦外來攻擊;另外,像企業版的 Office 365,內建自動翻譯功能,比如今天有外國人來演講,Office 365 可即時將內容翻譯成中文,這些產品都可讓企業很輕易使用 AI 技術。
下一個階段,微軟希望做的是「AI 商業化」(AI for business intelligence)。在業界,各種數據的整合越來越重要,以製造業為例,蒐集的數據大概有三大類:產品的測試數據、機台數據(machine data)、以及生產流程數據(process data),要建立正確的機器學習模型,以及利用數據來協助決策前,必須先將不同的數據整合在一起,微軟讓客戶先熟悉微軟產品內建的 AI 技術,之後可進一步建立自己的資料庫與 AI 應用。
第三階段,是所謂的「AI 客製化」。越深入產業,越會發現各產業的 AI 的題目都不一樣,這也是為什麼微軟會在 2018 年初成立 AI 研發中心,因為 AI 不只是 general purpose 的應用,更需要跟產業垂直整合。像在 2018 年,微軟跟東方海外貨櫃航運(OOCL)有個很大的合作,是微軟亞洲研究院直接進去客戶端,幫他們做航運網絡營運管理,根據其所屬產業研發客製化 AI 技術,整合物聯網、機器學習、最佳化等各項技術,為客戶量身打造適合的 AI 解決方案,預計將為客戶省下年約千萬美元的營運成本。
Q:一家企業的成功與否,很大部分取決於其人才招募與培育,微軟如何培育人才?如何持續補足所需的人才?
A:要吸引優秀的人才,必須先從自身的企業文化改造做起。微軟一直定位自己是要協助地球上每一個人/每個組織都能貢獻更多、成就更大,因為有這樣的願景,讓人才願意在微軟裡面不斷學習、不斷衝刺。
微軟的轉型大概可歸納三個方向:第一是「更加開放」,微軟曾經是 PC 時代的霸主,可是隨著行動網路、IOT、雲端的興起,發現未來所有科技的發展一定是更開放、更多元,這一點微軟轉型很徹底,像我們最近併購了 GitHub,是全世界最大 open source 軟體原始碼代管服務平台;另外,目前微軟雲端的各項服務,大概有一半跑的不是 Windows,而是 Linux,這跟過去是非常不一樣的轉變。
第二個改變是「深化與客戶互動」。過去微軟與客戶的關係多是純授權,但現在微軟開始跟客戶共同合作,深入工廠或各個應用場域去傾聽客戶需求,與客戶一起使用新產品及服務。
最後一點,就是更「深入產業」,早期微軟賣 Windows、office,不同客戶給的都是同一套產品,但現在,微軟針對特定產業需求,為客戶量身打造不同的解決方案,希望能為客戶真正帶來價值。
Q:面對各種新科技興起,顛覆既有商業模式,您對臺灣企業有何建議?
A:「數位轉型」是每個企業最需要做的,在微軟,我們的轉型有四大方向:「耕耘客戶」(Engage customers):了解客戶需求並量身打造專屬體驗;「賦能員工」(Empower employees):提供智慧的工作環境以激發員工潛能 ;「運作優化」(Optimize operations):智慧流程並加速決策速度;以及「產品轉型」(Transform products & service):精準預測產品需求以搶占市場先機。
這四個方向是每家企業都值得去思考的,在轉型的過程中,必須持續與員工、與客戶溝通,若沒有跟員工講清楚公司數位轉型的方向,員工可能會害怕、會抵抗,但 AI 不是取代人類工作,而是可讓人類變得更強大的工具。
以我自己為例,我到微軟一年半,不管在報財務預測或做內部稽核,都可用 AI 來補足經驗值不足的部分,協助我做正確的判斷;我也時常告訴員工,AI 不是來取代你的工作,而是放大你的價值。企業如果希望發揮 AI 的最大效益,必須先從數位轉型的觀念去推,至少在微軟內部,我們是用這樣的方法跟員工、跟客戶溝通,慢慢去驅動改變。
這就是微軟執行長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所講的「成長式的思維」,在早期 PC 時代,微軟的文化可能是一種全知型的文化,但現在的微軟,勇於去接受我們不知道的一切,不斷接受新的技術、新的商業模式、新的合作夥伴。這樣的思維改變非常重要,企業文化不是靠幾張投影片或老闆出一本書就能扭轉的,而是每一個員工都要接受這種成長性思維、落實在每天的日常工作中,唯有企業內每個員工思維改變,企業文化才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