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商須改變思維,將中國大陸及南向國家從產地變市場


林建甫|前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

創立已 40 餘年的台經院,一步一腳印參與臺灣經濟發展歷程,提供許多政策建議與建言,其卓越且多元的研究成果廣受政府單位與企業的信賴。曾任臺灣大學經濟系系主任的前任院長林建甫,熱愛與產業人士及年輕學子交流,對於中美貿易戰帶來的高度不確定性,來看林建甫如何預測國際政經情勢以及臺灣經濟未來發展。

 返回索引︱CEO 觀點

Q:您怎麼看未來一年全球經濟?有哪些變數?

A: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有人講,中美貿易戰是「新冷戰」的開始,是美國的自由經濟對抗中國大陸的國家資本主義,是一個制度之爭。中美霸權之爭,雙方相互較勁產生的各種不確定性,已經對全球經濟投下陰影,短期內不會太樂觀。

從柏林圍牆倒下、蘇聯解體以來,過去都會覺得資本主義是勝過共產主義,但中國大陸採行「中國式的社會主義」,或說「國家資本主義」,利用出口、投資、房地產,把中國大陸整個經濟帶起來。如果說,經濟發展的本質是要改善人類的生活,那亞洲這一套計劃經濟與美國的自由經濟,各有長處,孰好孰壞還很難說。

Q:臺灣經濟與全球連動,中美間的貿易摩擦,讓臺商開始有點緊張,對此,您有沒有一些提醒或觀察?

A:站在企業的角度,最重要的就是要「耳聽八方、靜觀其變」,隨時注意國際情勢的最新發展。從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到 2009 年世界金融海嘯,全球貨幣超發的問題一直非常嚴重,造成熱錢氾濫。但近年美國開始升息與緊縮資產負債表,可看到美股、臺股皆有修正。整個金融市場的動盪(包括資金出走、熱錢移動等),都影響著全球經濟發展,CEOs 一定要密切注意市發展,倘若不注意,一旦危機來臨,很可能來不及應變。

Q:現在有很多法規引導資金流向,若從法規面來看,有哪些是 CEO 應該要特別小心的?

A:如果說「經濟」是基層結構,「法律」跟「政治」就是上層結構,一個國家要有穩定的政治、法治環境,才有辦法培養出好的經濟實力。世界金融海嘯之後,全世界都重視所謂的洗錢、海外藏錢問題,包括美、中都提出「肥咖條款」,現在各國都非常重視反洗錢。所以,「資金的調度」是 CEOs 未來需要注意的地方, 以及,進一步要如何做全球布局,降低風險,都是要一併考量的地方。

Q:臺灣以製造業為主,您對臺商在供應鏈的調整布局上,有沒有一些提醒建議?

A:新冷戰不同於二戰後的美蘇冷戰,那個時代需要選邊站,但新冷戰的界線是模糊的,兩邊的陣營都有各自的道理,甚至某種程度也容許盟友可有自己的發揮空間。所以,現在選邊站反而是非常危險的,臺灣企業的腳步必須更靈活,甚至勇於改變規則,嘗試做全世界的生意,藉由臺灣人的創意與實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合乎人類未來發展所需。

尤其,當進入 AI 時代、新經濟時代,大家可以思考如何善用「平台」的力量做全球的生意。過去,臺灣做硬體很厲害,可是缺乏做軟體、做平台的經驗,未來要怎樣結合臺灣既有的 ICT 強項去建立平台,甚至再藉由平台把臺灣的 ICT 產品跟技術銷售出去,是臺灣在考慮未來商業布局非常重要的方向。但平台是「大者恆大」,而且對先進者有利,我們要如何後發先至,或掌握一些人家沒有掌握到的利基,這需要更大的想像力。

Q:你認為,AI 對臺灣有哪些的機會?對臺灣產業有哪些啟發?

A:從手機做人臉辨識、到車聯網、物聯網的發展,都需要數據計算(包含雲端計算、邊際運算),會運用到的硬體則有感測器、RFID 等,這些運算技術或硬體臺灣都有,問題在於如何將運算及硬體技術融進未來發展的產業方向。

新經濟時代的產業發展規則可能與過去完全不同,譬如說,以前的金融界需要大量的分行、大量的理專,但未來需要的,可能是機器人理財,人類轉而從事有溫度的溝通、有溫度的理賠、財務指導等等。我們必須掌握產業發展方向,知道我們現在站在哪裡、以後怎麼走。

Q:AI 對臺灣是個挑戰、也是一個機會,就您的角度,會給政府那些建言?

A:因為物理的極限,要讓AI晶片運算速度更快、容量再倍增,難度愈來愈高;但 AI 在軟體上面的突破,包括演算法、AI 應用,商機仍大。要發展 AI,首先要有大量的資料與計算,政府握有許多一般企業無法擁有的資料,如所得稅資料、健保資料等大數據,政府應該在保護個人隱私資料的前提下,提供一些有意義的資料讓大家來研究,同時,也要持續更新法規,讓資料蒐集與應用的法規能夠與時俱進。

Q:您如何看待鄰近其他國家,有沒有什麼值得注意或提醒的地方?

A:除了擔任(前)台經院院長,我同時擔任(前)APEC 研究中心執行長,以及(前)太平洋經濟合作委員會的董事長,有很多的機會到亞洲其他國家開會。這些年可以看到東南亞國家一直在進步,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有人口紅利,又沒有在國際上的框架,在參與各種區域經濟組織,如 TPP(現在叫 CPTPP)、RCEP,就有很多的機會;同時,東南亞在新創事業的發展,包括培養獨角獸,無論是政府對新創的管理、對金融產業的支持,很多地方是勝過臺灣的。

臺灣有 2,300 萬人口,在世界上是排名第 47、48 大的經濟體,但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周遭國家的人口數更為可觀。現在的新南向政策,強調要做的是「包容性的增長」。意思就是,臺商必須結合當地經濟、善用當地資源與人力,讓整個經濟、社會與環境共榮共好。所以,我覺得臺商的思維必須改變,比如說,過去臺商多只注重歐美市場,可是對東南亞國家一無所知,不利交流。現在我們必須善用各種管道去融入南向國家的經濟,掌握當地的經濟發展與社會概況,改善當地經濟也確保生活品質,樹立形象,贏得認同,將東南亞的內需轉化成長期的市場。

此外,美國有 3 億人口、日本 1.3 億人口,但中國大陸有 13 億人口,中國大陸未來一定是朝「內需」發展,逐步減少貿易順差,如此也避免中美的貿易糾紛持續擴大。從這角度來講,我給臺商的建議就是,臺商不要只是想到去對岸生產、然後外銷到歐美,可以從所謂的「生產性服務業」結合中國大陸、東南亞市場的人力資源與經濟發展,改善這些地區的產業品質,都是臺灣可以走的方向。

當然,臺商到美國去布局、去貼近當地市場,也是有機會的。臺商要有全球觀、要知道未來的發展方向,提前競爭對手掌握這些利基型的東西。過去很多企業主很擔心「人力」的問題,但若善用工業 4.0、善用 AI,製造過程可能就不需要那麼多的勞動力,這也是臺灣未來發展的一個機會。我們歡迎有心永續經營的臺商回來,甚至歡迎世界各國要發展高科技的公司都到臺灣來設廠,讓臺灣能成為運用高科技、生產高科技的科技島。

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