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若對 5G 無感,將因此被淘汰


李中旺|前明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網通製造大廠明泰科技於 2003 年自友訊科技獨立,現今的明泰科技,不僅是友訊強而有力的技術及產品後盾,也藉由私募與佳世達結盟,擴大產品出海口。隨著 5G 將在 2020 年進入正式商轉,相關應用可望擴及智慧家庭、智慧城市、車聯網等多元領域,明泰科技前董事長李中旺分享 5G 發展大趨勢以及公司成長策略。

 返回索引︱CEO 觀點

Q:近期全球經濟負面消息不少,包括中美貿易大戰、蘋果產品禁止在中國大陸銷售等,請教您對未來一年經濟成長的看法?

A:我個人還是蠻樂觀的。從 2016 年開始,包括平板、手機、PC 桌機跟筆電等終端產品,每年市場總量都維持在 22 億左右,整個 ICT 產業是停滯的、飽和的。雖然 ICT 產業悶了這麼多年,但科技發展並沒有停滯,包括半導體技術、大數據、人工智慧都持續往前進,只是找不到一個引爆點。但在 2019 年,新一代行動通訊 5G 出來了,而且,大概有一半的 5G 營收將來自 5G 的非手機應用,進而帶動各行各業的改變。恰巧也在這時候,遇到光纖、銅線、Wi-Fi 等所有的網通規格在升級,這是人類歷史上很不容易碰到的一年。

2019 是 5G 元年,也是網通產業復興的元年,雖然大環境有貿易壁壘、保護主義等不利因素,但也有 5G 的正向驅動力量。這力量當然不會一下子就讓產業大好,但會開始滲透到各行各業。同時,因為網路傳輸變快了,讓 AI 可以從雲裡面落入凡間,英文叫 edge computing(邊緣運算),把運算能力放到靠近使用者的地方,從中央集權到地方分權。

Q:5G 可望帶動各行各業的成長,貴公司成長策略有何調整?

A:從 2017 年開始,我們就以「行動通訊」為核心發展各項產品與應用。舉例來說,以前的基地台只是一種傳輸設備,但現在的基地台可以加上各種服務應用,無論要接交換器、寬頻、光纖網路、Wi-Fi、camera、雷達,我們都有。

聚焦在行動通訊開展各項業務,快速回應客戶需求,這樣公司的發展就不會失焦,整個公司很明確地往這方面前進。

Q:未來勢必有越來越多 AI 與 5G 的相關應用,除了搭上產業趨勢外,有沒有其它的方向策略調整?以及,公司人才該如何配置?

A:5G 這個東西來得太突然,很多企業可能沒想到 5G 對整個社會的衝擊有多大。但我認為,若企業對 5G 無感,很可能會因此被淘汰。5G 是一個龐大的產業,且深入各行各業,不會只有電信公司主導,對此,我們一直在尋找併購對象,包括通路、或具有特別技術的同業等,希望壯大我們的能量;同時,也積極跟工研院、資策會合作,研發較高端的產品,因此,不管在人才、技術和通路上,我們都張開雙臂跟外部合作,加上公司目前現金比較充足,會積極嘗試各種形式的合作、結盟、或併購。

現階段,公司併購的對象還是以臺灣、中國大陸的公司為主,有些日本公司也在我們併購的雷達幕裡面;至於歐洲、美國公司的話,要先衡量自己有沒有國際化管理的能力,有些歐洲小公司,擁有些特殊的技術,可直接買進技術就好。

Q:著眼自動駕駛、無人車趨勢,明泰持續發展車用的產品,您預估車用產品何時會引爆?

A:在未來十年, 完全自動駕駛應該還不會實現,因為駕駛情境會遇到大雪、大霧、大雨、黑夜等各種狀況。自動駕駛一定是逐步實現,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安全」。所以我們是做車用的無線通訊、車聯網 V2X(vehicle to everything)。新的 5G V2X 通訊的特性就是延遲非常短,車輛遇到路上有障礙物,若按照傳統 LTE 來做,訊號通知到駕駛的時候,可能車子已經又跑了幾公尺了,無法符合現實應用的需求,要實現自動駕駛,一定是用 5G 做 V2X 的對外通訊。

Q:大廠競相爭逐好的人才,您在人才這方面,有什麼樣的策略?

A:人才永遠是個問題。很多陸資公司要找人的時候,薪資下重手就挖過去了,這讓我們在人才爭奪是比較辛苦的。但換個角度想,人才問題現在也許沒那麼嚴重,隨著某項技術逐漸成熟,人才缺口就沒有那麼大,如 Wi-Fi 在 2000 年開始出現,那時候臺灣完全沒有懂 Wi-Fi 的人才,但經過這些年,現在全臺灣至少有一萬名可以做 Wi-Fi 的工程師;就像在半導體領域,現在大家都在比拚 7 奈米的製程研發,28 奈米以上的製程人才就不那麼重要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才會往(技術)尖端的地方走。公司要做的,就是要把這些尖端的人才顧好。目前在 5G 技術研發上,很重要的是「毫米波」的人才,所謂毫米波是 30GHz 以上的頻段,傳統 Wi-Fi 是走 2.4GHz 和 5GHz 頻段,行動通訊(2G、4G)走的是 900Mhz、1800Mhz 頻段,但要到 28GHz、30GHz 或到現在雷達是 77GHz,全世界的人才都跟不上,甚至從現在開始培養都來不及。

這樣的人才在臺灣也很少見,且年紀多在四十歲以上,因為現在年輕人一出生就處在網際網路高度發達的時代,做 Internet 的相關研究很容易拿到博士,但做毫米波的研究,非常枯燥、非常麻煩,可能做研究連 PC 板的供應商都找不到,還要自己刻,非常不容易。所幸我們內部有幾個不錯(毫米波)的種子。

留才除了要給予足夠的薪資,我們也跟人才搏感情,最重要的是,要讓這些毫米波人才有很好的發揮空間,這是其他公司比較難模仿的地方。

毫米波是一種波,當車子打一個毫米波出去,想知道前面有沒有車,如果此時旁邊有障礙物,毫米波也會反射回來,必須透過演算法將這些雜訊波過濾掉,我們運用大量 AI 技術在這上面,有很多配套措施,有雷達、車聯網、28GHz 的 5G 通訊等等,靠著產品多元化、技術多元化,我們可以用軟體演算法算出毫米波的訊號處理,讓毫米波的人才與技術有所發揮。

Q:依數據做決策變得越來越重要,明泰本身如何用數據來做決策?

A:臺灣整個數據工程人才是不足的,但隨著 AI 落入凡間,有很多免費的、開源的工具,要做大數據也沒有那麼困難。但因為我們只做網通設備、做軟硬體的整合,大數據對我們的生產線來說,現階段還不是那麼重要。目前我們生產線的良率幾乎都是 99% 以上,是否有需要花很多錢,讓良率提升成 99.9%?似乎也還沒有那麼急切。

Q:若以臺灣整體來看,您認為臺灣企業使用數據的程度如何?

A:還在非常早期。我認為,臺灣不可能發展像 Google、微軟那種 AI,但臺灣企業要懂得「用」AI,例如明泰將 AI 的演算法拿來優化產品的通訊品質,或像台積電拿 AI 來做良率的提升。但臺灣除了比較大型的企業以外,會用 AI 的企業其實沒有很多,包括人臉辨識、年紀偵測這些技術,微軟全都做出來了,但臺灣企業拿來應用的還是少數,整體而言,在使用數據、應用 AI 的程度是比較落後的。

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