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清來|宏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成立於 1988 年的宏遠興業,主攻吸濕排汗、防水防風等高科技機能布料,握有全球逾 300 個知名品牌客戶。隨著全球分工重洗牌,宏遠興業在 2017 年於伊索比亞、海地、美國北卡等地設立成衣廠及布廠,衣索比亞農夫加上美國機器人,讓宏遠興業打破夕陽產業的魔咒,成為臺灣紡織產業跨進工業 4.0 及人工智慧應用的最佳典範。面對中美貿易戰帶來的高度不確定,來看宏遠興業總經理葉清來如何帶領宏遠持續蛻變,迎向新挑戰。
返回索引︱CEO 觀點
Q:您怎麼看中美貿易衝突?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嗎?
A:工業革命最早從英國發跡,後來擴展到美國、日本、再到亞洲四小龍,最後擴散到中國大陸,以及東南亞包括印度等,也就是所謂的「雁行理論」。今日的紅色供應鏈非常強,世界沒人可比,我認為中美大戰不容易那麼早就停止,兩邊都在玩政治,最終結局如何?我想中美兩邊都是各受一點傷,各拿一點、各退一點。
Q:現在中國大陸廠商開始往越南、柬埔寨搬,臺灣廠商也不斷往東南亞搬遷,貴公司投資、設廠策略是否有所調整?
A:隨著中國大陸人力成本持續上升,臺商紛紛出走到越南、柬埔寨,甚至到非洲,但紅色供應鏈很長、很大,整個上游、中游、下游到成衣不可能全都搬,要能承受變化,就一定要走自動化。
但無論遇到什麼問題,想辦法解決就好,只要有企圖心、有企業家精神,不應該害怕外在改變。企業要能持續保有競爭力,最重要的要有「企業家精神」,現在很多企業不怎麼投資,像有工商團體常說臺灣「五缺」,但講這些的人可能根本就不想投資。
一個企業到國外必須要努力去解決問題,像我們到衣索比亞、海地、美國北卡設工廠,都是從 0 到 1,在 2017 年,我們從臺灣帶了 240 幾個員工到海外,很多是歐巴桑,裡面八成都不會講英文,但只要有心,任何問題都可以克服的。像去美國,這些員工就用手機視訊指路、用 Google 翻譯溝通、用肢體語言直接做給工廠技師看,雖然剛開始遇到很多困難,但若能克服困難,快樂也就出來了。我對賺錢沒太大興趣,帶著一批人從零做起,彼此有革命感情,這是一種對人的情,我覺得人生要做這個才有意義。
Q:要讓海外工廠的員工快速上手,公司是否有把製程簡化?自動化?
A:我們公司差不多五年就一個變革,透過技術、產品的變革,來應對市場的改變。宏遠開始導入 AI 是在 2014 年底,當年《富比世》(Forbes)十月號封面在講「新製造革命」,我一看就沉浸其中,之後陸續讀了很多關於工業 4.0、人工智慧的書,隔年(2015 年)1 月 1 號馬上就策動工業 4.0。
前兩年,花了 80% 的錢(約四億新臺幣)做硬體設備更新,卻只收到 20% 的成效。因為,硬體的改善只能做到「監測」及「控制」,要做到優化(Optimization)、到 AI, 還有很多瓶頸要突破。在《下一個工作在這裡!》一書中,特別提到 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我們就開始找外部顧問公司導入 RPA,從業務接單、採購、生產、出貨等流程,可以節省人力做很多重複的工作。
在《企業邊緣優勢》一書中提到,「要找創新,就要進入競爭最激烈的地方」。2017 年,我們在衣索比亞、海地各成立一間成衣廠,在美國成立紗布染整廠。因為宏遠是後進者,為了與競爭對手創造差異,我們都是採「人機協作」的生產,一般成衣廠是勞力密集產業,資本額小、設備投資也少,但我們的成衣廠走的是資本密集,勇於投資自動化設備。有了自動化的設備、流程跟成衣模板,人要做的工作就變得很簡單,學習曲線也縮短,因為我們的生產不全靠技師的技術,而是靠科技工具,如此一來,也不怕被挖角。
我們在 AI 的應用,本來最早是在紡織工廠,但現在用最多的是在染整廠的布料系統動態排程,因為染整過程有很多化學變化,尤其,現在客戶訂單都是小量多樣,排程就變的很麻煩。為了解決排程問題,我們找來簡禎富教授,並結合既有廠區的物聯網,用電子看板可以隨時看到染整的進度與順序。接下來的目標,是做 DSN(digital supply networking),從採購、倉庫到顧客端整個串連起來,變成一個即時的動態系統,先從分段開始做,再像拼圖一塊一塊把它連起來。但即使只是拼一部份,就能看到生產效益有所改善。
在成衣廠部份,我們在每件衣服用RFID,並使用吊掛系統,一條線可以做幾種產品就自動選一選,並串聯 MES(製造執行系統),從設計端就串連到整個自動系統。像現在燙衣服,就讓衣服在蒸氣隧道走過一遍,用蒸氣自動蒸燙,之後吊掛系統再將衣服送到包裝系統,可自動分出 S、M、L 號的衣服,讓後續包裝比較簡單。這就是利用物聯網技術,完全掌握成衣的設計、生產、與包裝出貨。
Q:上述的自動化與工業4.0 技術的導入,你有算過效益嗎?
A:生產效益大概提升 10-20%。比如說,我們染料製程的自動化,採用的是土耳其廠商的系統,臺灣、泰國、中國大陸、到最新的美國廠,都是用這套系統,合作過程中就會不斷磨合,讓系統功能越來越符合我們的需求。像美國工廠,這系統大概用了一年半就回收了,原本還需要靠人工秤料,但現在所有流程都是 Machine to Machine,從秤料、供料、布的進出都是自動化,一個人可以同時監控 6-8 臺機器,整體節省差不多 40% 的人力,穩定度也得以提升,這套系統收穫很大。
Q:如何讓員工跟上不斷變革的腳步?
A:我都告訴員工,講了就做,做錯沒關係,然後一個禮拜、一個禮拜持續進步。另外,勇於對員工授權,主管就負責概念的持續更新。宏遠每周六舉行經營會議與主管讀書會,泰國、上海、臺北、臺南的主管也以視訊參加,我們讀書是有目的的學習,有些概念若形成專案就要去執行,透過不同專案增加知識、累積實力。
像做永續,我們從 11 年前開始做,現在做到是產業的標竿,很多東西都很簡單,繼續做就對了,重點是要讓員工不斷嘗試錯誤,要有不斷改變的企業文化。就像為什麼 GE 轉型可以成功?《獲利來自於改變》裡面寫到一句話,因為 GE 是個 learning company。宏遠也是 learning company,員工要做什麼就做什麼,沒人會反對,當形成專案後,就不斷去嘗試、修正。製造業要大賺大虧都不太可能,努力做起碼有個基本利潤,外在景氣好或不好,我們沒那麼在意,就是要持續地迎接挑戰、持續地變。
最後,有關數據與分析,我想分享最近讀的一本書《演算法下的行銷優勢》,裡面提到「薄數據」、「厚數據」的概念,一般測量得到的數據都是薄數據,是片段的,不知這數據怎麼來、怎麼用;但「厚數據」結合人性與情緒的觀點,是具有脈絡性、有故事的數據。當領導者要做決策,必須看厚數據,從人性面、以人為中心來做決策,我認為,生命的意義不是為自己做了什麼,而是為別人做了多少;成就自己沒有什麼,為別人貢獻,才會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