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丙成|幫你優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
一提到葉丙成,很多人馬上聯想到創新教育、翻轉教育等名詞。幾乎與挑戰傳統畫上等號的他,不僅在臺大開設簡報表達課程,並開發寓教於樂的 PaGamO 線上遊戲,從美國費城抱回第一屆教學創新大獎 Reimagine Education 冠軍。現在的葉丙成,同時有創業家與大學教授雙重身分,對年輕世代的熱情及使命感始終沒變,日前接受資誠臺灣企業領袖調查訪談,分享新世代人才的機會與挑戰,並呼籲臺灣產業及政府,必須打破追求穩定的舊思維。
返回索引︱CEO 觀點
Q:面對 AI 大時代來臨,對臺灣企業有那些建議?
A:在談 AI 之前,必須先理解「數據」的重要性。數據要先梳理乾淨,才可能依此做決策或發展 AI 應用,但梳理數據需要花成本,企業有時候沒認知到這是很重要的投資,或是,投資後沒有馬上看到獲利提升,就覺得這投資不划算。我建議企業必須把梳理數據視為必要投資,現在不投資的話,就沒有數據可以用來發展 AI。
其次,現在所有的網路平台都是大者恆大,包括 Facebook、Google、以及電商的平台都是如此,教育類的網路平台勢必也是 Key player 贏者全拿。一旦數據全部被該領域的單一平台掌握,臺灣將缺乏數據蒐集的機會,更別說想要發展出相對應的 AI 應用。所以,在談 AI 之前,應該先談「數據」,談數據之前,要先談「平台」。臺灣的政府、企業、以及資本市場,很多時候都輕忽了「平台」的重要性。
Q:中國大陸積極發展數據及 AI 應用,請教您對現階段臺灣產業 AI 發展的看法?與鄰近國家相比程度為何?
A:做平台一開始就是要燒錢,像中國大陸很多平台都是用補貼,藉此聚集很多數據,但臺灣的投資人對補貼這種商業模式,是沒辦法接受的。AI 要走入產業化、商業化,一定要有大量資金投入,中國大陸的市場夠大,使得中國大陸網路平台業者,有機會得到投資方的青睞,然後拿到數億美元的資金,這些資金就是去拓展中國大陸以外市場最好的子彈。
我覺得,臺灣的投資人、政府,必須認真思考資金到底要怎麼投?如何讓臺灣的新創保有活水?現在臺灣新創在募資的時候,前面 A 輪很好募,後面要轉 IPO 之前也好募,但在中間規模要「轉大人」的時候最難,期待政府能體認到,要發展 AI,就是要有平台、要有數據,政府要努力協助臺灣的平台業者,尤其在轉大人階段給予支持。
Q:您擔任大學教授多年,現在自己也帶領新創團隊,你觀察臺灣人才是否有缺口?哪些人才能力是最需補強的?
A:首先,必須打破「學歷迷思」,臺灣的家長或是年輕人,還是有學歷好、以後就一帆風順的觀念,這種求穩定、求安定的心態,是目前臺灣人才最大的問題。
這一代的年輕人很可憐,現在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全球化程度之高、人口之多、氣候變遷問題之嚴重,是人類歷史上從來沒出現過的,這群年輕人在 10 年、20 年後遇的問題,是無法從歷史中找到答案的問題,只能在漆黑中自己找出路。
牛津大學有份研究未來產業的報告,談到接下來 20 年有 47% 現有的工作會消失,未來的世界變化非常快,我認為未來人才必須要有以下能力:
一、 有自信面對未知的問題與變局。很多時候問題都不見得很難解決,但是如果沒有自信,一開始就慌的話,那就沒救。
二、 學得快、掌握得快。人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接下來 20 年什麼技術會當紅還不知道,但是,當有能力對任何事情都學得快、掌握得快的話,將永遠都跑在別人前面。甚至,世界變化愈快,對這種人才愈有利。
打破學歷迷思,從比較現實的角度來看,接下來的年輕世代,從剛入社會到退休,一輩子可能要做十份以上的工作,學歷只會影響前面第一、第二份工作,但之後就是看能力跟實力,培養解決問題、面對未知的能力,遠比有份好學歷來得重要。
Q:對臺灣產業而言,有哪些解決人才問題的有效做法?
A:很多企業在雇用人才時,都是選擇本科系或有相關經驗的人,但我們公司剛開始成立的時候,雇了一名職能治療系的畢業生擔任產品經理,表現非常好。其實,若大家對職能治療系夠了解的話,就會知道職能治療系的訓練,是對人的需求非常敏感,且能針對不同病患的需求設計不同輔具,這些特質,恰巧就是在設計產品的時候最需要的人才。
企業 HR 在選才時,必須理解怎樣的能力或特質,是公司所需要的,用人唯才,而非只看學歷。事實上,目前新創圈在找人,都已經是看能力不看學歷了,如果大企業還是執著用學歷選人,將篩不到真正有能力的人才。
Q:企業應該如何做人才的培育?讓人才的潛力可被開發出來?
A:我認為「環境」很重要,臺灣很多年輕人的能力都在冬眠當中,因為從小到大只要念書、考高分,其他事情都不要管,很多人不見得是沒有能力,只是能力被封印起來,沒有機會被掀開來,企業必須去創造一個開放的環境,讓這些年輕人被封印起來的能力有機會被釋放出來。
很多人會覺得 Y 世代的年輕人很難管理,因為對這個世代而言,溫飽不是問題,加薪多個三千、五千,年輕人可能沒什麼感覺,但就我觀察,現在的年輕人很在乎「意義」,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能幫助到別人。建議企業可從這角度切入思考,把 CSR 跟年輕人結合在一起,這些 Y 世代的年輕人需要的是意義,也需要有些機會讓他們練習做決策,CSR 就是一個很好讓他們練兵的機會。企業可以鼓勵內部年輕員工提案,如果提案的點子夠好,公司就出錢支持,這個對年輕人來講是很好的訓練,一方面可提升專業能力,如專案企劃、行銷、資源管控等;二方面,也讓 Y 世代人才覺得在這家公司工作是有意義的,他就會留得比較久。
Q:在未來,您規劃如何打造臺灣的教育科技平台?
A:在臺灣,「教育」這個行業一直有兩種衝突的觀點,一種是教育就應該是奉獻、無私、燃燒自己,做教育如果一談到收費,社會很容易對此反感;但另方面,臺灣的父母其實非常捨得花錢在教育這件事上,一個小孩子從出生到大學畢業,育樂花費(包括才藝班、補習班或各式各樣的夏令營、冬令營等),占家戶可支配所得 25%,高居世界首位。
接下來三年,希望臺灣的社會能開始接受好的教育產品需要收費這件事情,如果社會沒有建立起這觀念,很難有任何一家教育新創公司能夠活下來,如果(教育科技)平台沒有活下來,臺灣就沒有屬於自己教育學習的數據,更別說下一個世代的 AI 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