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十年靠 AI 來驅動


簡立峰|前 Google 臺灣區董事總經理

一早起床,先點開 Youtube 聽個音樂、再打開 Gmail 收信;為了找尋好吃的新餐廳,馬上請出 Google 大神;準備要出發到沒吃過的新餐廳,再用 Google Map 查詢路線。這是每個人再也熟悉不過的日常場景,Google 的各式服務早已滲入你我生活。

身為 Google 來臺灣的第一批員工、現任 Google 臺灣區董事總經理的簡立峰,一路從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微軟亞洲研究院技術顧問,再到 Google 的臺灣董事總經理,要談到數位科技大概沒有人可以比簡立峰更有資格,以下為簡立峰接受「資誠臺灣企業領袖調查」的訪談重點整理。

 返回索引︱CEO 觀點

Q:請教您對全球及臺灣經濟的看法?有哪些新經濟的機會?

A:觀察過去兩、三年,看到一些新的機會出現,包括穿戴式裝置、物聯網、VR、汽車電子、AI 晶片、以及高效運算技術(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還有個對臺灣有影響的意外經濟,那就是 Bitcoin 挖礦。

如果說新經濟是「平台經濟」,臺灣大抵擁有 2.5 個平台,分別是台積電、鴻海,再加一個聯發科。台積電目前佔臺灣股票市值的 20%、GDP 的 5%、臺灣出口 GDP 的 13%,台積電的晶圓製造決定了全球 IC 設計未來幾年內的所有需求、方向和產值;第二個平台是鴻海的 EMS 生產製造平台,這是個絕對大的代工平台,每個零組件(如 OLED)的需求、價格、未來供給,鴻海都知道;另個 0.5 的平台則是聯發科,SOC 的 CPU 手機在中國大陸市場曾經成功過,接下來新的機會將會在智慧汽車和 AI 晶片,如果聯發科在這兩個新方向調整夠快,也會有一波機會。

Q:臺灣數位化以及新創有哪些弱點與威脅,您有何建議?

A:臺灣的新創力量薄弱,原因之一是上述這幾家公司(台積電、鴻海、聯發科)太成功了,把臺灣在資通訊的人才全吸進去;其次,除了鴻海比較敢做業外投資,其他企業多屬保守,使得創新的動能有限。

臺灣未來的機會還是在「晶片」。現在全世界的軟體出現垂直整合的大平台趨勢,小的會不斷被大的併入,軟體業將會是大者恆大。而且,軟體不是靠產品本身賺錢,而是「服務」在賺錢,使用者越多的軟體公司價值就最高,規模小的市場(如臺灣),製造出來的使用者就不夠大。相較之下,硬體仍有些生產成本的差異,還保有點區域化和成本優勢。

臺灣的新機會在於,終端手機會成為更聰明的智慧裝置(smart device),這些智慧裝置的主導權將會落在 Google、Microsoft、Facebook、Amazon、阿里巴巴和騰訊這些廠商,手機設計看重的不再是外觀、效能,而是所能提供的服務。

所以,現在所有硬體的品牌大概都會消失,未來需要被代的公司(服務提供者)會在,代工業者也還在,可是硬體品牌業者將會越來越少,這是一個很大的改變。在未來,手機會走向高度個人化,臺灣做晶片、高階晶圓(如台積電)的還能發展下去,隨著手機組裝代工的難度更高,臺灣部分代工業者也還可以生存。

至於汽車電子業,隨著(汽車)走向電腦化,臺灣的電腦業和電子業有機會可以跨進去,但機械業就會比較辛苦。汽車電子業將面臨兩個挑戰,一個是少量多樣,汽車需求一年不到兩億台,且有上百個品牌,雖然高毛利,但量不大是虧錢的;另一個是認證時間長,預估臺灣汽車電子業在短時間內不足以替代手機產業。

Q:如何看數位科技以及AI 對於企業的影響?

A:回顧科技一路發展,從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行動網路(mobile internet)、大數據(big data)到人工智慧(AI)。在未來,只要有大量數據的地方,服務都會越來越聰明。

AI 的市場大餅不會只是網路服務業者的天下,如醫學影像應用,或無人機拍攝地形地貌的改變,加上機器學習,可做國土安全、消防等的應用,對於未來生活型態的影響很大。可以說,下一個十年是靠 AI 來驅動,早期的晶片是為數字運算設計的,接下來將會看到許多是為 AI 所設計的晶片,還有為安全所設計的晶片,具有 AI 概念的晶片設計公司(如:NVIDIA)現在就已變得很熱門。

Q:您怎麼看「科技創新」對企業轉型的影響?

A:臺灣市場的規模太小,臺灣中小企業大多是 B2B 代工,都是走傳統展場方式去接觸客戶,但新的客戶不會參加展場,使得(臺灣)這些公司難被看見,如此一來,新一代的科技代工也就不會在臺灣發生。

臺灣的傳統產業規模太小,應該做些整合(consolidation),如工業電腦就很適合做 consolidation,臺灣工業電腦有一定優勢,智慧製造更是臺灣目前最有潛力、最有價值的產業。另外,我認為臺灣還不用談「工業 4.0」,先好好把傳統產業的數位化和網路化改善即可。像寶成製鞋已經可用機器人參與生產,鞋子跟衣服是一般認為最手工業的、最需要人力的,如果自動製造已在這些倚賴大量人工的產業發酵,那對於汽車業、電子業的影響一定更大。

Q:您認為臺灣科技創新有哪些弱點與威脅?

A:臺灣的問題除了企業主年紀大,主要還是規模的問題。另外,企業都說找不到人才,嚴格來說應該是人口太少。在這麼少的人力,臺灣要找尋適合這個土地做的產業,建議可做「信賴型產業」,例如臺灣的食品業,生產過程安全有保障,在中國大陸市場的口碑就很好;另外如醫療、生技藥品、心理諮商和宗教等,這些產業都是可和中國大陸市場連動的產業,臺灣市場太小,如果沒有和中國大陸併在一起的話,較難取得優勢。

就創新的挑戰來看,最主要的問題仍是人才不足,且具創業動機的人太少。另個問題是,沒有方向感,不同的產業的看法各異,臺灣必須去好好規畫,聚焦在一兩個重點產業,臺灣企業不能 run by experience,要 run by methodology。

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