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直翰|沛星互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
2002 年成立的沛星互動科技,這些年經過 A、B、C 輪募資,共獲得超過 8,200 萬美元(約新臺幣 24.8 億元)資金挹注,可說是近年獲得最多國際創投資金青睞的臺灣新創公司。做為沛星創辦人兼執行長的游直翰,更成為世界經濟論壇(WEF)2016 年全球青年領袖的唯一臺灣人。以下為游直翰接受「資誠臺灣企業領袖調查」的訪談重點整理。
返回索引︱CEO 觀點
Q:您如何定義企業的核心關鍵能力與競爭力?
A: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像個人能力一樣,都是需要不斷精進的。以沛星為例,初期必須專注在核心的部分,維持自己的產品與創新能力的競爭力;其次、基於(沛星)所處的產業特性(網路產業),且處於小島國家,須講求「國際營運」的能力,在這新的網路時代中,唯有把所有國家都變成你的市場才能成功。這兩塊(核心競爭力、國際營運能力)是目前我們公司比較專注的地方。
Q:在沛星不斷創新的過程中,是有好點子就去作?還是有縝密計畫?
A:點子與計畫都是需要的。沛星很多時候是用小團隊或用 a group an engineer 的方式,但團隊大小或團隊是誰主導並不重要,idea quality 才是重要的。我們所處的產業特性是比較變動的,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十年前、二十年前在這產業的領導企業可能都是不一樣的公司,因此,計劃固然重要,但過度計劃卻可能是個危機。
Q:「idea quality」如何辨識?如何定義?
A:我們的做法,是讓大家都有發揮想法的平台,然後用客觀的流程來檢視。只要聚集很多主觀意識,並以客觀的流程來檢視,就可能把主觀的東西化成客觀的衡量標準。我們盡量是以流程來衡量,而不用個人主觀來衡量。
Q:產業變動甚快,新創企業如何持續緊跟外界脈動不斷改變?
A:沛星初期幾個合夥人,創業動機都不是渴望賺錢或功成名就,而是渴望求知、渴望知道真相。當我們希望知道市場的真實面,就會一直做改變,從我們開始,逐漸影響我們的團隊,現在很多同事都有這樣的能力。
變動確實永遠都在,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化被動為主動」。我們會主動去看機會在哪裡,每天都有新挑戰,今日定義成功的方式跟未來一定是不一樣的,這讓我們必須持續創新,要站穩腳步不能只是改變(changing),而是要持續改變(Keep changing)。
Q:臺灣的新創公司多侷限在島內,但沛星從一開始就走國際營運,如何有這想法及如何實踐?
A:心態(mindset)很重要,要接近市場最好的方式就是成為這市場的一部分。我們的心態是,要做哪個地區的生意,我們就是那個地區的公司,現在我們在東南亞、東北亞共有 12 個營運市場。
選擇市場可從幾個面向來看,第一要先看手上資源有多少,資源有限,可以先從特定的、比較小的市場開始;第二,親和力(affinity),若想要成為不同國家的在地公司,必須去了解這地區的文化、做生意的模式,並讓公司的心態是可以很接近當地的;第三,人才(right talent),在不同市場是否找到對的人。在新創公司初期資源少的時候,第一個面向很重要,如果過度擴張,將會使公司處在較大的風險中。
Q:如何在不同國家尋找 right talent ?
A:這一定是困難的,當你還沒有資源、沒有很厲害的客戶或高知名度,要找人相當不容易。我只能說,相信自己在做的事,就可以吸引到更多的人才。
Q:您認為,臺灣在科技創新中有哪些核心關鍵能力與競爭力?
A:從我的角度來看,臺灣的機會其實非常好,臺灣一直是生產領域的資優生,從晶圓製造、晶片設計、或是整個電子產業都是。未來,所有東西都會 AI 化,就像之前我們所有東西都被網路化是一樣的,AI 時代一定會需要更多計算,無論在大型運算設備(centralized device)或在個人裝置,所有地方都需要更多計算量,就會需要更多晶片、更多運算單元,這絕對是另個爆炸性的成長。
如果臺灣傳統的晶圓、晶片製造業能快速往 AI 領域走,在(AI)基礎建設層次應該可以有不錯的競爭優勢,讓 AI 的資料跑得更快、更好;在(AI)應用/服務層次,就要靠新創公司,具有越強的創新能力,就可以想到更多的 AI 應用。
Q:一般多認為臺灣強項在硬體,軟體與服務較弱,請教您的看法?
A:在應用與服務上,臺灣確實少有國際競爭力的公司,這是因為我們的使用者數量有限,就算某項應用或服務在臺灣做起來,在全球的影響力也還是小的,這使得臺灣公司的「國際運營」能力變得很重要。
但就像 PC 時代有宏碁、華碩起來,手機時代有聯發科崛起,AI 時代也一定會造就硬體的主力公司,我覺得這(硬體)是我們的基礎,還是要去維持住。此外,隨著未來運算需求量急速增加,臺灣需要更多新創公司在服務及應用面去做國際的生意。
Q:臺灣在科技創新上,哪些領域是具有機會?
A:每個大時代都會有不同 vertical 的應用,像在行動裝置時代,各種 vertical 應用會有個主導的 APP。在 AI 時代,如醫療(healthcare)、工廠自動化、消費行為、Fintech 等,都還有很多問題還沒完全解決,從這角度看,AI 時代是充滿各種機會的,如何根據自己的競爭優勢,從中選擇對的機會才是比較重要的。
Q:許多企業主常抱怨找不到人,請教您對人才的看法?
A:對於人才,應該持一種擁抱的態度,我們看臨近的新加坡、香港,都非常歡迎國際人才。一直以來,臺灣似乎比較專注在避免人才外流,但若想增加國際競爭力,應該讓各國的人才更容易進來。同時,應該積極延攬該領域的指標性人才回到臺灣,人才具有「群聚效應」,舉例來說,若能邀請美國 AI 領域的專家來臺灣任教一年、兩年,這樣AI 人才就會開始群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