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時代,更要給人們「溫度」


林廷芳|勤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明亮的天花板、五顏六色的新鮮蔬果,一走進位於臺中金典綠園道商場內的第六市場,相信每個人都會忍不住從心中發出讚嘆,這裡不僅是全台文青的打卡勝地,更因為滿滿人情味,讓第六市場成了附近婆婆媽媽的心頭好。

一手打造這個絕美菜市場的勤美集團,成立於 1972 年,以鑄鐵業起家,現已成為跨足金屬成型、住宅、生活休閒的企業集團,並進入全臺市值前 400 大企業之列。董事長林廷芳接受「資誠臺灣企業領袖調查」深度訪談,分享企業在業務擘畫、數位投資等看法,以下為訪談重點整理。

 返回索引︱CEO 觀點

Q:總體環境總是不斷在變化,請教您對於「創新」的看法?

A:勤美以鑄鐵業起家,過去曾是臺灣最大的鑄鐵(生鐵)的進口商,從採礦、煉鐵、成型、銷售,用完之後丟棄,這是一條線性的路。過去人們習慣這樣的線性經濟,但後來我到歐洲觀摩,發現歐洲開始用回收的廢鋼、廢鐵,利用技術冶金,一樣可變成汽車零組件。於是,我們也開始使用循環原料,據統計,建材可回收率只占 23%,木材大概只占 13-14%,鋼鐵金屬(特別是鐵)的可回收利用率高達 94%。

若進一步比較長流程(從採原礦到做成產品)與短流程(到市場回收廢鐵),兩者的碳足跡大概是 10:1。舉例來說,一輛車平均重量約 1,200 公斤,裡頭可回收的部分可占 700 公斤。以目前大陸每年淘汰 2,000 多萬輛車計算,若能充分回收,一年可有一億多噸的廢鐵可回收使用,非常驚人,且這個數字還會持續增長。

Q:您對臺灣未來經濟的看法?貴公司如何持續維持競爭優勢?

A:影響臺灣經濟的因素除了政治之外,重點還是要看各企業的技術內涵。2016 年是勤美成立 45 周年,對公司未來發展我提出 EPS,分別是 Engineering(重視技術/工藝)、Process(流程更合理化、無紙化、自動化)、以及Sustainability(永續)。

以 Engineering 來說,集團在 2017 年 5 月於日月潭舉辦公司內部活動,讓每個廠來分享自己的技術做法,辦完之後收穫很多;其次,就是要改善流程,每個廠的 SOP、生產流程不一樣,溝通起來就容易曠日廢時。以最具體的合併報表為例,先努力把每個月的帳從每月 10 號提早到 8 號、到 6 號完成,若遇到困難再逐一解決。

Q:因應數位時代,貴公司做了哪些投資?有何具體做法?

A:勤美可分幾個不同的事業體來談。最早,1991 年勤美到中國大陸設廠,2002 年有相當規模出來,於是,決定在香港掛牌(2014/12/31)。於此同時,2002 年在臺灣成立璞真建設,成立不久就上市,資本額從 5,000 萬,至今一路增長到 28.4 億元,這中間併購全國飯店、金典飯店的一部分,然後開台中勤美綠園道、與誠品合作書局等,最近還在金典綠園道開了一個「第六市場」。

我要說的是,在所謂的數位時代、AI 時代,B2C 的部分要強調「體驗」、給人們「溫度」,以第六市場為例,我們不是要開超級市場,而是要有溫度的市場。坦白說,電商的確會傷害到實體賣場生意,所以我們反向操作,做不同嘗試,效果還不錯。另外,之前勤美買下了苗栗香格里拉,改成勤美學,目前訂房已經排到後年,這些嘗試都是去跟人類拔河,努力找回人類生存的溫度。

回到對於數位投資的做法,在集團內的製造部分,的確會走科技化、合理化、自動化。如近期正在規劃未來五年集團在中國大陸的發展,在中國大陸,最大的變數來自習近平的「打髒」,像規定工業垃圾不能進到中國大陸,全運會、十九大、川普拜訪期間,為了能看到藍天,工廠必須停工,這讓我們在中國大陸(如天津、蘇州、福建)的工廠受到影響。

為此,我們開始做綠色會計,把未來五年要用在環保改革的費用一次編足,當成資本支出;另外,也計畫在工廠內導入新科技,如人臉辨識,使用機台操作員要先讓機器刷臉,讓機器去學習,某台機器只能允許特定層級、特定人來操作,並可同步紀錄操作時間、生產數量等,資料全都到雲端儲存,藉此讓生產流程改善。目前,勤美大陸工廠人數已縮減至 3,600 人,為了克服大陸工資持續上漲的問題,預計到 2022 年(勤美 50 周年)前還需要再投資約 15 億新台幣,必須提早說服董事會做這樣的綠色投資或說 advanced accounting,當挑戰來臨時,便可站穩腳步,勝過其它沒有預做準備公司。

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