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時代,更要給人們「溫度」


陳立白|威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臺灣第一大記憶體模組廠的威剛科技,成立於 2001 年,並於 2008 年進行品牌改造,現已成為行銷全球超過 120 個國家的國際品牌,威剛彩色蜂鳥也成了全球家喻戶曉的企業識別標誌。在走過 DRAM 產業大起大落、勇於跨足 SSD、家庭用機器人等新領域,威剛董事長特別接受「資誠臺灣企業領袖調查」深度訪談,分享對於企業轉型、創新的經驗與看法。

 返回索引︱CEO 觀點

Q:請教您對於企業轉型、創新的看法?

A:臺灣企業必須與時俱進,不能只靠以前的方法賺錢。以記憶體產業為例,國際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尤其,近年可明顯感受到大陸的崛起,對手藉著市場優勢、政府支持逐漸強大;手機產業更是如此,除了華為、小米,不到幾年時間,OPPO、VIVO 以及一家專做非洲市場的 TECNO(傳音控股),也都做起來了,可說讓臺灣一些企業主跌破眼鏡。

反觀臺灣企業這幾年,進步的腳步稍微慢了些,尤其(臺灣的)電子相關產業,有一種強者恆強的趨勢。若看臺灣的上市櫃公司的獲利、股價,可以看到高價股越來越多、低價股也變多,但中間這段不見了,形成兩極化,倘若企業沒有與時俱進的話,很容易被淘汰。

臺灣的特點是,有很多大型企業,但也有很多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多是單打獨鬥出來的。我常勉勵年輕後進,不要倚靠別人力量(包括政府),要能自己單打獨鬥還做出一片天;別在景氣好的時候出來創業,景氣好的時候能賺錢,不代表在景氣差的時候也能賺錢。

除了新創企業外,可以看到臺灣有些企業主已經創業 20、30 年,可能是感受到未來難有大幅成長的機會,加上二代也不願接班,於是就收山引退,這相當可惜。這裡面也存在一個潛在問題,臺灣正面臨產業世代交替的危機,但到目前為止,似乎沒看到政府對此有一些中長期的規劃,沒有認真思考臺灣長期競爭力何去何從?

臺灣是個外銷導向的國家,要靠外銷來累積 GDP,臺灣的電子五哥,有著很強的代工技術與服務水準,也有很深的口袋,現在要擔心的就是接班、以及如何找尋下一個藍海的問題。這裡面,有些問題企業自己要去解決,有些則需要政府給予協助(如基礎建設),政府不應讓有心留在臺灣的企業,還面臨缺水、缺電、缺土地等問題。

同時,也希望政府監管上可以放鬆力道,如盈餘分配,站在企業的立場來看,企業可自行判斷盈餘何時分配,不須強迫;以及爭吵許久的勞基法修法,政府的監管不應該變成企業成長的絆腳石,而是要去解決企業頭痛的問題。

所幸,臺灣還有台積電這幾家航空母艦級的企業撐著,並帶動衛星企業水漲船高;同時,蘋果目前也還滿倚重臺灣供應鏈的,但這也存在危機,一旦蘋果不再仰賴臺灣生產,或蘋果新機銷售不佳,臺灣這些廠商勢必會受傷。

這也是為什麼,威剛從一開始就打算走「自有品牌」,不倚賴代工或別人給訂單,而是靠自己去開發訂單;第二,不側重某些市場、某些客戶,目前威剛在全球經常往來銷售的已有 120 個國家左右,藉多元化客戶及銷售市場分散風險。

Q:過去臺灣講究代工、研發、產品品質,但在 AI、大數據等新科技時代,臺灣企業有哪些競爭優勢或機會?

A:現在時常談論的 AI、物聯網、大數據、AR、VR 等新科技,這些加起來就是未來趨勢。AI 可以擺在家庭、銀行、ATM、店鋪、工廠等不同平台,會製造不同的服務,利用 AI 深化技術,將帶給所有人類更方便的生活。

對臺灣來講,這是個很好的挑戰與機會,因為臺灣企業相對靈活,可以預見,未來同行之間的競爭,誰能夠先搭上 AI、準確大數據的列車,誰就能取得致勝先機,不至於被淘汰。

威剛大概是所有記憶體跳進 AI 最快的一家公司,其他如無人機、電動車馬達也都有著墨,未來能否在這些新領域開花結果?還要邊走邊看。但回顧威剛這一路走來,會慶幸每個轉型轉得夠快。

Q:無論對內(與員工)或對外(客戶、社會大眾),企業如何建立信賴關係?

A:威剛的企業文化是八字箴言:正、公、誠、拚、能、合、愛、新。必須要軟硬兼施、恩威並濟地將企業文化內化到員工每天習以為常的工作中,同時鼓勵高階主管跟同仁要勇於任事、合理犯錯。此外,主管機關一直在推行公司治理、獨董、監察人、企業社會責任等制度,這都是很好的方向,讓企業可以與時俱進。

面對消費者及客戶,威剛非常重視售後服務,威剛之所以能做全球生意,就是既有客戶做的還不錯。有句話說「照顧老客人,比開發新客人更重要」,同樣地,我認為「售後服務,比銷售還要重要」。

Q:給臺灣企業主的一些建議?

A:我們看到中國大陸有很多新的商業模式興起,如訂一戶房子就送一台家庭用機器人,廠商可藉此蒐集家庭數據,透過住戶不斷消費蒐集準確數據,有了這些技術與準確數據,與同業間的差距就會慢慢拉出來。就像馬雲所講的「新零售」,強調線上與線下通路相結合,裡頭其實沒有什麼新的 Know How,但先做的人就會先贏,這是我給臺灣所有企業主的建議,掌握先機利用 AI、IoT、以及準確大數據的,絕對會在未來競爭中勝出。

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