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核心競爭力不是訂單,而是有沒有「根」


陳廣中|光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執行長

成立於 1975 年的光寶科技,是臺灣第一家上市的電子公司,從 LED 產品起家,其後逐步將觸角伸及電腦電源供應器、半導體、電腦機殼、影像產品、主機板、 DVD 及光碟設備、以及其他電子零組件,近年則積極切入汽車電子、智慧城市等新領域。以下為光寶科技副董事長/總執行長陳廣中接受「資誠臺灣企業領袖調查」深度訪談之重點整理。

 返回索引︱CEO 觀點

Q:臺灣電子業一直在找出路,您認為臺灣有哪些優勢,可給產業界一些提醒?

A:中國大陸喊出「製造 2025」,希望變成製造強國,這目標是集國家力量加上民營企業、以及很多創業家的共同努力,這對臺灣的威脅相當大。目前中國大陸檯面上公司領導人才四、五十歲,創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還是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另外,在還沒富起來的人口裡,有許多受過良好教育,加上有很多好的創業榜樣在前面,讓這些中國大陸年輕人創業的企圖心非常強,看到(創業)機會可能只有 30-40% 的成功機率就去做了,把本來沒機會的東西變成有機會。

此外,中國大陸積極招聘海歸人才。據統計,中國大陸歷年海歸人數有 260 萬人,但光是 2016 年就有 46 萬人,這裡頭有很多世界級的人力,無論是做量子計算、海量資料、AI 都有。這麼多一流人才回到中國大陸,跟大陸的學術單位結合,再加上中央政府的資助,便成為很強的產業研究中心,放到中國大陸的工業發展上,可看到其配套能力越來越強。

另個威脅是,中國大陸資本市場的本益比高,且好像還看不到沫消失的痕跡,中國大陸有著大量機會、充足動機、又有人才,這些對臺灣是很大的威脅。

中國大陸是品牌與製造連成一條龍,市場直接吃乾淨,沒有代工的機會。然而,美國(企業)還是需要代工,這給了臺灣強項(生產製造)一個機會。經過這些年,蘋果可說為所有美國公司設立了代工的典範,包括 Google、Amazon、Facebook 都積極挖蘋果的人,要把蘋果代工外包的概念帶過去;若看蘋果負責代工外包的人,可發現多是從 HP、Dell、IBM 挖過去的,這些人跟臺灣的關係一直都在,對臺灣能力以及誠信也是信任的,這讓臺灣持續在代工握有機會,但這或許也是臺灣一直無法轉型的原因。

中國大陸的手機業起來了,韓國手機也甚少外包,臺灣手機組裝就只能佔全球生產市場很小一部分。此外,中國大陸手機業還有個優勢,一般來說,PC 生命週期約 12-18 個月,Time to market 時間約 9-18 個月;但中國大陸手機 Time to market 時間一開始就以 3 個月、6 個月做標準,這些年慢慢把體質做出來,快魚吃慢魚。人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如何贏過中國大陸的速度,也是臺灣的挑戰。

無論如何,臺灣在「研發」這塊是需要加重。在一家公司,往往代工比重最大、ODM 次之、自有品牌再次之,領導人因為有短期績效壓力,常會把注意力放在比較主要的生意上面,對於任何有一定規模的公司,要發展新的事業都是有挑戰的事情,變成只能在現有 ICT 領域裡轉型。在光寶,近年對於發展汽車電子非常積極,同時也積極攻入資料中心的零組件市場,這些都是在塑造公司未來十年、二十年的格局。

臺灣產業的問題在於,還沒意識到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看不到方向。近來不少臺灣公司減資、把股本變小、現金退給股東,儲蓄創新高,可以看到臺灣不欠錢,但要在大企業內部做創新、轉型是比較困難。但這樣的衝擊不見得是臺灣企業特有的,可以看到近期美國 GE 公司也研究出售旗下飛機租賃業務,這是全球競爭、中國大陸競爭所帶來的結果,企業必須不斷思考轉型因應。

臺灣只有 2,300 萬人口,只有這麼大的地方,不該再有大國思想,應該專心把某些產業做好。中國大陸搶技術、搶速度、搶人,在不同產業後發先至的例子已經看過太多次了。在過去 30-40 年,臺灣也曾有幾次後發先至的案例,取代日本既有產業位置,使得日本產業轉往上游材料、關鍵零組件發展,但目前臺灣還看不到未來要轉往哪裡,而且在該產業中扮演一個舉足輕重的地位。

臺灣企業一向習慣沒有太多政府的支持,自己找路走,但由於臺灣企業同質性太高,無法打群架,政府也沒力量組國家隊,臺灣未來的利基在哪裡?要往哪裡走?這是臺灣很大的隱憂。

Q:聚焦是臺灣產業的難題,您有何建議在重新聚焦?

A:放眼世界,臺灣與中國大陸產業綁得很深,但政府又要推南向,等於把臺灣有限資源往全世界投放,這讓臺灣面臨資源分散(defocus)的困境。美國政府一向不管產業,再加上美國的產業發展,多是從軍用技術、轉到商用、再轉消費電子,日本、德國也差不多是同樣的發展軌跡,任何產業要穩健發展,都要回到「根」的問題,如果臺灣不長出自己的根,就要跟著(產品)出海口走,臺灣的危險在於跟著潮流走,但是在潮流裡面找不到附加價值比較高的定位。

在臺灣,可以看到台積電、聯發科、以及臺中機械業,還是具有相當競爭優勢(握有特定產業的根)。因此,我建議臺灣企業還是要儘量往根本的事情作,就像同樣的蘋果訂單,對鴻海、和碩、緯創、仁寶的毛利貢獻,就是不一樣,可見核心競爭力不是訂單,而是有沒有「根」,把別人看不到的利潤可以做得好。

從這角度看,或許,臺灣就老老實實把製造代工做好,可能不是拿到最高利潤,但就策略來講,只要找到定位,紮實地把事情做好,任何產品供應鏈一定要經過臺灣這個點,就可賺取適當的利潤。

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