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啓賢|前臺灣證券交易所總經理
為了健全臺灣企業營運環境、保障投資大眾權益,臺灣證券交易所近年來角色愈趨多元,前證交所李啓賢總經理接受「資誠臺灣企業領袖調查」深度訪談,從不同於企業主的角度,提出他對於企業面對貿易與全球化、信任與競爭力、科技與人才三大面向議題的看法。
返回索引︱CEO 觀點
Q:全球資金、人才與產品持續流動,您認為未來成長的機會來自哪些地區?為企業帶來哪些挑戰?
A:我對於臺灣的總體經濟持正面看法,從臺灣進出口的統資料來看也是如此。臺灣的資金相當充沛,臺灣的優勢是現金股利的殖利率高,2016 年有將近 4%,比起一年期定存利率 1% 要好很多,其他如資金、上市公司的營收和獲利等總體經濟的各項指標,看來也都是正面的。
未來是數位經濟的時代,臺灣的優勢還是在半導體相關的產業。科技事業占我們市場的市值超過一半,為數位經濟的發展帶來好的基礎。對外投資方面,除了中國大陸外,在東南亞幾個國家中,發展潛力較大的國家還是越南和泰國,馬來西亞最近貿易成長比較快,菲律賓和印尼多少也有機會。
至於美國製造的政策影響,要依各別行業來看,如果美國在政策上有所優惠,除了勞工的成本較高,其他的部分不見得比別的市場差。舉例來說,鴻海去美國就有某種程度的需要,因為美國市場大,接近市場是 make sense 的。此外,美國許多技術都已經自動化,有些工廠甚至已經是無人工廠,這對大企業赴美投資比較有優勢,因為可用自動化減少人力成本,小規模企業到美國就比較沒有明顯優勢。
談到未來臺灣重點發展產業,臺灣的主力還是在科技業,當然傳產或金融也有些發展;生技產業在前幾年有些出來,但形成產業聚落的速度仍較慢;在清潔能源,例如風力發電、太陽能等,市場仍較小,可以持續鼓勵發展,但不太容易成為發電的主力。
Q:對您而言,企業營運建立與維繫信任最有效的策略是什麼?
A:這五年來,社會越來越重視企業的誠信,證交所一路推動公司治理,「誠信經營」也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指標。隨著公司治理逐步收到成效,台股外資投資比重也從以前的約三成,成長到超過四成。這提供給臺灣企業主一個很大的誘因:做好公司治理,可以提高公司的價值,並帶領公司邁向永續經營。
若從企業內部來看,要做好公司治理,內稽內控必須持續加強,並強化董事會結構(如請獨立董事);從企業外部來看,則需要法規和監督機制的強化,包括財報查核機制等。
Q:您怎麼看臺灣企業的接班議題?
A:由於臺灣科技業很早就面臨到上下游國際大廠的公司治理及 CSR 要求,讓科技業早有準備,接班大多都交給專業經理人;傳統產業因有許多是家族企業,的確有許多經營者都面臨了接班傳承的困境。
觀察目前臺灣企業的狀況,證交所現在也積極鼓勵併購,企業可以找合適的人來接手,以前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企業必須要策略聯盟、要整合、打群架,發揮各自的優勢,企業力量要夠大,別人才會看得到。
Q:機器人、智慧製造、區塊鏈等領域的應用發展日益成熟,您認為數位化趨勢對企業產生了哪些影響?產生哪些機會?
A:區塊鏈的交易不見得安全,可能會有違約交割、洗錢等風險,交易所的任務在於維持交易的安全性,雖對數位科技有所研究,但在實際應用上沒有很高的急迫性。畢竟金融業是以「信任」為基礎,會有 credit 和安全的問題,不只單純要使用方便而已,重點是要提供投資人一個安全且可靠的平台,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基礎。要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安全,投資人才會願意來。
臺灣的新創企業能否發展得起來,要看臺灣的新創環境是否適合,我們有資金、也有人才,但要看社會能否接受嘗試錯誤。這就像家族企業考量是否要有突破性的發展,經營者會想萬一失敗,會賠光我們家全部的錢,當然就會保守;如果是股權分散,就會比較敢衝。公司上市就有這種優點,資金、人才招募都比較容易,經營者就比較可能會前瞻性地去闖。
Q:臺灣過去以代工為多,您對臺灣企業轉型做品牌的看法?
A:臺灣很多上市櫃公司承接國際性大廠的代工訂單,技術能力無庸置疑,但若掛自己的品牌出去,是否可以打敗品牌大廠?自有品牌很辛苦,市場新進者要打敗已經在產業中取得主導權的企業,必須付出更高的代價。
臺中的精密機械工業衛星工廠多,很靈活,很短時間內可以叫到所有需要的零組件,這就是小企業的好處。臺灣企業應該一起打群架,如不同產業之間的整合、同業之間的策略聯盟、一條龍的產業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