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願景領導公司走向,否則只能追著潮流走


吳國精|前波若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留著一頭長髮、蓄著花白鬍鬚,前波若威科技董事長吳國精外表總讓人以為他是名藝術家。過去曾擔任工研院財務室主任的他,在臺灣科技界人脈甚廣,其在 1998 年創辦的波若威科技,已是臺灣極具歷史的光通訊元件公司;2017 年 6 月,吳國精入主臺灣光罩擔任(前)董事長,並通過董事會決議收購晶圓代工服務廠美祿科技。觀察多年產業起落的吳國精,日前接受「資誠臺灣企業領袖調查」深度訪談,分享其對臺灣企業轉型的獨特看法。

 返回索引︱CEO 觀點

Q:就您對產業的多年觀察,能否分享貴公司重要變革與關鍵成功要素?

A:很多事情取決於主事者的格局、以及對大環境的敏銳度。「格局就是結局」,早年在工研院時代,我必須向張忠謀報告,從中不斷修正及提升自己的格局。這樣的訓練,讓我成立波若威之後,也固定舉行「戰情室會議」,藉此訓練經理人,先設計好會議報告格式,再針對特定事項去追,像從報廢率等數字去看到工廠現場有無改善。從財務數字,讓我可看到很多細節的東西。

至於市場敏銳度的訓練,我認為就像打球一樣,平時必須規律地練習,上場時就是靠實力。如聯電在 2000 年,完成五合一合併計畫,並計畫擴產,外界看兩者(聯電、台積電)好像旗鼓相當。但就像當時張忠謀說,台積電與聯電的競爭不是在擂台上打拳,要爭個你輸我贏;而是在跑道上跟自己跑步,比的是耐力,這顯示出張忠謀企業經營的核心思想。企業本身或題目都會跟著產業連動,有起有落,但主事者的核心思想是可以跨越這些變化的。

在不確定混亂的時代要靠什麼最好? 靠自己、也靠物理定律,將宇宙法則與指導方針遵循下來,應機而發,才能成就今天世界級的運作格局。光罩乃半導體製程中一環,仿效其成長速度,訂定 18 個月必須成長一倍的目標。從目前一億開始,希望明年年底到三億,再 18 個月要做到六億,以此類推。先規劃好未來願景與商業模式,剩下的就是把方法列出來,按照這樣的計畫願景走,(臺灣光罩)平均每個月要成長 4%。

我也規劃臺灣光罩結合美祿科技,決定走「虛實整合」的創新模式。在「虛」的這一塊,臺灣光罩本身有智慧財產(IP)、有設計工具(design tool),可以分享出來給下游的 IC 設計公司(design house),並找來晶圓代工(Wafer foundry)業者一起合作,甚至再往下連結通路做銷售。這麼一來,可有效提高既有價值鏈的價值,把現存的半導體廠商從競爭者變成合作夥伴。做生意一定要讓利,自己也有利潤才值得去做。

Q:您從財務操作到走到虛實整合商業模式,請教您的經營心法?

A:當年台積電草擬計畫時,規劃要做八吋晶圓廠,但八吋晶圓的賣價是多少?設備在哪?都還不存在,只能從自己的假設出發,做了接近 500 套的計畫模擬。今天我對未來 20 年光罩與半導體也必須先有假設,因應中國大陸十三五計畫會有將近 40 座晶圓廠要蓋,紅色供應鏈啟動,將來晶圓製造會是供過於求的局面,而光罩會是供不應求。那麼我在努力的虛實整合的商業模式,就會在這種時空的演化中得到機會與發展。

很多企業主會覺得看不到市場空間,老是在找題目、老是在找新的團隊,但現在打仗不能再用過去的思維。半導體產業是需要時間去醞釀的,中國大陸的晶圓廠有地方勢力在背後支撐,再加上稅很重,短時間這一塊(晶圓代工)我們還不用去做;但在光罩產業,目前只有美商豐創、大日本印刷、日本凸板印刷三分天下,臺灣跟中國大陸可以來設一個大中華聯盟,中國大陸出錢、臺灣出人,這是以後可做的事。為了廣納人才,在我接下臺灣光罩之後,就趁低價買進兩萬張庫藏股,之後可做為吸引人才的配股誘因,發揮財務的優勢。

Q:臺灣半導體產業以 TSMC 為主,資金也比不過中國大陸,您建議臺灣企業可如何轉型?

A:或許沒人像我如此樂觀,但光罩是一個決定的點,所有半導體晶圓製造都一定要經過這個點,如果我再往下整合 IC 設計、晶圓代工、封裝、甚至銷售,那對客戶就很方便,所增加的成本也不高,甚至還可先從「做相送」開始,虛實整合是半導體生意上很重要的轉變。

現在很多中國大陸 IC 設計公司都在竹北台元科技園區設點,美祿也在那裏,我們可將整個資源整合起來。政治是分配的東西,必須區分你的、我的,但產業要創造價值,一定要合作,先把臺灣和中國大陸的資源全部圈在一起去思考,才能判斷這產業會如何發展。

就像過去臺灣半導體剛開始時,大家都在練兵,但台積電慢慢跨出去,做出德儀、英特爾所要的東西,練就台積電晶圓代工的龍頭地位。台積電就是想得很清楚,以摩爾定律為模式,之後不斷複製跟練兵,用願景來主導公司走向,當大趨勢如何變化都可以去掌握。

Q:您在投資或購併公司時,考量的因素為何?

A:對於大環境的趨勢一定要有深刻了解。一家企業要成功,必須要有願景、有故事、有人脈、還要有錢。臺灣現在 1,500 多家上市公司中,股票票面價低於淨值的一大堆,很多公司手上握有豐厚現金,卻苦於找不到題目;但我有題目、有願景,逐步藉光罩的平台,整合 IC 設計公司、整合人才,帶入有錢、有資源但缺乏願景與題目的團隊。

Q:臺灣企業多苦於找不到下一個題目,您怎麼看?

A:臺灣的企業主必須有更多想像空間,而且要勇敢。我認為,腳下都是路,只是聰明的人知道哪條路比較好走,但前提在於一定要跨出去。任何公司的重大決策,最後一刻都是一個人下的判斷。「謀成於聚,斷在於獨」,判斷了之後就有目標、有信念,任何事情來的時候,都可以根據信念來下決定。

這也是我做人才培育很重要的一塊,現在我找人進來,就告訴他就是要有當老闆的想法,如果是職員,當遇到事情都是找藉口,但我都直接問目標是什麼?需要多少時間?人才的培養是需要很長時間的訓練,重點在訓練其格局與判斷能力。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