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誠通訊第401期封面企劃

掌握九大商業模式 解鎖AI創造營收潛力

hero banner
  • 2025-09-15
返回目錄:

人工智慧(AI)正迅速成為全球企業轉型的核心驅動力。世界經濟論壇(WEF)數據顯示,在AI導入上領先的企業,其營收成長已較同業高出15%,且領先幅度在2026年前可望翻倍。這與PwC《價值動能》報告預測相呼應,該報告指出,在未來十年內,AI可促使全球GDP成長15%,與十九世紀工業革命經濟成長速度相當。

然而,要全面釋放AI的巨大潛力,關鍵在於以人為本、負責任的導入模式,將人才與創新置於核心。這股浪潮也驅使企業的策略思維,從單純的技術採用,升級為更根本的商業模式重構,深刻改變服務範疇、產品觸及與營運模式。找到能夠規模化並持續獲利的商業模式,已成為所有決策者的當務之急。

為協助企業領袖把握AI新契機,PwC於《企業領袖不容忽視的九種AI商業模式》中,將AI相關的九種商業模式歸納為三大類別,分別為服務規模化、擴大產品範疇與觸及,以及提升各類資本的靈活性。其中,服務規模化往往最先產生可見紅利,也最能挑戰既有框架。

Nine Business Models to Watch

九種值得關注的AI商業模式

擴展服務,而非組織規模

  1. 1. 服務即軟體
  2. 2. 新型代理式AI顧問
  3. 3. 機器人即服務供應商

擴大產品範疇與觸及,同時避免複雜性

  1. 4. 大規模客製化供應商
  2. 5. 逆向拍賣市集
  3. 6. 全方位自主配送

AI解放資本,靈活配置創造最大效益

  1. 7. 精準化資本配置即服務
  2. 8. 動態資產監控服務平台
  3. 9. 人才隨選庫

AI打破邊際成本局限 解鎖永續營收引擎

過去,服務擴張仰賴人力;如今,AI能以近乎零的邊際成本推動服務規模擴張。數據顯示,率先採用生成式AI工具的企業,已實現2.4倍的生產力提升,並降低13%的成本;而在應用最廣的客服領域,更有49%的企業回報成本下降。這場由AI引領的服務規模化革命,正迫使企業的策略思維,從一次性的產品銷售,轉向創造多元附加價值的持續性獲利模式。

在這股浪潮下,企業可循三條路徑實現價值轉型。首先是「服務即軟體」(SaaS),此模式能將AI服務深度內嵌於實體產品中,藉此強化品牌差異化並提升顧客感知價值,在某些案例中,甚至可透過免費服務吸引消費者,塑造品牌競爭優勢。其次,利用代理式AI打造超高效率的人機協作顧問,可達成專家知識的普及化,搶占高價值專業服務市場。

AI也催生出機器人即服務(RaaS)模式,透過租賃或訂閱將智慧機器人轉化為持續性的服務供應商。如此一來,企業不僅可獲得穩定金流,更能將服務過程中累積的數據資產化,進而開拓全新的獲利來源。

消費典範轉移:從「顧客主導」到「自主供應鏈」的價值重塑

過去,企業在追求規模與效率的同時,往往必須犧牲顧客的個人化體驗。然而,AI的崛起正促進消費典範轉移。在產品面,AI推動的大規模客製化,能夠以驚人的速度提供與顧客高度相關的個人化產品,這使得企業的設計、製造與供應鏈策略從追求成本效益轉向速度與適應性。

這股以消費者為核心的趨勢,更進一步顛覆了市場的交易結構。在AI驅動的逆向拍賣市集,消費者能主動提出需求與預算,讓供應商反向競標,例如消費者自訂價格保險、固定費用法律媒合服務等已是此模式的雛形,但未來的AI代理將能打破品類限制,進而大幅降低交易成本與決策摩擦,使消費者真正掌握市場話語權。

此外,企業能藉由陸、海、空等多元載具,打造不受時空限制的全方位自主配送網路。對零售業而言,不僅可降低運輸成本,更能強化品牌體驗中的差異化優勢。從客製化產品到消費者主導的交易,再到無遠弗屆的物流,AI正串起一個前所未有的無縫消費體驗,這將成為未來企業競爭的關鍵戰場。

AI解鎖三大資本潛力 優化資金、資產與人才配置

除了產品與服務,AI也正在改寫資本配置的遊戲規則,涵蓋金融資本、實體資產與人力資本。在金融資本層面,AI使借貸平台能即時依據個人風險調整利率,讓資金流動更精準高效。

其次,在實體資產的管理上,AI將傳統的「預測性維護」提升為主動預防風險的「動態資產監控」。透過主動解析數據、找出因果關聯,AI不僅能即時預防設備故障,還能改變保險定價模式。例如,能源產業的應用案例顯示,AI可降低成本逾六成,提高生產力五成以上,並帶來額外一至兩成的利潤空間。

而在人力資本領域,AI平台正逐步整合媒合、定價與品質控管,大幅降低供需雙方的交易摩擦。這使得企業能隨需求調用雲端人才,告別僵化的傳統人力結構。從整體來看,無論是金融、實體還是人力資本,AI正將「靜態存量」活化為「動態流量」,使資本的運用更為即時與彈性。

從工具到策略核心 AI商模重塑獲利方程式

值得注意的是,各產業導入AI的速度與深度差異甚大。能源產業將AI視為提升效率與電網調度的關鍵;零售業在激烈競爭中倚重AI來實現個人化行銷與動態定價;汽車產業則雖步伐較緩,卻藉由自動駕駛與軟體定義汽車的研發,重塑產業的長期結構。無論切入點與步調如何不同,AI都已從技術工具的角色,升格為策略核心的課題。

因此,企業領袖今日最迫切的任務,不是單純追趕導入AI的潮流,而是必須回到商業模式本身,思考如何藉由AI完成服務規模化、推動消費典範轉移,並釋放資本的最大潛能。真正的贏家,將不僅是採用AI的公司,而是能運用AI重新定義市場遊戲規則的企業。

提供您更完整的產業、法令、及市場資訊

訂閱電子報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