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服務,而非組織規模
- 1. 服務即軟體
- 2. 新型代理式AI顧問
- 3. 機器人即服務供應商
人工智慧(AI)正迅速成為全球企業轉型的核心驅動力。世界經濟論壇(WEF)數據顯示,在AI導入上領先的企業,其營收成長已較同業高出15%,且領先幅度在2026年前可望翻倍。這與PwC《價值動能》報告預測相呼應,該報告指出,在未來十年內,AI可促使全球GDP成長15%,與十九世紀工業革命經濟成長速度相當。
然而,要全面釋放AI的巨大潛力,關鍵在於以人為本、負責任的導入模式,將人才與創新置於核心。這股浪潮也驅使企業的策略思維,從單純的技術採用,升級為更根本的商業模式重構,深刻改變服務範疇、產品觸及與營運模式。找到能夠規模化並持續獲利的商業模式,已成為所有決策者的當務之急。
為協助企業領袖把握AI新契機,PwC於《企業領袖不容忽視的九種AI商業模式》中,將AI相關的九種商業模式歸納為三大類別,分別為服務規模化、擴大產品範疇與觸及,以及提升各類資本的靈活性。其中,服務規模化往往最先產生可見紅利,也最能挑戰既有框架。
過去,服務擴張仰賴人力;如今,AI能以近乎零的邊際成本推動服務規模擴張。數據顯示,率先採用生成式AI工具的企業,已實現2.4倍的生產力提升,並降低13%的成本;而在應用最廣的客服領域,更有49%的企業回報成本下降。這場由AI引領的服務規模化革命,正迫使企業的策略思維,從一次性的產品銷售,轉向創造多元附加價值的持續性獲利模式。
在這股浪潮下,企業可循三條路徑實現價值轉型。首先是「服務即軟體」(SaaS),此模式能將AI服務深度內嵌於實體產品中,藉此強化品牌差異化並提升顧客感知價值,在某些案例中,甚至可透過免費服務吸引消費者,塑造品牌競爭優勢。其次,利用代理式AI打造超高效率的人機協作顧問,可達成專家知識的普及化,搶占高價值專業服務市場。
AI也催生出機器人即服務(RaaS)模式,透過租賃或訂閱將智慧機器人轉化為持續性的服務供應商。如此一來,企業不僅可獲得穩定金流,更能將服務過程中累積的數據資產化,進而開拓全新的獲利來源。
過去,企業在追求規模與效率的同時,往往必須犧牲顧客的個人化體驗。然而,AI的崛起正促進消費典範轉移。在產品面,AI推動的大規模客製化,能夠以驚人的速度提供與顧客高度相關的個人化產品,這使得企業的設計、製造與供應鏈策略從追求成本效益轉向速度與適應性。
這股以消費者為核心的趨勢,更進一步顛覆了市場的交易結構。在AI驅動的逆向拍賣市集,消費者能主動提出需求與預算,讓供應商反向競標,例如消費者自訂價格保險、固定費用法律媒合服務等已是此模式的雛形,但未來的AI代理將能打破品類限制,進而大幅降低交易成本與決策摩擦,使消費者真正掌握市場話語權。
此外,企業能藉由陸、海、空等多元載具,打造不受時空限制的全方位自主配送網路。對零售業而言,不僅可降低運輸成本,更能強化品牌體驗中的差異化優勢。從客製化產品到消費者主導的交易,再到無遠弗屆的物流,AI正串起一個前所未有的無縫消費體驗,這將成為未來企業競爭的關鍵戰場。
除了產品與服務,AI也正在改寫資本配置的遊戲規則,涵蓋金融資本、實體資產與人力資本。在金融資本層面,AI使借貸平台能即時依據個人風險調整利率,讓資金流動更精準高效。
其次,在實體資產的管理上,AI將傳統的「預測性維護」提升為主動預防風險的「動態資產監控」。透過主動解析數據、找出因果關聯,AI不僅能即時預防設備故障,還能改變保險定價模式。例如,能源產業的應用案例顯示,AI可降低成本逾六成,提高生產力五成以上,並帶來額外一至兩成的利潤空間。
而在人力資本領域,AI平台正逐步整合媒合、定價與品質控管,大幅降低供需雙方的交易摩擦。這使得企業能隨需求調用雲端人才,告別僵化的傳統人力結構。從整體來看,無論是金融、實體還是人力資本,AI正將「靜態存量」活化為「動態流量」,使資本的運用更為即時與彈性。
值得注意的是,各產業導入AI的速度與深度差異甚大。能源產業將AI視為提升效率與電網調度的關鍵;零售業在激烈競爭中倚重AI來實現個人化行銷與動態定價;汽車產業則雖步伐較緩,卻藉由自動駕駛與軟體定義汽車的研發,重塑產業的長期結構。無論切入點與步調如何不同,AI都已從技術工具的角色,升格為策略核心的課題。
因此,企業領袖今日最迫切的任務,不是單純追趕導入AI的潮流,而是必須回到商業模式本身,思考如何藉由AI完成服務規模化、推動消費典範轉移,並釋放資本的最大潛能。真正的贏家,將不僅是採用AI的公司,而是能運用AI重新定義市場遊戲規則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