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ne AI-fuelled business models that leaders can’t ignore

企業領袖不容忽視的九種AI商業模式​

Nine AI-fuelled business models that leaders can’t ignore
  • 2025-08-27
  • 儘管大型語言模型已廣泛應用,但各產業對於利用AI重塑商業模式的整備度與信任度,仍存在巨大差異。
  • 可以預見,低風險創新(如智慧家電)將率先普及;而高風險的自主決策系統,則有待全球就AI責任倫理凝聚共識。
  • 因此,系統性地評估競爭態勢、自身演進與能力缺口,不僅是為了應對AI對企業未來存續的衝擊,更是為了發掘強化競爭力的契機。
主要發現

九大AI商模打造企業領先優勢 

  • AI正催生出全新的商業模式,其影響力足以顛覆傳統、模糊產業疆界,在未來十年乃至更長時間內,催生出龐大的新價值池與成長契機。
  • 儘管雲端、行動技術與網際網路等過往的科技變革,也曾催生出新的商業模式與高速成長產業,但AI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能透過推理、持續學習及自然語言互動等能力,徹底改變產品與服務在創造、客製化與規模化的經濟模式。
  • 在許多情況下,作為生成式AI基礎的大型語言模型,能讓企業以更高效率產出額外的產品,例如個人化產品設計、客服回應或是數位服務,且其邊際成本趨近於零。因此,企業不僅能創造出不再受限於勞動成本的客戶價值,更能以資訊生成的速度即時應變,做出動態的適應性決策。
  • 生成式AI以驚人的速度普及(單就ChatGPT的用戶數已逼近十億),其優異的商業成效,已初步印證了這項技術的潛力。然而,這些由AI驅動的新商業模式,其普及的廣度與深度仍是未知數。
  • AI的採用速度取決於大眾對該技術的信任程度、相應的治理模式,以及能否有效驗證、鑑別與確認底層資料、交易相關參與方(包含人類和AI)的技術發展。儘管如此,率先採用的企業仍可獲得優勢,重新定義顧客體驗的基準,迫使市場其他業者跟進。
  • 為協助企業領袖把握AI新契機,PwC提出了九種商業模式,並歸納為三大類別:規模化服務擴大產品範疇與觸及,以及提升各類資本的靈活性。同時,探討企業可能需要採取的關鍵策略行動,以及企業領袖應思考哪些基礎性的問題,以便在適當時機迅速轉型。
Nine Business Models to Watch

九種值得關注的AI商業模式

擴展服務,而非組織規模

  1. 1. 服務即軟體
  2. 2. 新型代理式AI顧問
  3. 3. 機器人即服務供應商

擴大產品範疇與觸及,同時避免複雜性

  1. 4. 大規模客製化供應商
  2. 5. 逆向拍賣市集
  3. 6. 全方位自主配送

AI解放資本,靈活配置創造最大效益

  1. 7. 精準化資本配置即服務
  2. 8. 動態資產監控服務平台
  3. 9. 人才隨選庫

擴展服務,而非組織規模

AI能在不增加人力的情況下,擴展專業知識、建議與支援的服務範疇,同時降低服務的邊際成本。而隨著服務日益個人化,企業將需重新審視從供應鏈到組織設計等所有環節,以具備能為每位客戶調整產品的智慧與能力。

服務即軟體(Services as software)

銷售實體產品的企業,如今能在銷售產品的同時提供即時、情境化的AI服務,將一次性交易延伸為持續的客戶關係,並降低服務的邊際成本。這些服務不僅可透過「微交易」模式來獲利,如依據使用次數、查詢或輸出結果來定價,也能內嵌於產品中,藉此強化品牌差異化與客戶感知價值。

製造商應重新評估加值服務策略,其獲利模式既能涵蓋全產品線,也可針對單一產品收費,甚至透過免費服務來防堵商品化(commoditisation)。然而,導入這些服務勢必衝擊既有流程。例如,部署與客戶即時互動的AI,便需要建立新的規則,以決定何時應將問題升級至真人客服。隨著AI模型持續進步,企業更需不斷權衡其成本與效益。

新型代理式AI顧問(The new agentic AI advisors)

  • 代理式AI不僅能回應指令,更能主動解決問題、協調任務並在工作中持續學習。提供特定產業顧問服務的企業,如金融、財富管理、健康與法律服務,可運用代理式AI打造自主的AI團隊,以遠低於人力的成本,為真人顧問與顧客提供指引。
  • 目前市面上的AI預算管理或個人健康助理App ,為此領域的初期應用。可以預期,未來企業將進一步整合真人專家與代理式AI,創造出更客製化的套裝服務,透過訂閱制、按服務或按次等多元收費模式,擴大服務客群。

由於法規認證的要求,多數專業服務仍將以真人顧問為核心,AI則扮演輔助角色。企業領袖需思考如何為此人機協作模式,重新設計團隊的架構、訓練與獎勵機制。具體而言,從管理幅度、績效指標,到產能規劃與人才招聘,都需因應AI的加入而全面調整。管理者自身也必須具備新技能,以有效監督並優化人機協作下的產出品質。

機器人即服務供應商(Robotic service providers)

先進的AI機器人能勝任勞力密集、高風險或高精度的任務,但其價值遠不止於此。憑藉學習使用者偏好與動態響應環境的能力,這些機器人輔助設備已從單純的產品,轉型為可持續獲利的服務供應商,不僅能透過租賃或訂閱模式收費,更能將其收集的數據資產化,開創新的營收來源。

為評估投資規模與路線圖,企業可透過人種誌研究法(ethnographic research)等方式,深入洞察顧客情境與潛在挑戰。此外,必須重新設計以服務為主導的銷售流程、建立用以管理長期績效的「服務水準協議」(SLA),並發展出一套能在不可控的真實環境中有效監控、引導及治理AI系統的框架。

擴大產品範疇與觸及,同時避免複雜性

此類別下的商業模式,為善用AI的能力來提供更個人化的產品(包含產品本身和交付方式),同時大幅減少營運上的權衡取捨。若能結合以下商業模式,可創建一個即時適應的供應網路,為世界各地的客戶提供高度個人化的產品。

大規模客製化供應商(Mass Customisers)

某種程度上,大規模客製化已然實現,製造業者已能為顧客提供數十種顏色、圖案、飾面、材質與其他選項。然而,未來的大規模客製化,將能以驚人的速度提供與顧客高度相關的個人化產品,例如根據血液檢測結果訂製綜合維他命,更能動態協調設計、物料與履約等每個環節。

企業的設計、製造與供應鏈策略,都必須從追求成本效益轉向速度與適應性。這意味著需要打造一個能透過AI即時溝通的合作夥伴生態系,並實現從原料採購、設計、製造到終端銷售等橫跨完整價值鏈的無縫整合。

逆向拍賣市集(Reverse Auction Marketplaces)

在逆向拍賣市集的模式下,傳統電商的供需關係將被徹底顛覆:不再是商家定價,而是由消費者提出需求與預算,讓供應商反向競標。儘管消費者自訂價格保險、固定費用法律媒合服務等已是此模式的雛形,但未來的AI代理將能打破品類限制,實現跨市場的無縫搜尋與交易,進而大幅降低消費者的交易成本與決策摩擦。

為迎接此趨勢,部分企業或將打造專屬的AI與供應商協商平台。但對多數公司而言,關鍵在於確保其產品能同時吸引人類客戶與AI採購代理人。這意味著必須進行三大轉型:

  • 第一,提供更深、更廣的產品資訊(如原料溯源);
  • 第二,建立能根據AI查詢即時提供個人化折扣的能力;
  • 第三,將傳統的定價模型重塑為能支援動態市場交易的新模式。

全方位自主配送(Autonomous delivery anywhere)

  • 全方位自主配送旨在透過日益智慧化的陸海空載具隊伍,突破傳統物流在速度、地點與人力上的限制。未來,當全天運轉的貨車、配送「最後一哩路」的無人機成為常態時,更多企業和地區將享受高效物流服務,並擺脫傳統勞動力的限制,甚至可在配送途中動態修改訂單。
  • 此模式的獲利來源包含運費、載具租賃費,或將自主配送能力作為高附加價值的服務。然而,此商業模式的導入期最長,因為AI載具的安全性與效率,唯有透過在真實世界中不斷學習與驗證,才能達到商用標準。

企業領袖首先必須在「自建」與「合作」之間做出策略定位。一般企業可選擇透過外部合作以追求效率與低成本;或透過貼牌經營、發展自有車隊等方式,打造更具品牌差異化的體驗,並藉此掌握數據、營運主導權與更高利潤。

而對運輸業者而言,核心挑戰則在於「應於何時、以何種方式」將自主載具融入現有機隊,並重新設計其定價策略與服務承諾。

AI解放資本,靈活配置創造最大效益

精準化資本配置即服務(Precision capital allocation-as-service)

此服務旨在透過AI應用,將量化基金的交易模式擴展至更廣泛的金融領域。其核心是利用AI,即時媒合跨專案的投融資需求。例如,在AI驅動的借貸市集中,不僅能依據個人風險動態調整利率,或根據個人或公司的每月收入客製化還款條件。此模式的潛力巨大,可從企業投資、貸款、風險投資、保險合約,延伸至公共預算與人才融資等全新領域。

動態資產監控服務平台(Dynamic asset-monitoring utilities)

  • AI正將傳統的「預測性維護」提升為能主動預防風險的「動態資產監控」,其核心突破在於,不僅能解析即時數據、萃取洞見,更能精準辨識因果關係,從而預警如設備故障、火災或洩漏等重大意外。
  • 此類服務的模式極具彈性,企業可向資產業主或保險公司提供分析即服務(AaaS)合約,或按資產/場域收取服務費。藉此協助客戶優化維護、減少停機與工安事故,甚至有望降低保費,讓成本與實際消耗精準掛鉤。

人才隨選庫(Talent on tap)

此商業模式預測,未來從專業顧問到日常差事,所有服務皆可按次計費。這將超越目前僅限於單一領域的零工平台,如叫車或接案工作。這種以佣金為基礎的新型態平台,其核心是利用AI來處理所有類型工作背後繁瑣的後勤事務,從媒合供需、安排時程、動態定價、即時支付,到最終的品質控管。AI的介入,將大幅減少供需雙方的交易摩擦。

由於顧客對服務品質的判斷,取決於資源可得性、公信力、可靠度、客觀性與執行效率,因此企業導入此模式的第一步,便是將上述核心原則,內建於推薦、媒合與支付等自動化流程中。接著,企業必須在採用現有方案或外求策略夥伴上做出權衡,考量應保留多少客戶體驗的主導權、如何整合現有軟體,以及如何隨著市場演進動態調整投資規模。

探索四大核心提問 把握AI變革契機

AI將從根本上改變價值創造的經濟效益,擁抱新模式的企業將能重塑市場。為釐清變革對企業的潛在影響,建議企業領袖探索以下四大核心提問。

  1. 最強的競爭對手,將如何利用AI擊敗我們? 企業應透過「兵棋推演」等方式,模擬一個無歷史包袱的顛覆者如何利用AI重塑產業。這能迫使組織跳脫框架,思考自身在策略、投資與人才的演進方向,並催生出可行的行動方案。一旦策略明確,便可以競爭對手的投資作為基準進行比較,決定自身應採取領先、快步跟進或審慎採納的定位,並據此規劃合理的資本投入。
  2. 在AI助理加入後,客戶體驗將如何改變? 建議繪製一張人機協作的「客戶旅程地圖」,以重新審視每個客戶的接觸點。關鍵在於辨識出哪些體驗能同時吸引客戶及其AI助理,而哪些可能成為摩擦點(例如,因資安政策阻礙AI助理獲取資訊)。透過分析每個接觸點的邊際成本與潛在營收,有助企業理解在AI驅動的市場中,一個有利可圖的客戶體驗應是何種樣貌,並釐清哪些互動是不可或缺的。
  3. 在高度個人化的世界裡,生產與履約將如何運作?客戶旅程地圖也有助於釐清哪些個人化選項最能驅動價值,讓企業只在關鍵處進行客製化。並在理解客戶需求後,向內審視整條價值鏈,找出阻礙客製化的障礙,如僵化的製造系統或各自為政的流程。其成果將是一份務實的轉型藍圖,明確指出哪些環節需要優先重塑,哪些僅需提升效率。
  4. 當真人與AI代理共同協作時,我的團隊將呈現何種樣貌? AI代理可大規模承擔專業任務,增強人類員工效能。企業應評估AI能如何與各個職位互補、可能催生何種新角色,以及這些角色如何創造價值。這份洞察將成為規劃未來人才藍圖的基礎,指導企業在資訊安全、治理流程與員工技能提升等面向,進行必要的投資與革新,以最大化人機協作綜效,並減少組織的內部阻力。

相關連結:

報告摘要時間:2025年8月18日

PwC Taiwan相關服務:

數位轉型服務基地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