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服務,而非組織規模
- 1. 服務即軟體
- 2. 新型代理式AI顧問
- 3. 機器人即服務供應商
AI能在不增加人力的情況下,擴展專業知識、建議與支援的服務範疇,同時降低服務的邊際成本。而隨著服務日益個人化,企業將需重新審視從供應鏈到組織設計等所有環節,以具備能為每位客戶調整產品的智慧與能力。
銷售實體產品的企業,如今能在銷售產品的同時提供即時、情境化的AI服務,將一次性交易延伸為持續的客戶關係,並降低服務的邊際成本。這些服務不僅可透過「微交易」模式來獲利,如依據使用次數、查詢或輸出結果來定價,也能內嵌於產品中,藉此強化品牌差異化與客戶感知價值。
先進的AI機器人能勝任勞力密集、高風險或高精度的任務,但其價值遠不止於此。憑藉學習使用者偏好與動態響應環境的能力,這些機器人輔助設備已從單純的產品,轉型為可持續獲利的服務供應商,不僅能透過租賃或訂閱模式收費,更能將其收集的數據資產化,開創新的營收來源。
此類別下的商業模式,為善用AI的能力來提供更個人化的產品(包含產品本身和交付方式),同時大幅減少營運上的權衡取捨。若能結合以下商業模式,可創建一個即時適應的供應網路,為世界各地的客戶提供高度個人化的產品。
某種程度上,大規模客製化已然實現,製造業者已能為顧客提供數十種顏色、圖案、飾面、材質與其他選項。然而,未來的大規模客製化,將能以驚人的速度提供與顧客高度相關的個人化產品,例如根據血液檢測結果訂製綜合維他命,更能動態協調設計、物料與履約等每個環節。
在逆向拍賣市集的模式下,傳統電商的供需關係將被徹底顛覆:不再是商家定價,而是由消費者提出需求與預算,讓供應商反向競標。儘管消費者自訂價格保險、固定費用法律媒合服務等已是此模式的雛形,但未來的AI代理將能打破品類限制,實現跨市場的無縫搜尋與交易,進而大幅降低消費者的交易成本與決策摩擦。
此服務旨在透過AI應用,將量化基金的交易模式擴展至更廣泛的金融領域。其核心是利用AI,即時媒合跨專案的投融資需求。例如,在AI驅動的借貸市集中,不僅能依據個人風險動態調整利率,或根據個人或公司的每月收入客製化還款條件。此模式的潛力巨大,可從企業投資、貸款、風險投資、保險合約,延伸至公共預算與人才融資等全新領域。
此商業模式預測,未來從專業顧問到日常差事,所有服務皆可按次計費。這將超越目前僅限於單一領域的零工平台,如叫車或接案工作。這種以佣金為基礎的新型態平台,其核心是利用AI來處理所有類型工作背後繁瑣的後勤事務,從媒合供需、安排時程、動態定價、即時支付,到最終的品質控管。AI的介入,將大幅減少供需雙方的交易摩擦。
AI將從根本上改變價值創造的經濟效益,擁抱新模式的企業將能重塑市場。為釐清變革對企業的潛在影響,建議企業領袖探索以下四大核心提問。
相關連結:
報告摘要時間:2025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