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於2023年發布了首份全球盤點報告,宣告全球減碳進度遠遠落後,且宜居的永續未來正快速消失。此外,國際貨幣基金(IMF)報告指出,過去幾年政府對化石燃料的補貼持續增加,2022年各國補貼化石燃料業達7兆美元,比前一年多了2兆美元。種種因素使得減碳進度停滯,對能源轉型、全球碳排放及污染狀況持續造成負面影響。儘管2024淨零追蹤報告顯示,全球2000家上市企業中,已有近60%承諾消除碳足跡,較2023年增加23%,但許多企業的減碳承諾缺乏實質性行動和外部確信。要實現淨零目標,政府和企業必須進行大刀闊斧的重塑,循序漸進的緩步轉型已不足以緩解氣候風險可能產生的危害。
為了解全球減碳進展,PwC發布《2024淨零排放經濟指數報告》,依據聯合國氣候委員會(IPCC)之全球暖化1.5°C特別報告(SR15),估算2100年前將暖化限制在1.5°C和2°C的能源相關碳排量,盤點全球再生能源的使用情況和減碳進度。本期《資誠通訊》聚焦《2024淨零排放經濟指數報告》的重點發現,解析全球能源耗用與溫室氣體的排放情形,盼協助企業快速掌握氣候變遷最新趨勢,積極實踐淨零目標,提升企業永續競爭力。
淨零排放經濟指數顯示,2023年全球碳密集度降幅僅為1.02%,為十年來的最低水準。若要將全球暖化限制在1.5°C,需要加快二十倍速度減少碳排放。即使僅將升溫控制在巴黎協定的最低目標2°C,每年的碳密集度降幅也需達到6.9%。
產業結構、基礎設施、能源政策與技術發展程度,影響各國減碳幅度。七大工業國(G7)於2023年的碳密集度降幅為5.31%,過去五年的年均降幅僅為3.45%。預估2030年的碳排放量,將較2019年減少19%至33%,但仍然遠低於巴黎協定要求的58%。為了縮小目標與實際的落差,G7國家需在2030年前加速淘汰煤炭、終止化石燃料補貼,並擴大對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的投資。
相比之下,新興七國(E7)的碳密集度上升了0.04%,顯示新興市場仍然依賴化石燃料來推動工業化和都市化。據估計,2050年全球人口將成長至97億,新增人口主要集中在新興市場,這些國家未來將面臨人口擴大的能源需求,同時還需實現減碳目標,將對能源供應造成更大的壓力。平衡經濟成長與減碳目標是一項艱鉅的挑戰,全球政府與企業需加快行動,積極應對氣候變遷。
在全球能源轉型進度方面,由於各國政策支持、太陽能與風電技術成本持續下降,使2023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再創新高,總共達到3,870 GW,較前一年增長14%,約四分之三的成長來自太陽能,主要集中於亞太地區、美國、歐洲、巴西,中國占新裝機容量六成。根據預測,未來五年內再生能源的裝置容量有望翻倍,並且在2025年超越煤炭,成為全球主要的電力來源之一。
儘管再生能源發展迅速,化石燃料仍在全球能源結構中占據主導地位。2023年全球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成長了1.5%,進一步推高每單位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量。對許多開發中國家來說,取消化石燃料補貼雖然有助於推動能源轉型,但也將對經濟造成短期衝擊。而即將於2024年11月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9),已公布的會議議程獨缺化石燃料議題,焦點更著重於如何動員富裕國家提供氣候融資,支持開發中國家應對氣候變遷和推動公正的能源轉型。
新科技將重塑能源使用方式,不僅能提升能源效率,還能導入更智慧的能源管理模式。透過智慧電網、優化發電技術和AI管理系統等,能源管理將更靈活且有效率。然而,推動新科技的同時,也必須關注潛在的能源消耗風險。國際能源總署(IEA)預估,隨著資料中心、人工智慧和加密貨幣等高耗電技術興起,到2026年全球耗電量將翻倍。若不加強再生能源投資與提升能源效率,新科技反而可能加劇能源問題。此外,氣候調適(Climate adaptation)措施如海水淡化、建築空調等亦相當耗能,必須透過政策和技術創新減少氣候變遷的負面影響,避免不當調適增加長期氣候風險。
據統計,2018至2022年氣候災害造成歐盟經濟損失超過1,920億美元,為五年前的兩倍以上。若能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C,預計可減少8.1兆至11.6兆美元經濟損失。企業若啟動節能、提升能源效率、與價值鏈合作等三大面向採取行動,2030年全球能源密集度有望降低31%,每年節省2兆美元。氣候變遷帶來的經濟影響日益明顯,實踐淨零不僅有助於提升企業永續競爭力,更有助於減少氣候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
總結來看,淨零排放為全球共同的挑戰,一旦暖化超越氣候臨界點,可能引發重大且不可逆的損害,突顯了控制全球暖化的急迫性。因此,政府和企業必須立刻採取行動,擴大跨產業、供應鏈和公部門的廣泛合作,推動鼓勵降低能源密集度的政策,促進低碳經濟轉型,方能引領企業邁向永續淨零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