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發現
企業能源需求行動 估助全球能源密集度降31%
- 截至2050年為止,全球人口預計將增加20億人之多,GDP也將翻倍。新興市場及開發中國家需要豐沛、低成本的能源,方能驅動成長、達成發展目標。
- 就需求面來看,降低能源密集度(指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所消耗的能源量),可透過將原本浪費、或過度使用的能源,引導至更具成效的活動,協助企業在減少碳排的同時,亦能省下現金、維持競爭優勢。
- 能源需求轉型除了可行,成本也可負擔。所有企業都能探索現有、價格合理的科技來降低能源密集度,亦即使用更少的能源,達到相同、或更高的產出,並連帶減少碳排放強度(即製造特定產品、提供特定服務時所產出的碳排)。
- 本報告將全球能源需求切分為「BITs」三大領域:建築(buildings)、工業(industry)、交通運輸(transport)。根據國際能源總署數據,這三大板塊合計共占全球能源需求的94%。本報告預期,倘若企業能在2030年前針對能源需求採取措施,全球能源密集度將能下降31%),且每年可望節省20兆美元的支出。
- 本報告以2030年前能全球性、大規模的推展相關行動為假設,預估2030年全球能源需求的變化。受益於能以較低度的能源驅動產出,截至2030年為止能源密集度可望降低19%,意謂每年能源密集度將有4.6%的改善。此數據優於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國際能源總署(IEA)、國際再生能源署(IRENA)設定的淨零排放路徑中所提到,2020-2030年間能源密集度年下降4%的目標,亦即達到巴黎協定所設定的氣候目標。
節能、能源效率提升、價值鏈合作
三大做法減少能源密集度
本報告分析,有三大現有、可行的方法,可減少能源密集度:
- 節能:
透過營業費用(OpEx)挹注營運面改善措施所需的費用來推動節能,往往可短期見效,但因需要協調組織內眾多單位共同參與,以及須持續推動能源成本改善等因素,而受企業忽略。
- 能源效率提升:
相關措施往往由企業直接控管,需透過資本支出(CapEx)以支應。成本節約與效率提升將成為企業唾手可得的成果,且至少可望貢獻能源密集度減少份額的一半。
- 價值鏈合作:
與供應商、商業夥伴直接合作,將能在能源影響、降低成本等面向提供企業協助,並在淨零碳排的競賽上取得領先。
其中,節能與能源效率提升兩大面向的行動,可望立即斬獲成效:在無須導入創新科技、更新法規或引入外部資金的情況下,可降低製程的能源密集度達90%,其中最主要的關鍵即是電氣化。電氣化流程相較燃氣發電,將能減少固有廢棄物的產出,進而降低現有製程的能源密集度。
推動能源需求行動 仍有三大障礙待克服
不過,本報告亦點出推動能源需求行動遭遇的三大障礙,包括:
- 對能源密集度議題認知度低:
受訪企業對如何改變能源使用(尤其是非高能源密集度產業者)的認知有限。此外,能源使用亦非企業最優先的策略—即使82%受訪企業表示在董事會層級的會議中討論排放強度,卻僅有42%曾討論能源密集度議題。再者,雖有高達94%的受訪IBC成員表示充分了解組織自身的能源使用,卻僅有53%了解供應鏈的能源使用情形。
- 不易得到理想的投資回報:
38%的受訪者表示,降低能源、碳排放密集度的解決方案,並未取得理想的報酬,這點往往與投資回收期過長有關。
- 缺乏政策環境支持:
受訪企業認為,政策及法規對能源密集度改善相關行動造成最大的障礙包括—缺乏支持性法規(47%)、法規不夠明確(47%)、獎勵政策不足(38%)。政府必須盡速研擬相關法規,為降低能源、碳排密集度的作為創造更多誘因。
減少能源密集度 企業可依序執行三大步驟
本報告建議,所有企業都能採取以下三大步驟,為其直接、間接營運據點降低能源密集度:
- 評估建築、工業、運輸(BITs)組合的能源使用:
將企業內部、價值鏈中BITs三大面向的能源使用加以切分,思考可採取哪些特定行動,並辨識出驅動改變的關鍵。舉例來說,金融機構可針對改善能源密集度的專案提供創新的融資方案。
- 了解企業在能源體系中扮演的角色:
即使能源體系中每個角色都有發揮能源影響力的機會,於生態系中所處的位置,不僅決定此刻重心為何,也決定企業可採取哪些最適當的作為,方能發揮最大影響力。
- 建立能源改變計畫:
最後,企業必須思考如何以能源轉型計畫為核心,有效推動改變。所謂的能源轉型計畫 若由官方及企業共同制定,則可雙管齊下—透過辨識、把握能源需求面的優勢,讓能源效率翻倍;能源供給面方面,則可與2030年前的能源供給狀況合併考量,將相關行動計畫加以整合。
五大行動驅動能源需求轉型
本報告建議,企業可採取以下五大行動,驅動能源需求轉型:
- 為能源使用設定基準,確保企業核心團隊能夠直接負起責任;並研擬計畫,從前述的節能、能源效率及價值鏈合作三大面向,提升營運效率。
- 將上述執行細節及目標設定,與完整的能源轉型計畫相整合,並涵蓋企業能夠自給自足、以及與供應鏈合作等不同的面向。
- 檢視能源成本,以及驅動改變的機會何在。
- 針對能源密集度目標許下承諾,比方將能源密集度改善率之目標提升一倍。
- 與政策制定者合作,研擬詳盡的政策架構及能源轉型計畫,尤其是可如何移除現有的行動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