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 Zero Economy Index 2024

2024淨零排放經濟指數報告

Incremental progress made, exponential change required
  • 2024-09-26
  • PwC淨零排放經濟指數追蹤20國集團(G20)減碳進度,了解其能源耗用與溫室氣體排放情形,目的為計算國家和全球碳排放密集度(每單位GDP之排放二氧化碳當量),並追蹤各國於2050年升溫幅度限制在1.5°C的減碳進度。
  • 研究結果顯示,2023年全球碳密集度僅減少1.02%,降幅為十年來最低,若要將全球暖化限制在1.5°C,碳密集度每年降幅需達20.4%,高於去年的17.2%,減碳幅度相當於目前的二十倍。即使將暖化範圍限制在巴黎協定最低目標2°C,碳密集度每年降幅也需達到6.9%。政府與企業須加緊腳步實踐氣候目標,避免暖化程度超越氣候臨界點,而引發重大且不可逆轉的損害。
主要發現

2023減碳速度停滯 需加速20倍對抗暖化

  • 淨零排放經濟指數顯示,與前一年度相較,2023年全球碳密集度降幅僅1.02%,為十年來最低水準。若要將全球暖化限制在1.5°C,須以目前二十倍的速度減碳。即使將升溫控制在巴黎協定最低目標2°C,每年碳密集度降幅也需達到6.9%,顯示經濟成長和減碳目標難以平衡,必須加緊腳步,積極對抗暖化。
  • 2018至2022年氣候災害(如熱浪、洪水和風暴),估計造成歐盟超過1,92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為五年前的兩倍以上。若將全球暖化控制在1.5°C,預計可減少8.1兆至11.6兆美元經濟損失。一旦暖化程度超越氣候臨界點,可能引發重大且不可逆轉的損害,突顯了控制全球暖化的急迫性。

再生能源激增 化石燃料仍占主導地位

  • 根據COP28協議,2030年前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需累計至少11,000 GW,能源效率年均改善率提升至4%以上。由於各國政策支持、太陽能與風電技術成本下降,使2023年再生能源容量再創新高,總容量增加14%,達到3,870 GW,並有望在未來五年內成長一倍,於2025年超過煤炭成為全球主要電力來源。
  • 化石燃料仍是目前主要的能源來源,2023年化石燃料使用量年成長1.5%,導致耗用每單位能源的碳排量上升。
  • 產業結構、基礎設施、能源政策與技術發展程度,影響各國減碳幅度,2023年七大工業國組織(G7)碳密集度降幅為5.31%,而新興七國(E7)碳密集度上升0.04%,顯示新興市場仰賴化石燃料發展工業化與都市化,仍在努力平衡經濟成長的追求與減碳目標的達成。
  • G7國家過去五年碳密集度年均降幅僅3.45%,與2019年水準相比,預估2030年碳排放量將減少19%至33%,但仍遠低於巴黎協定目標所需的58%減排量。為縮小差距,G7國家需在2030年前加速淘汰煤炭、終止化石燃料補貼,擴大對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的投資。
  • 為達到公正轉型,已開發國家需引領減碳發展,並對開發中國家提供相關財政和技術支援。根據COP29所設定新氣候金融集體量化目標(NCQG),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應對氣候變化。而能源公正轉型夥伴關係(JETP)旨在促進南非、印尼、越南和塞內加爾等新興國家擺脫化石燃料,促進國際合作,實現公正的能源轉型。

能源需求快速成長 政府和企業需關注能源供應與管理

  •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2023年再生能源容量新增510 GW,約四分之三的成長來自太陽能,主要集中於亞太地區、美國、歐洲、巴西,中國占新裝機容量六成。不過,目前再生能源主要的發電來源,仍是水力發電(占再生能源的35%)。預估至2025年,再生能源將超越煤炭成為主要電力來源。
  • 在G20國家中,2023年法國(10.55%)能源消耗的排放量減少最多,歐盟整體減少幅度為4.18%。根據中央社綜合外電報導,法國大幅減少排放量的主因,為俄烏戰爭影響能源供應,導致能源價格飆升,轉為依賴核能發電。
  • 疫情後能源需求反彈,2023年全球能源消耗上升2.02%。部分G20國家雖然耗用每單位能源的碳排放量下降,能源消耗量卻增加,顯示能源供應面致力於能源轉型,能源使用面的努力卻相當有限。
  • 隨著科技發展,部分科技應用雖然可提升效率,卻可能導致能源使用量增加,侵蝕擴展再生能源的努力。
  • 預計到2050年全球GDP將翻倍,且人口將成長至97億,大部分成長位於新興經濟體。這些國家將面臨人口擴大的能源需求,同時還需實踐減碳目標,將對能源供應造成更大的壓力。未來需要低成本、低碳且豐富的能源,以支援新興國家永續成長。
2023年全球能源消耗燃料類型(百分比)

科技創新有助改善能源效率

  • 科技進步將重塑能源使用的方式,例如智慧電網、優化發電技術,AI能源管理系統等。
  • 馬達用電占工業用電超過六成,PwC與世界經濟論壇(WEF)合作研究預估,隨著各國法規逐步提升馬達效率標準的要求,可減少單一工業製程90%能源密集度(每單位GDP耗用能源),製程垂直的能源密集度可較目前減少29%。
  • 人工智慧(AI)有舉足輕重的功能,AI可預測電力供需,優化電網管理與調度;亦可即時分析交通數據,規劃較省油的行車路線,例如Google Map在部分國家已可規劃燃油效率較高的路線。惟需要留意的是,AI本身亦消耗大量能源,IEA預估,至2026年,資料中心、AI和加密貨幣等耗電量將翻倍。意味著在推動新科技應用的同時,也須加強對再生能源和提升能源效率的投資,避免新科技應用使能源問題惡化。
  • 此外,氣候調適(Climate adaptation)可能增加能源消耗,如海水淡化、建築空調等皆消耗大量能源,應透過制定高效能政策、推動技術創新和提高能源效率,減少氣候變遷的負面影響,同時避免不當調適(maladaptation)造成長期氣候風險增加。
  • PwC與WEF合作研究發現,企業若啟動節能、提升能源效率、與價值鏈合作等三大面向行動,2030年全球可望降低31%能源密集度,每年節省2兆美元。此仰賴政府與企業共同努力,擴大跨產業、供應鏈和公部門的廣泛合作,推動鼓勵降低能源密集度的政策。

研究方法

  • 淨零經濟指數的主要目的,為計算全球與各國的碳密集度(每生產一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當量)。本研究採用IPCC全球暖化1.5°C特別報告(SR15)中,有關化石燃料排放的全球預估數據,估算2100年前將全球暖化限制在1.5°C和2°C的能源相關碳排量。
  • 淨零經濟指數分析未考慮碳封存,因此本研究不包含AFOLU(農業、林業和其他土地利用)排放量。
  • 資料來源:能源研究所(The Energy Institute)、國際能源署(IEA)、世界銀行(World Bank)、經合組織(OECD)。包括採用世界銀行的歷史GDP數據,以及OECD與PwC之未來長期GDP預測。並以IEA 2021年世界能源展望報告中,2050年淨零排放(NZE)所預估能源密集度減少值,計算全球需減少燃料係數百分比。

相關連結

報告摘要時間:2024年9月23日

相關服務:

淨零碳排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