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競爭力培養出來,自己決定規格與價格


陳清港|普萊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自 1993 年成立以來,普萊德堅持走自有品牌之路,產品行銷全球超過 140 個國家,更連續 26 年寫下年年獲利的營運紀錄。靠著豐沛的研發能力,普萊德每年平均推出 70-100 款新產品,藉此站穩全球網通設備市場,面對貿易保護主義以及 AI 浪潮來襲,普萊德董事長陳清港接受資誠企業領袖調查深度訪談,分享未來發展策略以及求才的獨到心法。

 返回索引︱CEO 觀點

Q:PLANET 品牌行銷全球 100 多個國家,敏銳掌握全球市場脈動,您怎麼看未來全球經濟情勢?

A:中美兩國貿易衝突爆發以來,自 2018 第三季到年底,中國大陸出口到美國的數量持續增加,這是一種提前拉貨預期心理,接下來如何發展還要持續觀察。但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下,客戶跟供應商是生命共同體,絕對沒有單方面會贏,假如今天美國把關稅提高 25%,供應商若無法吸收,最終還是美國的品牌廠商要承擔,承擔不了就反映在產品售價上,美國通貨膨脹的壓力將持續高漲。所以,貿易戰最終誰贏誰輸還很難說。

如果單看普萊德,因為我們不做傳統代工,加上產品銷售以歐洲市場為主,美國市場只占我們營收一成多,因此,我對 2019 年的經濟預測還是樂觀的,因為無論是歐洲或新興國家,都對網路基礎建設持續有強勁需求,這是一個國家未來長遠發展的必要投資。

Q:長期來看, 隨著保護主義興起,臺灣企業的策略、商業模式是否需要跟著調整?

A:中美貿易衝突爆發,現在美國非常重視資訊安全,勢必影響美國品牌廠跟中國大陸代工廠合作的意願,這對臺灣的代工廠商將是個機會,尤其在 ICT 產業,目前全球還找不到 ICT 技術水準可以替代臺灣的地方,當美國企業對中國大陸採取防避措施,下個選擇就是臺灣。

Q:中國中國大陸企業常成為一個市場的價格破壞者,在中國大陸廠商的價格壓力下,普萊德如何持續維持利潤水準?

A:公司剛成立(1993 年)時,因為中國大陸沒有做網路設備的廠商,那時候生意的確很好做;隨著 1998、1999 年中國大陸網路設備廠商陸續冒出頭,開始擠壓臺灣廠商的獲利空間,到 2005 年前後,許多臺灣中小型網路設備廠已經無法生存,因為這些企業多以低價取勝。

但普萊德是走自有品牌,看的是產品的差異性與競爭力;其次,普萊德持續加快新產品從構思到實際推入市場所需的時間(time to market),讓市場認為普萊德是一個可以信賴的品牌,當客戶遇到任何需求時,普萊德都能提供解決方案。可以說,我們在每一個重要的時間點,切入一個對的產品。如在乙太網路供電(Power over Ethernet,PoE)技術,除了一線廠商外,我們幾乎是最早進入市場的品牌,在這領域提供最完整、技術扎根最深的解決方案。

為了持續讓品牌保有競爭力,我們每年研發費用占公司營收的 6~7%。產品的價格是由我們決定,但代工,是客人在決定價格,這是完全不同的操作模式。面對中美兩個大國貿易衝突,臺灣廠商必須先把競爭力培養出來,如果你的品牌在市場裡面是被肯定的、非你不可的,那市場就由你來決定。

Q:現在很多人在講要做短鏈,貼近市場做生產;另一個趨勢是提高自動化比重,以降低人力成本,就您觀察,網路設備產業也是這樣的發展趨勢嗎?

A:如果是以製造為核心的代工廠,必須設法降低成本,推動工業 4.0、自動化生產是必要,不然沒辦法競爭。若做品牌的話,就必須貼近市場,我們每一年要推出 70 到100 個新產品,這對我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此,在產品研發,我們努力去做到模組化設計(modular design),或將同樣的技術 adopt 到幾個不同的產品,這是累積20 幾年得到的市場經驗,讓我們知道應該怎麼做,進而拉高產業的競爭門檻。

Q:要維持品牌競爭力,勢必有極強的人才團隊支援,可否分享您如何求才、留才?

A:很多企業希望人才找進來,馬上有立即戰力,所以會從競爭對手挖角,但我們都是從內部栽培,因為我們重視的是人的特質,投注很多心力塑造企業文化。希望在企業內部塑造利他、務實、誠信、能共享的文化,優質的文化是企業裡非常重要的 DNA,我們很多東西都強調透明度、資訊要公開。

我們人才主要分「研發」、「行銷」兩大塊,在研發人才上,因為我們算是中型公司,除了一直積極地從大學本科系招募新的研發人才,也希望從技職學校找到優秀的研發人才;在國際行銷的人才上,現在臺灣有很多中小企業的業務在全球跑,但是這些人幾乎都不是做正確的品牌行銷或推廣,多半是爭取代工機會,還是成本導向的,所以,臺灣能用的國際行銷人才真的比較少,這是我們目前碰到比較大的困境。

Q:以您長期投入青創總會、協助臺灣新創發展的豐富經驗,您怎麼看臺灣中小企業的挑戰與機會?

A:臺灣人有韌性、能吃苦、彈性應變能力也強,證明臺灣創新創業的能力其實是有的,否則不可能產生這麼多優秀的中小企業。像現在臺灣有很多創新創業的協會,但要如何整合這些資源,至關重要;其次,創新創業不能只有很棒的點子,若沒有形成正確的商業模式,就只能當成學校裡的一個作品而已。因此,現在青創總會積極把過去 40 年所選出的 600 多位創業楷模集結起來,從資金、資源、創業經驗給予國內新的創業團隊協助。

Q:從您經營企業以及現在輔導中小企業的經驗,能否給政府在人才培養的一些建議?

A:第一,盡快恢復技職學校,過去技職學校對臺灣產業的貢獻很大,尤其中部精密機械產業的企業主,很多都是技職學校出來的。過去還有建教合作,讓企業跟學校合作,等於是長期培養企業人才,我覺得這是政府要去考慮的。

第二 ,一例一休對臺灣的企業傷害很大,破壞了企業主跟員工之間的信賴感,很多年輕人現在加入企業工作,心態就覺得企業主想壓榨勞工。我希望政府如果要拼經濟,要避免社會有反商仇富的氛圍,政府可以扮演適當的角色,來促進雇主跟員工之間的融合。

Q:根據資誠調查,AI 應用將在 2030 帶來的全球 GDP 14% 的增長,貴司在 AI 及數位化運用上, 策略為何?

A:我們是做 infrastructure,隨著數位化應用、AI 應用越來越普及,垂直應用領域越多,底層的基礎設備需求就越大。所以我們對於 AI 發展樂觀其成,但我們持續專注在 infrastructure,只做我們該做的,較不會去碰 AI,因為 AI 多是屬於應用(applications)層面的創新研發 。

Q:數位時代的來臨,你對臺灣企業的建議是什麼?

A:臺灣企業要導入數位化不是問題,最重要的是心態(mentality)。創業的人如果沒有國際觀,可能過了 5 年、10 年就不知道該如何往下走了,因為臺灣市場就這麼小,但若能把全球當做市場的話,就算競爭對手想來競爭,全球這麼大,也不會都挑到你的客戶。第二,政府管的事情不要太多,管太多、管太細,就不太好。臺灣企業的生命力很強,在過去那麼辛苦的年代,連搭飛機出去都不方便就可以一只皮箱打天下,我相信臺灣企業還是有很好的機會。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