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因四捨五入,總計可能非100% 樣本數:20,662(所有受訪者)
食品標示提升透明度可增加購買意願
- 52%受訪者計畫多購買新鮮蔬果,22%受訪者減少攝取紅肉,僅19%受訪者考慮食物選擇對環境的影響,此種脫節現象提供企業彌合消費者意圖和永續實踐差距的重大機會。
- 植物性飲食概念興起,顯示消費者意識到傳統肉品(例:牛肉)的環境負擔。若企業能解決消費者兩大主要考量—健康(57%)和成本(52%),植物性飲食可望融入主流消費習慣。
- 提升產品設計透明度,清楚傳達永續理念有助於建立消費者的信任。六成受訪者認為公正第三方永續產品認證標示,有助於提升購買慾望;即期品價格折扣也會提升購買意願。
社群影響購買決策已是消費場域主戰場
- 46%受訪者直接從社群平台購買商品,大幅高於2019年的21%。67%受訪者利用社群平台發掘新品牌,70%受訪者購買前會在社群媒體尋找評論以評判聲譽,但受訪者亦質疑社群平台的安全與可靠性。
- 83%受訪者認為個資保護最為重要,其他要件包括商品與服務品質(79%)、員工待遇(77%)、價格能否負擔(75%)。
- 透過個人化、遊戲化行銷可建立品牌知名度,更可增加顧客黏著度。七成受訪者表示社群廣告會影響購買決策,是效果最顯著的個人化行銷,其次是網路商店平台(66%)、電子郵件(54%) 和簡訊(38%)。
- 41%受訪者認為名人、網紅KOL等影響購買意向。企業可就其經營消費者族群建立社群生態系統,打造品牌並促進購買意願。
數據是行銷利器 個資保護不能忽視
- 企業可利用數據、技術、負責任AI,提升效率,縮短創新週期,分析顧客消費行為調整銷售重點,提升品牌強度。
- 83%受訪者認為個資保護是贏得信任的關鍵因素之一,80%受訪者期待商家妥善保護個資且不會被分享,但只有52%受訪者了解其個資是如何被使用與分享。71%受訪者對社群平台資安有疑慮。
- 50%受訪者願意提供個資以獲得個人化服務,資料使用目的若能明確告知消費者,可提升提供個資的意願。取得和使用第一方資料提供個人化服務,是消費產業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因此企業須落實個資保護,避免不當利用個資。
店面是新品牌接觸點 科技賦能提升滿意度
- 就受訪者所在地來看,64%受訪者將「通膨」列為前三大風險之一,遠高於其他風險。62%受訪者預計未來半年食品雜貨的支出將顯著增加。
- 新冠疫情致使必要生活支出增加,已難以忍受物價持續上漲。40%受訪者考慮從喜好品牌轉向更實惠的選擇,但非僅選擇最便宜的,而是最物有所值的。
- 自2022年以來,偏好實體店面購物的受訪者比例一直維持在42%左右,34%透過手機購物,23%透過電腦購物。無論是品牌商或零售商,採取更靈活的全通路策略,更能滿足消費者線上與線下消費體驗的期望。
- 消費者接觸新品牌的方式,55%受訪者選擇去實體店與銷售人員互動,49%尋求親友推薦,46%選擇網路瀏覽。
- 科技賦能是建立消費者信任與店內體驗滿意度的關鍵,40%受訪者表示行動或非接觸式支付將吸引他們在店內購物。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對智慧標籤及自助結帳系統感興趣。
生成式AI可運用於商品推薦與客服
- 80%受訪者對生成式AI(GenAI)應用保持懷疑,儘管超過半數的受訪者可接受生成式AI提供簡單服務,如:提供商品資訊或推薦,但無法接受將生成式AI應用於風險較高、與隱私有關的服務,如:健康照護。
- 50%受訪者信賴AI所推薦的商品,消費者從現有搜尋引擎轉向AI平台的現象,對於消費產業來說可謂是重大改變,AI對廣告效率與個人化行銷的增益值得關注。
- 部分企業已於內部導入AI工具,例如應用在供應鏈升級、資訊管理和訂價策略,更進一步者,已應用於消費者互動和個人化行銷。42%受訪者願意從聊天機器人得到回應,44%則願意透過它解答問題,但如果聊天機器人無法有效回答問題,49%受訪者希望能直接與客服人員聯繫。
- 以AI為主軸的重塑綱領:
- 因應近年AI技術快速發展,制定負責任AI的應用策略與內部規範。
- 發展機器學習、AI的內部成功個案,進一步應用於改善銷售規劃、協助開發新產品、減少庫存與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