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he EU’s Green Deal is driving business reinvention

歐盟綠色政綱如何推動企業重塑

How the EU’s Green Deal is driving business reinvention
  • 2024-11-27
  • 歐盟綠色政綱(European Green Deal)於2020年通過,推動超過175項指令和法規,建立或擴大潔淨能源投資、氣候技術創新、供應鏈要求、碳定價、永續報告義務等。
  • 以氣候為核心的政策走向正逐漸轉變歐洲經濟,對於總部或業務位於歐洲的企業來說,新的監管機制伴隨著義務與機會,促使企業重塑永續商業模式。
  • PwC研究顯示,對氣候相關議題積極採取行動的企業財務表現也更好。企業應掌握綠色政綱帶來的機會,為商業戰略、資本支出和創新等成功驅動因素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主要發現

綠色政綱驅動企業 實踐永續經濟

全球政府正引導經濟邁向減碳、提升能源效率與其他永續目標,如美國的通貨膨脹削減法案(IRA)、日本的綠色成長戰略(Green Growth Strategy)以及中國的十四五規劃,皆投入數十億美元支持全球淨零轉型。對比其他地區的非強制性政策,綠色政綱的法律規範將使歐洲成為淨零轉型和永續商業實踐先驅,其核心政策包含:

  • 歐洲氣候法(European Climate Law):規定2050年實現碳中和,在2030年前,須以1990年為基礎減少55%碳排量。
  • 公正轉型機制(Just Transition Mechanism):投入約550億歐元援助歐盟弱勢地區進行永續轉型,並透過從農場到餐桌策略,推動永續農業及糧食系統。
  • 循環經濟行動計畫(Circular Economy Action Plan):以廢棄物減量和循環利用為目標,並針對紡織品、電子產品和塑膠等永續產品設計提出規範。
  • 永續產品生態設計規範(Ecodesign for Sustainable Products Regulation):要求企業使用環保材料,設計產品同時評估拆解和回收,並限制產品生命週期對空氣、水、土壤、噪音等汙染排放。

綠色法規三大類型:
影響企業財務、透明度和價值鏈

此外,綠色政綱亦包含許多歐盟會員國頒布法規,複雜的合規要求使企業面臨挑戰以及新的商機。本研究將相關法規簡化為三大類型,分別為直接影響財務的政策、影響透明度與報告的政策以及影響價值鏈的政策。

影響財務的政策:

  • 部分法規透過財政激勵或制裁機制,促進企業永續變革,如綠色政綱產業計畫(Green Deal Industrial Plan)放寬補助程序,鼓勵減碳與潔淨科技投資,包含歐盟創新基金提供400億歐元投資創新低碳技術,REPowerEU計畫提供3000億歐元支持再生能源和改善能源效率,InvestEU計畫提供3720億歐元於基礎設施融資方案。
  • 反之,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將自2026年起對碳價低於歐盟的進口商品徵收關稅,並根據進口商品(如水泥、鋼鐵和肥料)在製造過程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行計算和調整。據PwC研究顯示,CBAM將使部分商品的碳成本增加至少五倍以上。

影響透明度與報告的政策:

  • 歐盟綠色聲明指令(Green Claims Directive)要求企業對產品的環保聲明提供科學實證與相關國際標準驗證。
  • 企業永續發展報告指令(CSRD)要求約5萬家企業揭露永續發展績效相關資訊並經過確信,提升透明度。在2024全球CSRD調查中,許多企業表示CSRD資訊編製涉及跨部門協作,近三分之一受訪企業認為CSRD有利於營收成長(29%)或降低成本(26%)。

影響價值鏈的政策:

  • 此類政策規範了企業整體價值鏈的行為準則,包含企業自身及上下游供應商的運營。如企業永續性盡職調查指令(CSDDD)預計於2027年至2029年間實施,適用企業將被要求識別並減輕其價值鏈對環境和人權的不利影響。
  • 透過循環經濟行動計畫(Circular Economy Action Plan)要求企業利用循環原則減少資源浪費,並擴展製造者責任機制,要求製造商承擔部分處理廢棄包裝、一次性塑膠、電池和電子產品的成本。
  • 永續產品生態設計規範制定各種產品的耐用性、再利用性、能源效率和回收含量。
  • 其他尚有部分法規著重於特定焦點,如歐盟反毀林規章(Deforestation Regulation)旨在禁止企業銷售或出口有害森林的產品,以及違反其他國家森林保護法的產品。關鍵原料法(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則是透過獎勵開發關鍵原料和加工能力,以保障歐洲的重要技術與產業供應鏈。

整合跨部門團隊 提升企業合規優勢

  • 綠色政綱旨在加速解決永續問題與轉變經濟模式,因部分法規將於2-3年內生效,企業應對時間緊迫,可透過了解先驅者如何追蹤監管發展並將相關知識納入核心業務決策,從而領先競爭對手。
  • 若企業未跟上永續法規要求,無專責法遵人員管理違規風險以防業務中斷,可能造成人力成本增加或財務損失。企業須協調跨部門共同遵循相關法規,長期管理永續法規相關議題,以確保公司及其價值鏈決策可符合法規要求。
  • 以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為例,財務部門需評估對成本的可能影響,供應鏈管理團隊則需確保供應商符合相關碳排放標準,而銷售部門需考量公司要傳遞的訊息是否符合法規要求等。透過建立跨部門的工作小組,企業可以更有效地追蹤法規變化,及時調整業務策略,在不斷變化的政策環境中保持競爭優勢。

將法規納入商業決策 業務重塑創造新價值

  • 以歐盟的電池法規為例,該法規將影響廢舊電池的供應與回收,而市場與法規條件有地區差異,企業在建造回收廠前須考量潛在廠區的法規限制,透過結合法規研究與商業決策,甚至可推估當地的電動車銷售、電池供應和電池回收預測,以便更有效評估回收廠設置地點,確保企業在複雜且不斷變化的市場和法規環境中獲得成功。
  • 其他綠色法規亦可能對營運產生重大影響,企業需立即採取行動,填補關鍵知識差距,探索當前與未來的法規環境,調查消費者與區域市場營運現況,確保永續與符合法規。
  • 透過整合法規知識和商業洞察,將法規因素納入核心業務決策,可使企業更有效地管理風險,並抓住新的機會。

相關服務:

淨零碳排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