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礦產是現代工業發展的基石,隨著全球貿易戰升溫,各國紛紛制定行動計畫,期望透過供應多元化、提高產量與擴充戰略儲備,確保產業安全。這反映出礦業發展不僅影響市場,更牽動國家安全與工業韌性。然而,確保關鍵礦產的穩定供應面臨諸多挑戰。根據IEA《2025全球關鍵礦產展望報告》,即使在既定政策情境(STEPS)下,至2035年仍可能出現銅與鋰等重要礦物的嚴重短缺。極端氣候事件頻傳、地緣政治緊張等因素,也進一步加劇資源供應的不確定性。
為深入了解礦業發展的可能影響,PwC《2025年礦業報告:聚焦於未來》分析全球前40大礦業公司,結果顯示2024年全球礦業表現低迷,前40大礦業公司(不含以黃金為主的企業)整體營收與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DA)分別下滑3%與10%,顯示成本上升和增加投資的壓力正侵蝕礦業公司的利潤。
而礦藏和產量的地理分布差異,導致部分地區在供應鏈中占據主導地位。礦產集中化帶來的風險與其他大趨勢相互作用,正在塑造全新供應鏈,影響國家戰略。並使礦業從「原物料供應者」轉型為戰略產業的核心支柱,與能源、交通、糧食、醫療保健、建築與製造等六大關鍵領域深度結合,激發新的合作形式和價值。
調查顯示,中國是目前礦產集中度最高的國家,18種礦產的產量占全球50%以上,另有35種礦產的儲量集中度超過10%。其次為美國,7種礦產的產量占全球50%以上,另有12種礦產的儲量集中度超過10%。此外,許多礦產加工也高度集中於中國,即使中國並非該礦物的主要生產國,此現象更突顯了全球礦產供應鏈的脆弱性。
IEA報告預測,到2035年,銅、鎳和鈷的開採供應將更加集中於前三大生產國;以鎳為例,前三大生產國將掌控超過85%的市場供應,高於2024年的75%。且中國將持續主導稀土、石墨與鋰的加工,分別掌握全球超過80%、80%與60%的精煉產能。這意味著,一旦中國或印尼等主要供應國發生中斷,市場將面臨劇烈震盪。
此外,極端氣候也為礦產供應增添不確定性。近年南非、加彭與澳洲的錳礦多次因氣候災害停產,顯示未來乾旱、洪水與熱浪已成為常態風險。銅礦問題更為嚴峻,PwC《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氣候風險報告》指出,到2035年,全球將有超過三成的半導體銅供應鏈因極端氣候與乾旱面臨中斷風險;若碳排放持續上升,2050年此比例將升至58%,使高科技與能源產業暴露於高風險中。
臺灣的產業結構以半導體為核心,其產業鏈涵蓋晶圓、晶片到設備與下游電子產品,需多加關注相關應用的關鍵礦物,其供應穩定性將影響臺灣經濟發展。
銅是製造晶片與電路導線的關鍵金屬,目前臺灣的銅原料供應多仰賴智利、澳洲、印尼與中國大陸等乾旱高風險地區。PwC《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氣候風險報告》預測,至2035年,臺灣約40%的半導體用銅將面臨乾旱中斷風險;若2050年仍未控制碳排,風險將升至66%。
全球其他半導體大國也面臨相同挑戰。在高碳排情境下,2050年美國將有91%的半導體銅供應面臨氣候衝擊,中國72%、韓國65%、日本60%。這意味著未來全球半導體競爭不只拼技術,能否確保穩定、安全的關鍵礦物來源,也將成為市場勝負的關鍵。
關鍵礦物供應鏈的威脅,不僅是氣候變遷,還有地緣政治。據中技社《面對國際關鍵礦物資源出口管制之因應》盤點,鎂、鈷預計將成為面臨大國出口管制風險較高的礦物,尤其對半導體製造業,衝擊可能達55.1億元。
面對地緣政治與氣候風險升高,各國政府積極行動以確保關鍵礦產供應,例如美國《晶片法案》、歐盟《晶片法案》、南韓《K-半導體戰略》等。臺灣雖在半導體產業已占一席之地,政府仍持續透過多項跨部會政策與計畫,就重點物資監控、政策引導、研發支援等措施提升產業韌性,以應對可能的資源風險。
雖然企業也正在採取行動,強化供應鏈韌性,但根據PwC《2024全球投資人調查報告》,仍有近七成的投資人認為,應該擴大行動以降低供應鏈風險。這顯示企業的行動仍不足以滿足投資人期待,尤其對於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的臺灣產業而言,更是一大警訊。
臺灣企業若要穩固半導體優勢,應積極強化原物料來源與風險管理能力,及早盤點價值鏈中的資源依賴與脆弱面,並透過供應商多元化、研發替代材料、與價值鏈夥伴合作建立氣候適應力,打造更具韌性的永續營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