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e 2025: Concentrating on the future

2025年礦業報告:聚焦於未來

PwC’s 2025 Digital Trends in Operations Survey
  • 2025-07-25
  • 本報告分析全球前40大礦業公司,提供產業趨勢洞察。調查顯示,成本上升和增加投資的壓力,正在侵蝕礦業公司的利潤。
  • 當今礦藏和產量在地理上的分布差異,使某些地區占據了主導地位。礦產集中化帶來的風險與其他大趨勢相互作用,正在塑造全新供應鏈,影響國家戰略,激發新的合作形式和價值。
  • 無論未來十年如何變化,合作都將是礦業成功的關鍵。企業領袖必須調整思維,在相關領域尋找價值和成長機會,並利用創新技術提升營運效能。
主要發現

全球礦業普遍低迷 唯有黃金逆勢成長

  • 2024年全球前40大礦業公司(不含黃金為主的企業)營收和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DA)分別下降了3%和10%。全球礦業總營收為6,890億美元,年增1%;EBITDA為1,930億美元,年減5%;淨利920億美元,年增1%。
  • 創紀錄的金價使黃金相關營收成長15%,EBITDA更大幅躍升32%。然而,成本上升使其EBITDA利潤率從2023年的24%下降至22%。黃金相關礦業所增加的資本支出和股東分紅,仍拉高了礦業整體平均。
  • PwC研究指出,未來現有產業將超越傳統界線,形成全新成長領域。礦業除了提供原料之外,也將與下列六大人類生活領域緊密相連。隨著礦產價值鏈變得更加多元和動態,礦業的角色和機會也隨之擴展。
    • 燃料和能源
      儘管再生能源顯著成長,煤炭在2024年仍占總發電量的35%,核能(鈾)則占10%。同時,礦業也提供再生能源、儲能技術和輸配電基礎設施所需的關鍵礦物。
    • 移動
      鉑族金屬(PGMs)作為傳統汽車催化劑可減少內燃機的排放,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其需求可能降低。但交通運輸的電動化(如電池儲能技術的發展),也驅動對鋰、鈷、磷酸鹽、鎳和錳等礦物的需求。
    • 糧食
      隨著人口成長和都市化,糧食需求持續上升。磷酸鹽是生產磷肥的關鍵原料,而磷肥對優化土壤和提高農產量至關重要。鉀鹽則可用於生產提高抗旱性的肥料,有助於小麥、玉米、大豆和稻米等糧食作物生長。
    • 醫療保健
      部分關鍵礦物常用於製造醫療設備與器械,鈦、鈷、鉑族金屬和鎳常用於製造手術工具、植入物、義肢、牙鑽和其他儀器,鈾則常用於生產磁振造影(MRI)和電腦斷層掃描(CT)等先進醫用成像設備。
    • 建築
      鋼鐵、銅、鋁、鋅、錫和鎳為建築所需原料,水泥、石材、黏土和沙子則常用於建造道路與橋樑等。
    • 製造
      幾乎所有的製成品都與礦業相關。
  • 礦業公司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採礦業務,而是透過跨領域合作和投資,積極參與其他相關產業以創造更大價值,特別是在能源和基礎建設領域。例如鐵礦石供應商Fortescue於2024年4月宣布,與摩洛哥國營OCP集團成立合資企業,在摩洛哥建立綠色能源中心;以及中國紫金礦業集團於礦山和冶煉廠建置太陽能和風力發電設施。

礦業分布失衡 生產、加工高度依賴中國

  • 礦業的集中風險分為自然和人為兩種。天然礦產資源的蘊藏量是固定的,探勘活動和新技術或許可以在不同地區發現資源,但無法轉移資源或創造新的儲量。相較之下,生產和加工量能則有賴於資金和政府政策等因素。因此,多年來礦產儲量和產量都集中在少數地區,但儲量多的地方不見得產量也多,且兩者間的差距逐漸擴大。
  • 中國是迄今為止礦產集中度最高的國家,18種礦產的產量占全球50%以上,另有35種礦產的儲量集中度超過10%。其次為美國,7種礦產的產量占全球50%以上,另有12種礦產的儲量集中度超過10%。此外,許多礦產加工也高度集中於中國,即使中國並非該礦物的主要生產國。
  • :剛果民主共和國(DRC)的鈷礦產量占全球76%,鈷最重要的用途為電動車和行動裝置的電池。由於供過於求,剛果的鈷礦價格一直很不穩定。中國為鈷礦主要消費國,占全球需求80%,也是精煉鈷的主要生產國。此外,中國為剛果礦業資產中外資占比最高者,透過提供基礎設施投資來換取礦產資源。澳洲擁有全球鈷礦16%的儲量,但2024年的產量僅占1%,具有增加市場供應潛力。
  • 稀土元素:17種稀土元素是電子產品、國防和其他工業應用中的關鍵原料,每種元素的供應動態各不相同。中國的稀土礦產量占全球69%,加工量占92%,為能源轉型礦物加工集中度最高者。2025年4月,為應對美國關稅,中國對稀土、永久磁鐵和其他使用稀土原料的製成品實施了出口限制。直到6月11日,美中倫敦磋商後互相取消出口限制,中國再次開始向外界供應軍事用途以外的稀土。
  • :鈾是核能的關鍵原料,2024年哈薩克生產的鈾礦占全球38%,位居世界第一。哈薩克的鈾礦生產通常涉及俄羅斯的股權,且約四成的鈾濃縮加工於俄羅斯進行,使得全球鈾供應鏈受到地緣政治風險的影響。
  • :錳礦常用於鋼鐵製造以及冶金製程、電池、肥料和動物飼料等各種應用,其開採集中於南非(37%)、加彭(23%)和澳洲(14%)。近年來,這些國家都經歷了與氣候相關的供應中斷。
  • 全球礦產開採和加工集中在少數地區,其供應和價格將受到集中風險影響,例如自然災害、戰爭、社會動盪、政治或監管變化以及基礎設施故障。此外,成熟的礦產加工區供應量充足,使其可維持低價,從而阻礙其他地區的多元化投資發展。

六大關鍵措施 應戰資源集中風險

其他國家和地區正透過投資、技術創新和政府行動,應對礦產資源集中帶來的風險,使礦產資源的價值鏈更加多元化。PwC提出六大關鍵措施,助政府與企業應對關鍵礦物集中風險。

1. 擬定國家級關鍵礦物策略

為求實現供應鏈多元化,澳洲、加拿大、智利、歐盟及其成員國以及美國等政府已制定關鍵礦產策略,對其勘探活動推出稅收減免、政府補助和簡化執照申請制度等措施。此外,各國積極透過國際合作和增加投資,確保關鍵礦物的供應,以支持國家戰略產業的發展和減少供應鏈風險。

2. 礦業公司投資加工

美國、瑞典和加拿大等地區已發現大型稀土礦床,顯示稀土礦開採未來可能不再依賴中國,但要達到加工產能多元化且兼顧經濟效益並不容易。目前萊納斯稀土公司(Lynas Rare Earths)為中國以外唯一可商業化生產重稀土的企業。

3. 尋找替代資源

在某些領域,新技術發展可減少對某些礦物的依賴,特別是那些供應量不足或是產地集中在高風險地區的礦物。如磷酸鐵鋰(LFP)電池的發展,可減少電動車對鈷和鎳的需求,因此中國採用LFP電池的電動車占比自2021年的45%上升至2023年的60%。

4. 致力於技術創新

科技進步有助於提升現有應用效率,並開發替代方案,讓資源得以永續利用。儘管鈾的替代品很少,但技術進步已改善了反應爐效率,減少鈾的投入量。此外,部分礦業亦透過部署機器人、AI等先進技術,在採礦作業方面進行創新,以優化程序、縮短作業時間和提高安全標準。

5. 加強回收再利用

未來礦物的回收再利用可能會更加普遍,尤其是在缺乏自產能力但消費量大的國家。例如智利和秘魯的銅礦供應量合計占全球34%,而中國的精煉銅產量占全球45%。銅在再生市場極具潛力,因為它可以多次回收而不損品質。對於銅等回收技術成熟的商品來說,其回收量可達總需求量的三成以上。

6. 確保關鍵原料供應

企業開始透過承購協議和股權投資布局,例如電動車廠投資鋰礦,以確保關鍵原料供應無虞。

印尼鎳礦出口禁令帶動加工投資成長

  • 印尼的鎳產量占全球53%,儲量約占40%。由於鎳是不鏽鋼和電動車電池的重要原料,推升了其市場需求。為吸引外國直接投資(FDI)和國內直接投資(DDI),印尼政府自2014年開始實施各級鎳礦出口限制,並從2019年開始完全禁止低品位鎳礦出口,成功帶動印尼鎳礦加工產能提升。其中,又以中國和德國投資者貢獻最大,協助印尼建立了許多冶煉廠和高科技加工設施。
  • 2019年至2024年間,超過16億美元的FDI以及7.61億美元的DDI湧入印尼,推動當地的冶煉廠數量從2016年的兩家激增至2024年的60多家。這些冶煉廠最初主要生產鎳鐵(或稱鎳生鐵),如今已擴大生產範圍,製造冰鎳等可進一步精煉為一級鎳(電動車電池陰極的關鍵原料)的中間產品。
  • 印尼透過建立高壓酸浸(HPAL)冶煉廠,迅速提升了鎳的加工能力。在中國技術的幫助下,印尼得以用較低的資本成本與更短的啟動週期打造基礎設施。然而,投資和產業成長也帶來了挑戰,包括環境汙染、職業危害和勞工問題,但其效率和成本效益已使印尼成為全球鎳市場要角(尤其是電動車產業)。

2024礦業交易趨勢

2024年礦業的交易量和金額均有所下降,能源轉型礦物交易占比低於往年。若剔除單筆大型交易,交易金額則保持大致穩定的趨勢。

  • 以金和銀為主的企業尋求規模和韌性,創紀錄的金價刺激了交易活動。然而,資產估值上升使交易成本增加,買家需重新評估風險報酬,可能放緩決策速度。
  • 企業除了進行策略性整合,亦剝離非核心資產,以專注於核心業務發展。此外,垂直整合趨勢興起,以強化對礦產加工和價值鏈之掌控。企業也嘗試跨入新礦產或地區,擴展新礦產或地區,透過多元化經營降低集中風險。
  • 科技驅動的併購案增加,如Weir集團收購礦業軟體公司Micromine。
  • 政府介入影響併購發展,如智利國營礦業公司Codelco與Rio Tinto集團合作。但監管趨嚴、資源民族主義和關稅不確定性也使跨國交易和供應鏈變得更加複雜。

放眼2035年礦業發展

礦業具有資本密集、生命週期長等特性,企業須提早布局,把握機會創造價值,以降低變革所帶來的衝擊。放眼2035年,下列關鍵趨勢可能影響礦業發展軌跡:

  • 人口成長:
    預計到2050年,都市人口將增加一倍以上,屆時近七成的人將居住在都市。隨著全球經濟成長,儘管資源使用效率與回收水準提升,但人均商品需求仍將成長,導致礦產的需求持續上升。
  • 能源轉型:
    能源轉型將帶動關鍵礦物需求上升,預計將有大量關鍵礦產投入生產或處於開發階段。
  • 環境影響:
    更極端的氣候條件下,人類對能源使用需求也將顯著提升(如空調、暖氣與抽水馬達的供電等),進而帶動相關基礎商品需求提升。然而,乾旱、洪水和海平面上升會影響採礦物流,導致供應中斷、成本上升等問題。隨著氣候暖化,北極航道可能全年通航,成為從中國到歐洲最快的航線。而加拿大和美國等北極國家,將投入更多資源發展其基礎設施和軍事部屬。
  • 技術、創新和自動化:
    技術進步將提高採礦設備的性能,提高生產效率與安全性。新礦場將率先大規模採用新技術,而既有礦場則會考量經濟效益逐步跟進。
  • 人力資本:
    多數傳統採礦工作將被技術增強或取代,遠端作業將僱用資料科學家、AI相關專業人員來補充現場人力,員工技能將轉型為監督自動化系統,降低體力勞動。因為科技的進步,使礦業變得更安全,且可以遠端或在辦公室工作,也更容易吸引不同背景的人才加入。
  • 拓展資金來源:
    到2035年,礦業投資人的組成將變得更加多元,除了公部門和私人企業,亦可能加入目前尚未活躍在礦業領域的投資人,從而擴大整體投資規模。
  • 政策與法規:
    要打造永續且繁榮的全球礦業,政府必須制定明確且注重各方合作的政策法規。在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的背景下,資源民族主義將凌駕於供應鏈優化之上。預估到2035年,各國對供應安全的重視程度不會降低,確保關鍵資源的穩定供應仍將是各國的重要政策方向。

2035年礦業七大關鍵未來趨勢與影響因素

影響因素/驅動力 需求 供應 健康和安全 合作 財務
人口成長和都市化 非常正面 可能負面
(鄰避效應的疑慮)
社會經濟挑戰可能對安全產生負面影響 當地社區、政府 取決於當地情況
能源轉型 對特定商品有正面影響  可望透過發展遠端能源提升能源安全 降低碳排放 OEM、發電廠、當地社區 法規成本、初期資本投入高,但長期而言可能節省成本
環境影響 對特定商品有正面影響 氣候災害將對供應產生負面影響 對員工的風險增加 所有利害關係人、供應鏈合作 增加成本
技術、創新和自動化 儘管效率有所提升,但仍非常正面 非常正面,可釋放潛力並提高生產力 更安全的工作環境 科技公司、OEM、學術界 前期資本投入高,但營運成本有望降低
人力資本 無影響 缺乏人力資本可能會影響供應能力 更安全的工作環境可吸引員工 提升在地居民技能、學術界 技能稀缺將推升成本
資金取得 基礎設施和消費需求的資金挹注將影響需求 資金投入有助於增加供應;若限制資金投入,則供應可能減少。 為提升安全挹注資金 政府和礦商攜手打造互利共贏的基礎設施 投資於效率提升以增進財務效益
政策和法規 政策可能推動或抑制特定商品的需求 有利環境有助於提升供應 普遍推動更安全的工作環境 政府與礦業合作開發基礎建設 法規和稅務環境可能阻礙或鼓勵投資

相關連結:

報告摘要時間:2025年7月3日

相關服務:

永續發展與氣候變遷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