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國家和地區正透過投資、技術創新和政府行動,應對礦產資源集中帶來的風險,使礦產資源的價值鏈更加多元化。PwC提出六大關鍵措施,助政府與企業應對關鍵礦物集中風險。
為求實現供應鏈多元化,澳洲、加拿大、智利、歐盟及其成員國以及美國等政府已制定關鍵礦產策略,對其勘探活動推出稅收減免、政府補助和簡化執照申請制度等措施。此外,各國積極透過國際合作和增加投資,確保關鍵礦物的供應,以支持國家戰略產業的發展和減少供應鏈風險。
美國、瑞典和加拿大等地區已發現大型稀土礦床,顯示稀土礦開採未來可能不再依賴中國,但要達到加工產能多元化且兼顧經濟效益並不容易。目前萊納斯稀土公司(Lynas Rare Earths)為中國以外唯一可商業化生產重稀土的企業。
在某些領域,新技術發展可減少對某些礦物的依賴,特別是那些供應量不足或是產地集中在高風險地區的礦物。如磷酸鐵鋰(LFP)電池的發展,可減少電動車對鈷和鎳的需求,因此中國採用LFP電池的電動車占比自2021年的45%上升至2023年的60%。
科技進步有助於提升現有應用效率,並開發替代方案,讓資源得以永續利用。儘管鈾的替代品很少,但技術進步已改善了反應爐效率,減少鈾的投入量。此外,部分礦業亦透過部署機器人、AI等先進技術,在採礦作業方面進行創新,以優化程序、縮短作業時間和提高安全標準。
未來礦物的回收再利用可能會更加普遍,尤其是在缺乏自產能力但消費量大的國家。例如智利和秘魯的銅礦供應量合計占全球34%,而中國的精煉銅產量占全球45%。銅在再生市場極具潛力,因為它可以多次回收而不損品質。對於銅等回收技術成熟的商品來說,其回收量可達總需求量的三成以上。
企業開始透過承購協議和股權投資布局,例如電動車廠投資鋰礦,以確保關鍵原料供應無虞。
2024年礦業的交易量和金額均有所下降,能源轉型礦物交易占比低於往年。若剔除單筆大型交易,交易金額則保持大致穩定的趨勢。
礦業具有資本密集、生命週期長等特性,企業須提早布局,把握機會創造價值,以降低變革所帶來的衝擊。放眼2035年,下列關鍵趨勢可能影響礦業發展軌跡:
影響因素/驅動力 | 需求 | 供應 | 健康和安全 | 合作 | 財務 |
---|---|---|---|---|---|
人口成長和都市化 | 非常正面 | 可能負面 (鄰避效應的疑慮) |
社會經濟挑戰可能對安全產生負面影響 | 當地社區、政府 | 取決於當地情況 |
能源轉型 | 對特定商品有正面影響 | 可望透過發展遠端能源提升能源安全 | 降低碳排放 | OEM、發電廠、當地社區 | 法規成本、初期資本投入高,但長期而言可能節省成本 |
環境影響 | 對特定商品有正面影響 | 氣候災害將對供應產生負面影響 | 對員工的風險增加 | 所有利害關係人、供應鏈合作 | 增加成本 |
技術、創新和自動化 | 儘管效率有所提升,但仍非常正面 | 非常正面,可釋放潛力並提高生產力 | 更安全的工作環境 | 科技公司、OEM、學術界 | 前期資本投入高,但營運成本有望降低 |
人力資本 | 無影響 | 缺乏人力資本可能會影響供應能力 | 更安全的工作環境可吸引員工 | 提升在地居民技能、學術界 | 技能稀缺將推升成本 |
資金取得 | 基礎設施和消費需求的資金挹注將影響需求 | 資金投入有助於增加供應;若限制資金投入,則供應可能減少。 | 為提升安全挹注資金 | 政府和礦商攜手打造互利共贏的基礎設施 | 投資於效率提升以增進財務效益 |
政策和法規 | 政策可能推動或抑制特定商品的需求 | 有利環境有助於提升供應 | 普遍推動更安全的工作環境 | 政府與礦業合作開發基礎建設 | 法規和稅務環境可能阻礙或鼓勵投資 |
相關連結:
報告摘要時間:2025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