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不僅帶來全新的商業機會,驅動企業重塑,更將帶動職能轉型。根據PwC《2025全球暨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顯示,83%全球與58%臺灣企業領袖已在企業導入生成式AI,且超過三成企業(全球32%、臺灣31%)已轉為營收成長,部分企業(全球17%、臺灣21%)更因業務成長增聘人力,顯示AI帶來的影響已超出原先預期。
為深入了解AI發展對就業市場的影響,PwC《2025全球AI職缺動態調查報告》分析自2018至2024年,六大洲約10億個職缺廣告及數千份企業財報,剖析AI如何牽動職缺、技能與生產力發展,結果顯示,AI使員工更有價值、更有效率,還能帶動員工生產力與薪資成長。以同一職業來看,具備AI高階技能者,其薪資成長幅度可高達56%,相較前一年的25%大幅增加,顯現企業對於AI人才的重視與需求。
在臺灣方面,隨著產業數位轉型程度提升,企業對AI與資料分析的依賴也日益增加。數發部日前針對國內AI應用服務業者進行2024年專業人才供需現況調查,結果顯示,高達61.5%業者表示人才不足、35%業者認為人才供需狀況均衡,僅3.5%表示人才供給充裕,反映出臺灣產業對實務型與跨域型AI人才的高度需求。
事實上,許多AI早期採用者均指出,企業導入生成式AI的過程中,比起技術本身,員工扮演著更關鍵的角色。但部分員工可能因擔心被取代而抗拒使用AI,導致組織錯失AI發展機會。面對此挑戰,企業應轉變思維模式,由領導階層帶頭樹立「協作」模式,讓員工了解導入AI的意義在於職能加值,而非取代其職務。
PwC《AI代理調查報告》指出,要釋放AI價值,除了要克服組織變革的挑戰,「人才策略」更是其中的關鍵,67%受訪者認為,AI代理將在未來12個月大幅改變現有職能,且48%表示可能因為AI代理改變工作模式而增加員工人數。
AI帶來自動化的效益,不僅僅是取代人力,還可能改變工作性質,使其轉型為高價值任務。破除「AI可能導致失業」的迷思,《2025全球AI職缺動態調查報告》依據國際標準職業分類(ISCO)分析37個職業類別發現:幾乎所有使用AI的職業,包括最高度自動化的工作,就業人數與薪資均呈現成長。
在產業加速採用AI的情況下,即使全球總職缺數年減11.3%,需要高階AI技能的職缺仍年增7.5%。這反映出企業領導者已將AI列為投資重點,善用AI創造價值,尤其是在資通訊業、專業服務業,與金融服務業。而AI能否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關鍵在於AI創造就業機會速度,是否快於就業機會流失的速度,以及人們是否具備就業市場所需的技能。
AI帶來的顛覆現在才剛開始,真正的挑戰不在於預測未來,而是塑造未來。企業導入AI,不能只關注短期效率提升,更應將AI納入長期營運策略,運用AI進行轉型,創造新收入來源與競爭優勢;在人才管理方面,應儘早導入代理式AI,打造比競爭對手更快速思考、適應與執行的組織,並確保員工具備使用AI的技能,盤點並縮小員工技能差距。
最重要的是,落實「負責任的AI」,以信任為基礎,才能創造可觀的財務成果與經濟成長。PwC《價值動能》(Value in Motion)研究報告透過情境分析指出,若能負責任的使用AI,全球GDP可在2035年成長15個百分點。企業與AI協作,不僅能強化或自動化當前的工作,更有機會創造未來的新工作與新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