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PwC Taiwan《2024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轉捩時刻 加速重塑》,「生成式AI」不只是2024年市場持續探討的重大關鍵字之一,超過四成全球與36%臺灣企業領袖認為生成式AI可改善商業模式、拓展新市場,增進產業競爭力,將增加企業營收與利潤5%以上。然而企業領袖們也未忽視生成式AI的風險。全球(64%)、臺灣(85%)企業領袖重視採用生成式AI的資安風險,緊隨其後為法律責任、聲譽風險、散布假消息等。可見臺灣企業領袖對生成式AI保持積極,也同時審慎觀察可能的風險。
資誠創新諮詢公司董事長盧志浩指出,生成式AI帶給我們最大的衝擊,就是當機器從遵循指令做重複的事,變成也具有創造能力,例如近期AI影片生成服務Sora正式發表,立即吸引市場關注,運用文字描述就可以生成高品質影片,再次突破過去認知的界線,這些技術躍進,將逐漸讓新科技以更自然的方式,提供給企業使用,使用技術的門檻也越來越低。
《2024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發現,超過八成五的企業領袖擔心使用AI帶來的資安風險,也開始擔心不成熟的AI,會帶來哪些潛藏風險與危害。盧志浩表示,這樣的擔憂,隨著生成式AI進化,反而更形加重,例如:歐洲最近推出的人工智慧法草案,採用更系統性的規範來管理AI;可預期的,對於負責任的AI(Responsible AI)要求將越來越嚴格。
PwC將潛在AI風險分為六個不同類別:AI運算效果風險、使用安全性風險、人類控管能力的風險、經濟面影響的風險、社會衝擊的風險、企業營運的風險。相信未來對於AI的控管要求,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如何將一個黑盒子的技術,透過風險控管的手段,逐漸往灰盒子方面靠攏,才是未來技術大量應用的最佳途徑,否則這些風險可能成為AI技術應用的阻礙。
盧志浩表示,企業領袖們急迫地想知道要如何將AI有效地運用在企業中,如何運用AI帶來新的競爭優勢,開拓新的營收來源?如何利用科技的突破來增加員工的能力,進而提升員工生產力?他首先透過探索企業AI策略與構成內容,提出企業可參考的模型,嘗試建立一個實現AI的策略思考方法,提供企業建立屬於自己的AI策略。他強調,這些都是一些「初期」的解答,畢竟AI運用多數還在草創階段,目前很難有個完整或經過多年驗證的策略架構。
以商業眼光來思考AI,企業可採用兩個價值思維、四個策略重點來訂定明確目標(詳圖一),兩個思維就是行銷AI與使用AI,行銷AI關注在市場與產品上,其目標是增加營收;使用AI更關注事在企業內部的發展與運用,目標是生產力與成本節省,而四個策略重點分別是:
盧志浩表示,企業可以透過上述的架構來思考,如何將AI納入企業策略之中,並且與現有數位轉型策略互相結合,嘗試將AI作為達成數位轉型目標的重要工具之一,以達事半功倍的成果。
圖一:企業使用AI可採用的兩個價值思維、四個策略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