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董事長 李宜樺
為因應氣候變遷議題,各國陸續制定淨零碳排的策略,台灣亦於2022年宣告將於2050年達成淨零轉型的目標。此外,《氣候變遷因應法》於2023年1月10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將新增對排放源徵收碳費之法源依據,預計於2024年起,首先針對287家年排放超過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碳排大戶,進行直接及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費用徵收。氣候變遷不僅是企業面臨的潛在風險,需要積極應對主管機關的要求,並且已是資本市場中的重要商業議題。
在淨零排放的潮流推波下,碳定價機制受到更多關注,越來越多企業使用內部碳定價(Internal Carbon Pricing,ICP)作為管控碳風險及評估企業承擔減碳責任的參考依據,透過制定內部碳定價,企業能有效推動減碳並達成目標。
內部碳定價(Internal Carbon Pricing,ICP)是串接全球低碳轉型政策與投資需求的管理工具,可協助企業管理碳風險與掌握碳機會。透過這種機制,企業可以將碳排放外部成本內部化,以成本納入決策和投資評估中,以鼓勵低碳發展和綠色投資,除了提高企業的社會形象和競爭力,同時也可以對應政府的碳排放管制和市場需求,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企業導入內部碳定價的前三大關鍵目的 |
|
1 |
推動低碳投資 |
2 |
提高能源效率 |
3 |
改變企業內部行為 |
內部碳定價最常見的形式有「影子碳價」及「內部碳費」兩種。「影子碳價」(Shadow Price)是企業在內部進行投資決策時對碳排放造成的損害估計的價值。影子碳價的設置通常不需要實際徵稅或交易,僅僅是作為一個內部參考價格,幫助企業評估各種方案的環境效益,這樣可以鼓勵企業採取更多的低碳發展措施,進一步降低碳排放。
內部碳費(Carbon Fee)是企業內部向自己的業務單位或部門徵收的一種碳價。企業內部碳費的設置可以使企業內部部門或業務單位內部的碳排放變得透明,並激勵各個部門或業務單位採取減排措施,進一步減少碳排放。
|
影子碳價(Shadow price) |
內部碳費(Carbon fee) |
推動概念 |
企業為抑制未來的排放量或成本效益考量,先以類似「外部碳成本的價格」來驅動內部低碳決策作使用,以降低風險。 |
將會產生GHG的營運活動在內部實際收取排碳的費用,所收取費用則用作基金作低碳投資使用。 |
效益 |
著重未來的風險,做為低碳決策工具之一。 |
對公司達到溫室氣體減量目標有較「明確」幫助。 |
容易遇到的挑戰 |
除非公司有清楚指引要求,否則較難與現有投資決策連結。 |
|
代表 |
聯合利華 |
微軟 |
企業實施內部碳定價,有四大優點:
據2022年CDP發布之報告指出,在2021年全球已有1,077間公司推動內部碳定價,且有1,061間公司表示兩年內將開始執行內部碳定價。
國際企業如聯合利華使用影子碳價格方式激勵公司減少碳排放量。規劃當總投資超過100萬歐元的專案項目時,皆使用影子碳價作為評估減碳投資及相關資本支出的參考,以更有效率地進行減排投資。目前聯合利華設定的影子碳價為70 €/tCO2,既符合其限制全球氣溫升溫低於1.5°C的承諾,並鼓勵研發低碳技術。
微軟在2012年開始採用內部碳費,根據再生能源平均價格與全球碳抵換專案成本來估算。透過向各部門收取碳稅,再將全球分公司的內部碳稅集結成中央基金,透過這些基金的挹注,投資在提升能源效率、碳補償專案與購買綠電,希望在2030 實現負碳排放目標。
《台灣氣候變遷因應法》已三讀通過,可以預見未來不僅排碳大戶,中小企業也將面對外界各方要求進行碳盤查與減量的壓力。另一方面,為向投資人證明在管理氣候變遷議題上確實有成效,同時維持良好的財務獲利表現,企業必須衡量氣候風險的影響,建議可透過內部碳定價作為評估資本支出及刺激減量的工具,提升企業碳風險管理能力及建構本身的氣候韌性,並與公司核心策略、決策加以整合。淨零減碳對企業是種挑戰,但也將帶來大規模的轉型投資,將內部碳定價納入公司的減碳策略已成為企業整體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