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以「讓美國再次偉大」與關稅保護主義為政策主軸,對中國大陸、墨西哥及加拿大進口的商品加徵關稅。川普近期更宣布對所有向美國徵收進口關稅的國家開徵「對等關稅」,甚至傳出臺灣電子產品也在課稅範圍內,不僅將影響企業在全球的供應鏈布局,也加劇全球貿易緊張局勢。
根據PwC US於2025年1月17日發布的《川普關稅政策對各產業影響報告》(US tariff industry analysis under incoming Trump administration),臺灣是美國第八大貿易夥伴,每年進口至美國貨品貿易總額占美國進口總額3.5%。臺商在美國主要銷售的產品包括半導體、硬體與元件、消費性電子產品、工業機械等,均可能受到川普的關稅政策影響。
在川普推動美國製造業回流的政策下,部分企業開始規劃赴美投資。根據PwC Taiwan《2025全球暨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規劃進行跨國投資的全球企業領袖中,未來一年最主要的海外投資地點是美國,且在跨國投資金額比例中亦位居首位。即使全球調查期間為美國總統川普確定當選前,企業已感受到「在美國製造」的壓力。至於臺灣企業,亦將美國視為第二大海外投資地區。
臺灣企業規劃在美國建立製造工廠,必須考量四大關鍵:一是思考如何應對複雜的美國法規環境,包括聯邦、州和地方的法律,涵蓋勞工、環境標準和安全協議。二是臺商須適應不同的文化及商業慣例。三是在美設立製造基地所需的財務投資,包括購買或租賃土地、建造設施以及獲取機械和技術的成本。最後,美國當地供應鏈的完整性是在美國製造最重要的挑戰,如果想在美國境內製造,臺商需要在美國境內建立可靠的供應鏈來取得所需的原料及零件。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首先,臺商應提升本身技術和創新,應加大對研發的投入,提升技術水平,並積極採用新技術來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其次,臺商應嚴格遵守美國當地法規,並積極採取措施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提升社會責任形象。最後,臺商可與美國當地教育機構合作,提供實習和培訓機會,吸引更多美國年輕人進入製造業,並提升現有員工的技能水平。
川普2.0關稅戰的發展可能非常迅速,臺商不能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要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國家、地區的生產基地或供應鏈,需要儘早開始規劃供應鏈多元化、分散風險的策略。
川普1.0時期即已開始對中國大陸進口商品課徵高額關稅,促使臺商遷移生產基地,許多臺商已前往東南亞設廠。川普2.0的關稅政策,更加速臺商供應鏈在東南亞布局更為多元化。根據PwC Taiwan《2025全球暨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越南在臺商海外投資市場排名與美國並列第二,泰國和馬來西亞也擠進前五名,南向國家已成為這波供應鏈移轉下臺商的布局重點。
在供應鏈多元化的規劃過程中,企業需要全面評估執行成本及資金來源、當地供應鏈狀況,進行選址分析,了解當地工業用不動產,增加未來建廠的彈性。在中長期而言,隨著集團擴大全球足跡,臺灣企業也需要考慮如何有效管理海外業務及海外子公司與員工,全球營運配置較複雜的集團,也可研擬設立第二總部的可行性。
此外,企業需要建立即時監測政策變化之體系,由專業的團隊負責掌握美國和其他國家之政策方向,支援公司決策。企業也需要建立緊急應變小組,由供應鏈管理、財務、法務、風控、業務、行銷等部門密切合作訂定因應貿易戰、科技戰,及其他地緣政治事件的策略。
川普執政下的未來四年,將是供應鏈韌性的重大考驗。臺商在美設廠,必須應對美國複雜的法規環境、文化差異以及財務投資等議題。同時需要提升技術創新、優化供應鏈管理、遵守法律並強化社會責任。此外,臺灣企業應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市場,需建立多元化的供應鏈策略來應對不確定的貿易環境,強化企業的全球競爭力和市場適應能力。
PwC Taiwan專業團隊深耕美國與墨西哥等北美市場、印度及東南亞市場、中國大陸市場及關稅議題等,具有豐富的跨國經驗,協助企業因應川普2.0時代的新挑戰,強化供應鏈韌性,掌握新機遇,提升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