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Economy Watch

全球經濟2024年中報告

Global Economy Watch
  • 2024-09-26
  • PwC倫敦總體經濟團隊所編纂的全球經濟展望(Global Economy Watch),除了檢視影響全球經濟的趨勢和議題,亦詳述PwC對全球主要經濟體的最新預測。
  • 最新一期的全球經濟展望聚焦重點於全球貿易體系的轉變,指出全球貿易在地化為宏觀趨勢之一。美國與歐洲等大型經濟體與其主要貿易夥伴的距離正在縮短,這使得地理位置相對較近的經濟體可能受益。然而,若一國地理位置不占優勢,難以與相鄰國家貿易合作,也必須設法提升自身優勢,才能在全球貿易中保持競爭力。
  • 為使貿易模式更加可預測,各國優先考慮強化國家韌性和產業在地化。從政策制定者到國內企業,均採取新的產業策略因應此變化趨勢。
主要發現

全球反通膨趨勢正在減緩

  • 全球經濟成長前景樂觀,短期經濟持穩,預估2024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2.7%。歐元區的經濟放緩似乎已觸底,英國經濟成長加速,而美國的經濟放緩速度高於預期。在新興市場方面,中國出口表現優於預期。印度跨國企業帶動經濟成長,並推動友岸(Friendshore)與多元化供應鏈趨勢。而歐洲新興市場的經濟成長速度高於已開發國家。
  • OECD國家的整體通膨率自2022年10月的10.7%,下降至2024年6月約5.6%,但服務業的通膨仍偏高。歐洲央行(ECB)表示反通膨趨勢將減緩,多數經濟體(如英國和歐元區)已開始降息周期,美國2024年7月就業報告顯示,勞動力市場降溫速度高於預期,聯準會9月開始降息2碼。

歐盟周邊經濟體帶動2024經濟成長

  • 歐盟Q2經濟成長0.3%,與Q1持平,隨著通膨緩解、經濟成長加速,歐盟委員會上調2024年經濟成長預測至1.0%。
  • 預測未來五年,歐盟周邊經濟體的年成長率平均可達2.0%,而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成長率為1.3%。估計阿爾巴尼亞、波蘭和賽普勒斯的經濟成長率,分別為3.5%、3.4%和3.0%,而法國和德國的成長率則低於1.5%。
  • 歐盟透過復甦基金(Recovery Fund)與加盟前協助工具(IPA)推動經濟成長,主要投資於鄰近地區,預估至2026年,希臘和克羅埃西亞將透過上述財政措施,分別獲得相當於其國內GDP的16%和13%的投資金額。

非洲人口豐沛有望緩解全球勞動缺口

  • 十年內非洲將成為全球唯一生育率超過2.1的地區,人口成長遠高於其他地區。預估至2100年,非洲人口將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遠高於目前人口占比(20%)。然而,隨著非洲經濟發展和避孕措施逐漸普及,生育率也逐漸下降,且下降速度高於聯合國2022年的預測。預計到2090年,非洲的生育率可能會降至2.1以下。
  • 聯合國預估2050年末至2060年,非洲25至64歲人口占比將高於歐洲和北美。理論上,豐沛的勞動人口將帶來經濟效益,促進專業化與提高生產力。然而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23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15歲以上人口識字率為68%,較全球平均水準低19個百分點。此外,貪腐、族群衝突和高公債水準等因素,亦持續威脅非洲發展前景。
  • 目前農業仍占非洲GDP的15%,若未來非洲從農業等基礎經濟轉向工業化,並透過新政策應對低教育水準和貪腐等威脅,將能有效發揮其人口優勢。

全球反通膨趨勢減緩

  • 全球最富有的15個國家,其生育率皆低於人口替代率,面臨人口老化的挑戰。預計到2100年,歐洲65歲以上人口占比將達32%,上升11個百分點。為維持經濟成長,尋求海外勞動力成為可能的選項。
  • 聯合國已上調多數G7國家的未來移民預測,外來移民將有助於填補老年化帶來的勞動力缺口,但僅部分移民屬於勞動力年齡層。隨著人口老化,越來越多企業利用生成式AI來提升生產力、推動經濟成長。數據顯示,更依賴AI的產業,其生產力成長速度高於平均。
2024 – 2050年G7國家淨移民與65歲以上人口 變化趨勢

全球貿易本土化
中國、印度、馬來西亞為具競爭力之新興市場

  • 2023年為全球貿易發展的關鍵點,全球邁入緩慢全球化階段。本報告預測供應鏈將逐漸調整至與本國地理位置鄰近地區,發展回岸(Reshoring)、近岸(Nearshoring)與友岸(Friendshoring)外包等模式,或轉向政經體制更為接近的國家。
  • 服貿成長、通訊技術進步等因素,提升了遠距貿易的便利性。然而根據雙邊貿易數據分析,儘管各國與貿易夥伴間的平均距離存在波動,但多數國家近年都呈現明顯下降趨勢。例如,美國與主要進口夥伴的平均距離,2023年較2022年下降3%,為20年來最大降幅,而此趨勢於歐盟主要經濟體也相同。
  • 烏俄戰爭以來,全球大幅減少對俄羅斯的貿易合作。2019年至今,美國和英國對中國進口分別減少19%和3%。各國轉向從鄰近國家進口物資,如2023年墨西哥占美國總進口15%,為20年來最高,且為2002年來首次超過中國進口占比。歐洲的情況類似,2023年義大利、法國和德國對歐盟內部的進口量,分別上升11%、8%和7%。面對此全球趨勢,各國政府也祭出獎勵措施,加速推動貿易本土化。歐盟也提供企業貸款與補助,推動綠色轉型,並減少對能源進口的依賴。
  • 在新興市場方面,中國擁有廣大勞動人口、基礎設施和穩定政治環境,是一個難以替代的市場。印度和馬來西亞同樣具有競爭力,然而,印度在技能和基礎設施上落後於中國,馬來西亞則在勞動力規模上無法與中國競爭。企業在尋求改變或新的貿易夥伴時,仍需在各種權衡間找到平衡。

相關連結

報告摘要時間:2024年9月19日

相關服務:

跨國企業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