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面臨的主要挑戰
- 若監管最初的目的是要保護市場及產業生態系,並幫助其蓬勃發展,那因法遵衍生出的複雜性是否反而導致反效果?
- 要解答這個問題,需要釐清可以透過不同的法遵方式解鎖什麼價值,以及企業可透過哪些行動重塑法遵模式。已有許多企業正在重新審視其法遵模式,以利跟上監管腳步、最小化風險、控制成本,並應對各種問題。
五大方向重塑法遵模式
企業在法遵做法上產生許多變化,從漸進式的改進朝向更廣泛的轉型。這些變化包括:
- 集中並確保法遵行動的一致性,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道防線之間的協作。
- 運用人工智慧(AI)等新科技,自動化法遵流程並生成新的見解。
- 整合並以新的方式運用資料,幫助洞察與管理法遵風險,以利做出更好的決策。
- 在產品開發過程及策略提案過程中盡早導入法遵機制,及早解決問題並加快上市速度。
- 更新法遵人才組成,引入更多新的能力與專業技能。
科技優化法遵流程的主要面向
- 調查顯示,82%企業將運用科技來自動化、最佳化並加速法遵流程。
- 49%受訪者正運用科技進行11項以上法遵事項。其中,培訓(82%)、風險評估(76%)及法遵與交易監控(75%)是前三大領域;緊追在後的還有客戶盡職調查/評估(75%)以及法定揭露與報告(72%)。
- 整體而言,82%企業計畫深入投入至少一項科技,自動化並最佳化法遵流程,顯示法遵模式數位化的趨勢正在持續。
- 調查顯示,科技投資可從多方面改善企業法遵流程,包括更清晰掌握風險與其管理措施(64%)、更快速識別並回應法遵議題(53%)、提升報告品質與洞察力(48%)、加快並加深決策的速度與信心(46%)、提升生產效率並節省成本(43%),加速企業在市場上的行動,應對複雜性並避免風險。
企業面臨的主要挑戰
- 要實現上述優勢,企業面臨著共同的挑戰:資料。因科技的運作有賴於準確、及時且具一致性的資料流。
- 受訪者指出,企業內部資料的複雜性與分散性(63%),導致法遵工作變得更加困難。資料可靠性與品質(56%)、可用性(47%),以及缺乏管理與使用資料的技能與經驗(47%)亦是問題。
健全法遵體制的要素
- 受訪者認為,形塑企業法遵文化的重要因素為:高階管理層的支持/高階管理層的基調(55%)、員工培訓與溝通(48%)以及與法遵團隊的協作(37%)被評為最重要的前三項。
- 值得注意的是,法遵功能相關資源的重要性(19%)卻明顯偏低,這可能凸顯責任持續朝第一線轉移,而非依賴整體法遵功能體系。這可能支持一個新觀點:即在新的風險環境中,法遵資源配置的重點不再只是提升傳統能力與人力,轉向技能與職能的重新調整。
- 頂尖企業的法遵人才組成不再侷限於法律、風險管理、審計等單一面向的傳統背景,也開始納入科技、資料、風險建模、行為科學及策略實務經驗。
- 專業知識(53%)和資料管理(43%)被視為維持有效法遵的關鍵技能。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為這些技能相當重要,並認為企業接下來的12個月內,將在這些領域面臨關鍵技能人才短缺。
重塑法遵的關鍵面向
- 一個能夠識別風險、承擔風險、有效管理風險,保護並創造價值的「法遵角色」,在企業法遵模式重塑時更顯重要。
- 受訪者指出,其企業將在未來3年進行大規模的業務重塑,而這將需要法遵的參與。將近四分之三(71%)的受訪者指出,數位轉型即是倚賴法遵專業的關鍵項目之一,以協助企業處理網路與資料法規問題。
法遵重塑最佳時機
- 調查顯示,現在正是法遵重塑的適當時機,以保護組織、增加更多戰略價值並適應未來。
- 當被問及企業本身的法遵成熟度時,目前僅7%企業認為自己處於領先地位,另有31%的公司將自己歸類為成熟。然而,有84%的公司目標是在三年內達到領先或成熟程度,這凸顯加速轉型的急迫與機遇。
- 在新的法遵環境中,企業應充分理解自身的行動速度,包括多快能識別並理解新的風險、在適當時機取得可靠的資料、導入新的流程及技術,並培訓負責的法遵人員。若行動過慢,企業將面臨落後的風險;而若行動過快,卻沒有做足相應的準備,可能遺漏細節,並在新的規範中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