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慧(AI)不斷演進,企業領袖已預見這股浪潮將重塑職場與商業模式。PwC Taiwan《2024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發現,全球接近七成、臺灣超過五成的企業領袖認為,未來三年AI將改變企業創造價值方式、增加產業競爭壓力,促使員工學習新技能,影響企業策略與人才發展。
AI技術革新不僅帶動職場需求變革,也隱含許多未知數。根據OECD調查AI對職場可能造成的影響,66%金融業與72%製造業企業領袖表示,已透過AI自動化取代部分人工執行的任務,且半數企業同時產生全新職位,可見AI正在轉變工作的性質與模式。而面對AI顛覆傳統模式,部分員工表示對工作的穩定性感到憂慮。
為衡量AI對就業市場造成的變化,PwC蒐集15個經濟體、超過5億份職缺,估計占全球GDP 30%以上,分析AI對就業、技能、薪資和生產力的影響,於5月發布《2024全球AI職缺動態調查報告》,發現企業對AI專業技能需求急遽上升,且不吝付出高於平均的薪資,爭取相關專業人才。上述專業領域外,AI滲透率較高產業採用AI取代人工執行重複性、結構化的任務,亦大幅提高生產力。
本調查發現,知識工作領域需要高度AI專業技能的職缺增加(如機器學習、神經網路等),2016年成長速度已超越所有職缺,自2012年以來職缺數量成長7倍,其他職缺至今成長2倍。其中資訊傳播業職缺較其他產業高5倍,專業服務業高出3倍,金融服務業高出2.8倍,且相關職位薪資成長幅度較平均高出25%。雖薪資成長幅度各地有別,依然充分凸顯AI專業技能對企業的價值。
在AI專業領域外,AI滲透率較高產業如金融業、資訊科技業、專業服務業等,職能需求轉變幅度高於其他產業,至少有25%職缺條件與以往不同,顯示個人培養新數位技能的必要性。此外,國際勞工組織(ILO)2024世界就業與社會展望報告預測,未來兩年中高收入國家就業人口成長持平或出現負成長,導致勞動力匱乏。本調查分析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18年至2022年數據,發現AI滲透率高的產業,勞動力產值成長率高於其他產業4.8倍以上,顯示透過AI輔助有助於提高生產力,可緩解勞動力缺口。
AI加速數位時代的職能轉型,從2019年至2023年職缺變化來看,部分職缺容易被AI取代,如UI設計、Javascript工程師、電話行銷和電腦繪圖等,職缺數量皆急遽減少。反觀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智能設備、自然語言處理等AI專業職缺數量大幅增加,顯見納入AI相關科技為企業未來發展重點。
另一方面,無法被AI取代的職缺數量也見成長,如表演藝術、體育和娛樂類、個人護理與服務、能源公用事業與環保等相關職缺,其技能包含自我意識表達、創造或是難以被標準化定義的事物,仍為AI難以滲透的領域。
目前為止,幾乎沒有證據顯示AI會對就業產生重大負面影響,可能原因為AI革命仍處於早期階段。然而科技的進步將考驗勞動市場韌性,企業應用智慧科技驅動產業升級,可減少重複性或危險的任務,為產能加值並提高工作強度;也可能加速工作節奏,造成技術能力落後的勞工薪水下降或失業。為因應AI對就業市場造成衝擊,PwC建議企業應提供相關的技能培訓,透過職能再造,提高員工價值或激發創新潛能,提升生產力與經濟效益,並為員工與利害關係人營造使用AI的信心和信任氛圍。對求職者來說,應學習利用AI輔助並增強工作技能,同時培養難以被電腦取代的能力。把握時機加速職能重塑,才能將潛在的威脅轉化為企業人才永續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