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場分析與觀點 – 2024年8月

  • 2024-08-23

策略產業/重點議題

非銀行金融機構反洗錢合規挑戰與應對(信託篇)

客戶盡職調查優化、反洗錢數據系統升級

  • 中國人民銀行為中國大陸反洗錢主要監管機構,原定2022年實施之《金融機構客戶盡職調查和客戶身分資料及交易紀錄保存管理辦法》(簡稱辦法),因技術原因暫緩施行。此外,防制洗錢金融行動工作組織(FATF),將於2025年對中國大陸展開第五輪反洗錢與反恐怖融資評估。
  • 因此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中國人民銀行執法檢查程序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令[2022]第2號),普遍適用於銀行業金融機構反洗錢規範,並預期將逐步拓展至信託金融機構。
  • 與銀行相比,信託公司除按照一般規定對客戶展開身分識別等盡職調查,亦須留意上述辦法影響監管層面,加強對客戶盡職調查工作要求。信託業務涉及複雜的資金流動,然而部分機構所使用的反洗錢系統老舊,無法確實追溯客戶評等與交易監測等工作紀錄。
  • 直銷管道未對客戶積極盡職調查,抑或是代銷機構不配合提供反洗錢資訊,皆使信託機構難以正確評估客戶資訊與資金來源。此外,風險評估缺乏量化指標或數據分析技能薄弱等,皆為信託公司於反洗錢業務痛點。

《能源新紀元系列:儲能產業趨勢洞察篇》

儲能裝置逐漸市場規模化2030年容量成長160%、年複合成長率達71%

  • 儲能技術為能源轉型關鍵,透過分散式與區域電網,可提高風力、太陽能使用效率。預估至2030年,中國大陸儲能裝置將成長160%、工商儲能裝置容量達100 GWh,年複合成長率71%。中國大陸於全球儲能裝置占比50%,累積裝機容量86.5 GW,新儲能裝置累積容量34.5 GW,中國儲能產業正從商業化初期轉向市場規模化。
  • 儲能產業上游電池技術壁壘較高,競爭格局穩定但擴產壓低價格,大容量電芯為儲能電池發展趨勢。中游系統集成廠商競爭激烈,提升研發與自製能力將是降低成本關鍵,下游則以國有企業為主。
  • 儲能變流器(PCS)與溫控設備利潤較高,而電芯價格下降,使儲能系統成本下降,企業在競標中更有優勢,但也可能會面臨利潤壓縮的挑戰。
  • 中國大陸目前有六個省風電與太陽能發電量占比超過20%,配合各地強制配儲政策與「十四五」裝機目標,預估到2030年風電和太陽能容量將達1955 GW,2023年至2030年新增容量900 GW至少將帶來180 GW儲能需求。
  • 技術進步與規模化帶動儲能系統成本下降, 2022年1月至2023年11月,太陽能組件價格下降47%、儲能系統價格下降44%。此外,智能化維運減少人力,並延長設備使用壽命。隨著風電與太陽能於電力結構占比提升,將促使能源企業自單一生產者轉為產銷一體。
  • 中國政府大力支持再生能源發展,於2023年發布一系列政策,旨在建構各省能源市場機制。內蒙古、新疆、河北等省分,亦提出優惠措施補貼獨立儲能電站收入。隨著分時電價機制與電力市場化越趨完善,獨立儲能電站營利模式日益多元,不同地區雖存在差異,但多數省分可提供容量租賃與電力調度,或是通過現貨市場進行電價差異套利,如浙江、江蘇、廣東等地,電力峰谷價差大且當地政策支持,更強化收益率提升。
  • 長時間儲能技術受到重視,鈉離子電池有望取代鋰電池,液流電池與氫能技術皆具大潛力。
  • 預估全球儲能市場規模於2030年將達110 GW,年複合成長率30%,並以美國與歐洲新增裝機容量最高,中國能源企業於海外市場布局,亦從基礎零件供貨商轉向提供綜合服務。

資本市場

中國連鎖餐飲企業資本之路系列報告2024

產業復甦帶動連鎖品牌加盟熱潮市場競爭白熱化,企業成長放緩下沉市場消費力提升

  • 中國大陸統計2023年中國餐飲收入達5.3兆人民幣,較2022年成長超過20%,可觀察到餐飲業復甦,以及連鎖餐飲品牌拓展國際市場與加盟熱潮。雖前景看好,亦因市場競爭激烈而成長放緩,2023年中國餐飲品牌營業執照遭吊銷數量遠超過2022年,餐飲業優勝劣汰加劇。
  • 2023年中國餐飲上市環境緊縮,截至2024年第一季僅有一家企業成功於港交所上市,另一家企業轉戰新三板(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交易,四家餐飲企業於2024年初提交IPO申請,一級市場投融資持續降溫。
  • 中國大陸餐飲業四大趨勢:
    • 追求極致性價比:2023年中國大陸實體消費回升,但由於收入不確定性增加,企業為吸引顧客而走向平價路線,平均單價較2022年下滑。然而價格降低並未拉低顧客對品質的要求,成本與人工仍在上漲,餐飲業看似迅速回暖,實際上需面臨更大的現金流與門市營運挑戰。
    • 情緒價值成為行銷熱點:餐飲品牌傾向透過影響情緒感受的行銷活動或流行話題等,與消費者建立連結,較改善產品、提升服務等方式增加顧客的成本相對較低且轉換率更高。
    • 小城旅遊催化特色地方餐飲:中國大陸2023年國內旅遊達49億人次,人均消費達千元,雖未恢復2019年水準,但已呈現回暖趨勢,且小城旅遊吸引遊客到訪,當地特色美食普遍受到民眾歡迎。
    • 擴展國際市場與開放加盟:中國餐飲市場競爭白熱化,餐飲品牌希望藉由擴展國際市場實現企業成長,最多為茶飲、咖啡、火鍋品牌,海外布局傾向地理位置便捷的東南亞國家,澳洲、加拿大、美國、英國、杜拜等市場潛力較大國家也緊追其後。此外,許多企業期望透過加盟,實現更高的規模效益,連鎖品牌以茶飲、咖啡、酒館類為首,速食與快餐類居次,且呈現多元化的加盟模式。
  • 本報告針對中國大陸29家餐飲企業進行調查,規模為10億至50億人民幣,集中於正餐、中西式快餐和風味小吃類型。
  • 以收入規模來看,超過90%企業收入為正成長,平均成長速度為26%,近三分之二企業已恢復2019年的營收水準。正餐類型收入反彈最高,平均成長43%。
  • 以營利水準來看,超過90%企業利潤年增率正成長,僅40%企業恢復2019年的利潤水準,客流量、原料成本、店面租金、人工成本等持續對餐飲業造成壓力。
  • 中國大陸實體餐飲業投融資降溫,2023年交易總數為57件,較2022年交易(133件)減少半數以上,活躍度不如往年。投資機構對實體餐飲的焦點,著重於單店經營模式與實際營利能力。其中交易類別以烘培飲品(28件)、中式餐飲(11件)的投融資數量銳減,風味小吃持平(12件)。
  • 2023年中國大陸實體餐飲業投融資交易金額亦顯著下滑,全年破億之大型交易共8筆,較2022年減少一半,其中以烘培飲品類交易總金額最高,達25.5億人民幣,占總金額約八成,總平均交易金額0.9億人民幣。次級市場未明加上大環境嚴峻,使投資人對於初級市場的投資更為謹慎。
  • 2023年中國餐飲業投資主體半數以上為PE/VC投資機構(30件,占52%),其次為企業投資(17件,占32%) 。
  • 中國大陸餐飲連鎖化比例自2018年14.7%上升至2023年20.4%,儘管有所提升,相較歐美等已發展國家仍偏低,顯示未來仍有發展空間。中國連鎖餐飲業趨勢為小型化、小額投資化,因標準化程度高、投資門檻低、適應性強等優點受到歡迎。
  • 2023年一、二線城市連鎖店數量占比較2021年下降,三線以下城市占比提高,政府推動新型城市建設,以及下沉城市消費力提昇,帶動連鎖餐飲市場下沉化。

2024上半年中國物流產業併購活動回顧及趨勢展望

中國物流業市場復甦平均交易金額近兩年最高綜合物流、智慧物流為投資熱點

  • 2024上半年中國大陸物流業市場復甦,併購交易總金額196.2億人民幣、交易數量共57筆,分別較2023年同期上升41.3%與33%。平均交易金額3.44億人民幣為近兩年最高,較2023上升6.6%。上半年有小型交易32件(1千萬至1億人民幣),中型交易20件(1億至10億人民幣),大型交易5件(10億至100億人民幣),分別較2023年同期成長23%、53.8%與25%,其中十筆重大交易約占總金額79%。
  • 由於2023下半年中國證監會和三大證券交易所提高IPO上市標準,因此2024上半年僅2家企業成功上市,數量較2023年同期減少。
  • 交易輪次以天使輪至Pre-A輪交易數量最多,股權收購交易與金額占比為47%和73%,比重持續上升。C輪及其後的輪次交易量,較2023年同期成長150%、交易金額成長4倍以上,而A、B輪等中早期交易數量減少,顯示投資人趨於謹慎,偏好週期性波動風小、穩定成長的物流企業。
  • 投資人偏向非控股收購,多為大集團透過投資增強業務能力,因此大型交易多以股權收購為主。主要投資以綜合物流與智慧物流最為活躍,港口物流亦為熱門投資領域。與2023年同期相比,以綜合物流交易數量20件為首,金額達81.6億人民幣(增加46.4%);智慧物流交易數量19件居次,金額33.67億人民幣(增加387.1%),反應市場對創新與智慧轉型的需求。
  • 2024上半年物流業併購以境內交易為主,占95%,並以江浙滬、粵港澳為交易熱點,占中國大陸國內交易數量49.1%、總金額45.9%。中國大陸快遞產業邁向寡頭壟斷,大集團透過收購增加核心競爭力,資本環境低迷但有回升趨勢,2024上半年中國快遞業務成長23.1%,總量突破800億件,趨勢為透過數位化與全球化加強競爭力。
  • 隨著經濟環境復甦,領先物流企業經營績效轉好,投資規模大幅成長,預估2024下半年投融資情況穩定且逐漸好轉。然而物流倉儲指數僅48.5%,倉儲需求回升動能相對疲弱;且中東危機與紅海局勢緊張造成跨境運費持續走高,海運運力損失29%,預估國際貨運市場量價齊升可能延續至2024年底。
  • 城市新零售物流聚焦無人配送與冷鏈物流領域,市場普遍看好投資潛力。

稅務及其他法規

三中全會財稅解讀 – 財稅體制改革方向指明

  • 2024年7月中國大陸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預計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從健全預算制度、稅收制度與完善中央及地方財政三大面向,部署中國大陸未來五年財稅體制改革方向。
  • 加強各類政府收入納入預算,深化零基預算改革。修訂稅額抵扣機制,優化留抵退稅制度,降低間接稅於整體稅收比重。並規劃消費稅逐步回歸地方政府分配,補充地方政府稅收來源。
  • 預計合併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為地方附加稅,並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管理權限。改善個人稅制,統一勞動性所得稅與徵稅方式。簡化制度,提升稅收公平性和透明度,並加強對各類所得的稅務監管。
  • 完善綠色低碳稅制,針對綠色產業設立消費獎勵機制。水資源費稅改從量計徵,減少不合理用水。
  • 為人工智慧、大數據、互聯網等新興產業提出適合的稅收制度,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三中全會財稅解讀– 消費稅徵收環節後移,洞悉改革動向與挑戰

  • 消費稅徵收環節後移為中國大陸稅改重要方向,為將消費稅品項徵稅時機,自生產或進口時逐步後移至批發或零售,此措施將有助於拓展地方收入來源,引導地方政府關注消費環境。
  • 消費稅徵收環節後移,可能導致稅負增加,因此政策發布前,須針對不同徵收環節的稅收進行調整,以降低消費稅稅率,從而保持整體稅負不變。此外,亦須準確界定徵稅環節,並設定合理過渡期政策,以確保監管合理性,避免重複徵稅或大量漏繳消費稅情形。
  • 預期消費稅納稅人將擴大,納入更多經銷商和零售業者,企業需提前做好消費稅相關資訊收集,以便後續申報繳納稅款與管理作業。
  • 消費稅徵收環節改變,將改變產業鏈各環節定價,此外,集團企業需考慮經銷和零售管道的稅務管理,避免消費稅誤判導致稅款欠繳情形。

香港地區關於公司遷冊制度的諮詢總結及最新立法建議

  • 2024年7月3日香港財庫局發布《公司條列》與《稅務條例》關於企業遷冊制度之諮詢總結(簡稱諮詢總結),為提供非香港企業轉移註冊地的簡便途徑,針對立法建議擬提出修訂草案。
  • 在政策面,各地依不同目標制定遷冊框架,現階段優先以企業遷入香港為主,且須來自容許向外遷冊的司法管轄區。公司條例涵蓋範圍,由五類企業縮減為四類,且不允許遷冊過程修改公司類別。
  • 申請規則部分,將放寬以財務報表作為償付能力證明的要求。並要求申請遷冊企業,需有原公司註冊地完善法律證明。此外,亦簡化成員同意規定與證明文件清單。
  • 企業原註冊撤銷由60日延長至120日,且可保留原公司名稱與商業登記號碼,金融機構遷冊監管審批程序亦簡化。
  • 被原註冊地徵收退出税的企業,如其相似業務利潤隨後於香港被徵稅,可提供單邊稅收抵免。

《PwC中國市場分析與觀點》彙整中國普華永道出版資訊,本期收錄起迄時間為2024年7月21日至8月20日。

相關服務:兩岸商務及稅務

中國稅務熱訊點評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