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產業/重點議題
新材料產業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 新材料產業是未來高科技技術關鍵領域,以下品項為中國大陸新材料產業發展熱點:
- 矽基負極材料:負極材料於固態電池發展占有重要地位,與目前主流負極材料(人造石墨)相比,矽基負極具有高能量密度、較低脫鋰電位及相對高安全性,被視為未來最有可能大規模應用的負極材料。隨著中國大陸電動車發展,2023年矽基負極出貨量明顯成長,總出貨量達5.81萬噸,年成長242%,預測2024年總出貨量將成長至6.36萬噸。
- 固態電池電解質:相較液態鋰電池,使用固態電解質代替液體電解液,具備良好安全性、能量密度高、適用溫度範圍大以及長循環壽命等優勢。2024年來,許多新能源車及電池供應商,宣布成功研發或搭載固態電池。除此之外,固態電池於飛航、3C領域皆應用廣泛。2023年全球固態電池出貨量約1GWh、滲透率為0.1%,預計至2030年,可分別提升出貨量至614.1GWh、滲透率10%。
- 氨氫融合燃料:氫能與太陽能、風電等為新能源重要環節,然而氫能儲存與運輸仍有成本與便利性挑戰。氨作為氫能載體與零碳燃料,可解決氫能大規模運輸難題,氫氨融合技術逐漸受到重視。
- 醫用高分子材料:為高分子化合物基體與添加劑構成的聚合材料,主要用於醫用耗材、植入物等醫療器械生產。由於需與人體組織直接接觸,醫用高分子材料須具備生物相容性、力學和物理穩定性、高安全性及化學惰性良好等特點。2022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約1.05兆人民幣,近五年年均複合成長率為16.88%,預測2024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36兆人民幣。
- 新材料產業為中國大陸重點發展領域,政策支持為產業營造良好成長環境,中國大陸推行雙碳目標,更使環保材料需求增加、循環經濟與再生能源利用等綠色發展,新材料漸成主流。
- 新材料研發技術門檻較高,研發週期長、成本高等發展瓶頸,需透過政策支持、技術創新與產業鏈偕同等手段進一步發展。據統計2022年中國大陸新材料產業總值為6.8兆人民幣,預測2025年產值有望達10兆人民幣。產值擴大也意味著市場競爭越趨激烈,如何面對市場競爭,將新材料自研發階段,推展至大規模商業化,皆為企業亟需考慮的議題。
新四化下汽車產業鏈的挑戰和機遇(下游篇)
-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2024年1-2月中國大陸汽車數據,汽車產、銷量分別為391.9萬輛和402.6萬輛,分別年成長8.1%和11.1%。其中新能源車產、銷量分別為125.2萬輛和120.7萬輛,分別年成長28.2%和29.4%,市場占有率達30%。汽車出口82.2萬輛,年成長30.5%;新能源車出口18.2萬輛,年成長7.5%。
- 新四化政策(電動化、智能化、網路化、共享化)與全球減碳推動中國大陸新能源車發展,下游產業包括汽車金融、維保與車用品市場,以及石油、充電類及其他能源配套設施,產業價值鏈由製造轉向以服務為中心。
- 汽車租賃或共享移動:長短途商務旅遊、無人駕駛技術進步等因素,為汽車租賃業注入產業變革動能,共享汽車可望形成規模經濟。汽車租賃屬資本密集產業,需建立完善風險評價指標與風控措施。
- 二手交易:數位化大幅提升了二手車資源、估價及供需面的資訊流通,推動市場逐年成長,並從小型企業轉由龍頭企業領導市場發展。近年新能源車技術迭代較快,相對較不保值,亦影響二手交易市場發展。
- 汽車保險:安全性為新能源車重要考量因素,隨著電池續航、系統功能發展,對安全性的要求亦提升,使新能源車的保費高於傳統汽車。新四化發展使汽車駕駛習慣、行駛參數等資訊逐漸透明化,使汽車保險在費率、保險範圍、車輛勘查鑑定等更加標準化,有利於提高利潤。
- 維修保養:新能源車維保市場具有利潤優勢,其電動化與與數位化,亦提高維保專業性需求與效率。維修保養為消費者用車時期消費頻率最高的業務,應建立完善財務管理體系與程序。
- 充電配套:新能源車的發展與充電樁普及息息相關,第三方充電站的需求量將進一步擴大。
- 換電及電池回收:電池為新能源車重要零組件,全生命週期管理、維保檢測、電池模組化與標準化皆為發展重點。不同品牌與車型的的電池製造、回收與再利用技術不斷創新,皆有助提高電池壽命和價值。
- 中國大陸新能源車相關產業,逐漸由購置補貼轉向產品驅動市場,企業應關注收入確認政策,確保收入各期間、同行業可比。
電動汽車充電市場展望
- 普華永道於2024年5月發布《電動汽車充電市場展望》報告,解析電動車發展如何影響基礎設施、能源、利潤、估價與併購以及電動車充電應用等相關重點。
- 歐洲與中國大陸政府推動輕型與中重型車輛電動化目標明確,預估到2035年,歐洲與中國輕型電動車(小於6噸)銷量占比將分別達96%和78%,保有量分別為36%與49%;中重型電動車(大於6噸)銷量占比為62%和41%,保有量分別為22%與26%。
- 2023年歐洲電動車銷量占總銷量的16%,歐盟目標為2035年達總銷量95%以上。欲達到此目標,電動車價格可負擔且貨量充足、保值程度、電池壽命、充電便利性與用戶體驗都是需關注的重點。
- 預估2035年歐洲與中國大陸的充電需求,分別為400+太瓦時(TWh)和780+太瓦時。有線充電為市場主流,另中國大陸有推行更換電池的方式,兩地分別會需要超過1.5億個充電站和5.4億個換電站,目前私人快速充電站占75%以上,未來公共快充將更加普及。
- 電動車充電市場競爭激烈,不穩定的車輛銷售或零組件供應都將對利潤造成威脅,唯有供應鏈生態系穩定,才能夠實現市場整體利潤提升。
- 中國大陸電動車充電業快速成長,2020至2023年,年複合成長率為40%至80%,卻僅有少數企業獲利(EBITDA為正)。過去一年部分企業經歷估值調整,併購交易數量減少,且交易金額降為2021年的半數以下。可能原因為整合過度擴張的企業、提供新創資金或改變投資策略等,為降低擴張風險,合資也成為許多企業的選項。
- 電動車充電站多與分散式儲能和發電裝置結合,並透過能源網路優化能源供給、提升靈活性。相關商業模式須因地制宜以確保獲利,並透過產業夥伴合作,擴大單一充電業務至能源產業生態系。
中國大陸餐飲連鎖業發展五大趨勢
- 趨勢一:三線以下行政區市場廣闊,品牌價值獨特可脫穎而出
2023年中國大陸全國消費總支出約39.45兆人民幣,扣除二線以上城市消費支出,可得三線以下之「下沉市場」(註)消費支出約22.18兆人民幣,占比超過50%,市場規模巨大。下沉市場相對物價低,又具有消費力,據統計已有1.5萬個連鎖餐飲品牌進場布局。隨著市場同質性加劇、消費者需求升級,企業逐漸由價格競爭轉向塑造品牌價值,透過產品創新、服務體驗優化、細分市場尋找差異化等方式,打造獨特品牌價值。
- 趨勢二:加盟推動企業擴張,模式與服務決定資源流向
2023年中國大陸餐飲市場規模突破5.3兆人民幣,預估2024至2027年間,複合年成長率將達7.2%,未來亦將積極擴張。此外,中國大陸連鎖餐飲比率自2018年14.7%提升至2023年20.4%,成長超過38%,相對歐美占比偏低,顯示未來有很大成長空間。
- 趨勢三:品牌出口至海外市場,在地化調整為成敗關鍵
受益於國家政策支持,新中餐連鎖品牌海外布局猛烈,2017年起至2023年,品牌出口至東南亞、澳門、歐洲市場等,仍需透過品牌在地化,滿足當地消費者需求,才得以克服市場差異、缺乏海外經驗等困境。
- 趨勢四:越來越多連鎖餐飲領先企業採用ESG永續策略
在領先餐飲企業領導下,其上下游廠商也將逐漸朝向永續邁進,甚至進一步引導消費者,主動選擇有益於環境的產品,並合理回收利用廢棄物。
- 趨勢五:AI技術為產業帶來新價值
越來越多連鎖餐飲納入AI技術,不僅可用於改善消費者服務與員工管理,亦可優化供應鏈、店鋪管理,或是透過分析預測銷售趨勢,達到提升效率與服務品質、降低成本。
註:中國大陸三線以下城市鄉鎮農村消費者,消費人口占三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