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要勝出,把事情做精、做好、做強,沒有其他路徑


卓桐華|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創立於 1975 年的英業達,早期以製造計算機、電話機稱霸一方,爾後逐步踏入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與伺服器市場,目前已是世界主要的筆記型電腦生產商之一,同時也是全球伺服器、資料中心的重要供應商。面對電子產業瞬息萬變的挑戰,英業達持續透過產品多元化、策略聯盟及供應鏈整合,擴大企業營運規模,厚植長期競爭優勢。來看卓桐華董事長對於未來全球電子產業局勢的精闢剖析,以及科技快速發展下所帶來的人才挑戰。

 返回索引︱CEO 觀點

Q:受到貿易戰等不確定因素影響,景氣動盪幅度加劇,展望未來一年,您怎麼看全球及臺灣整體經濟發展?

A:2019、2020 年市場的透明度確實少了一點,但「彈性」是臺灣公司的最大優勢,當預測未來可能會發生什麼事,就提前做好準備。供應鏈的調整必須保持彈性,回顧英業達過往,從 90 年代到馬來西亞設立海外工廠,後來隨中國大陸崛起,將主要生產基地陸續往中國大陸移,同時,也在美國、墨西哥、捷克等地設有生產基地,持續隨市場變化進行供應鏈的調整。

但現在跟過去不同的是,過去英業達要往馬來西亞、往中國大陸移,登高一呼,幾乎所有協力廠商就跟著移動,但現在協力廠商要從中國大陸移出來的難度較高,加上這些協力廠商,第一代大多上了年紀,二代接班意願低,這是比較大的問題。

Q:面對局勢變動,臺灣公司的管理能力是否特別具優勢?供應鏈若不跟著動,解決方案為何?

A:過去長期的製造經驗累積,加上學習能力快,「工廠管理」確實是臺灣公司的優勢,不敢說技術發展非常先進,但管理能力確實領先其他國家。

若供應鏈無法跟著移動,就必須做分段生產或分散生產。然而,最有效率的還是集中生產,供應鏈調整之後,成本一定增加,尤其,以筆記型電腦來講,整體產量及產品規格持續提升,但毛利已低、產品單價難以回彈,在此前提下,若局勢持續走向分散生產,企業就需要數位轉型,導入數位工具提升生產效率。

Q:對公司本身來講,2020 年的表現如何?假設中美貿易戰火和緩,公司的供應鏈調整仍會繼續嗎?

A:整體來看,2020 年因有新客戶、新市場、以及計劃陸續推出新產品,英業達還是會成長。目前公司難處在於基底太大,我們當年從計算機做到電話、從電話做到電腦,每次都是跳躍性的成長,隨著英業達生產數量越來越大、品項越來越複雜,公司很難再因一個新產品而有大幅增長。

供應鏈調整將會持續進行,不會因中美談判結果而有改變。事實上,我預測中美貿易戰的最終發展,一定是呈現兩個陣營,對臺灣而言,最好的策略就是不要跟任何一邊靠得太近,因為雙方陣營仍在競爭,且各有消長。

Q:除了貿易戰外,還有哪些變數將影響電子產業?當產業趨勢越來越朝向 Amazon、Google 等以應用為主的公司主導,臺灣以硬體產業見長,可能的影響為何?

A:無論產業如何發展,仍會需要硬體。以前我們的溫副董事長曾講過,臺灣企業必須「以軟包硬、以硬賣軟」,因為臺灣的母市場太小,缺乏足夠的終端使用者 input,並不是一個有利於軟體開發的環境。

對臺灣產業而言,「技術進步」仍是關鍵。回顧過往,以電腦為主要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時期,臺灣廠商的技術水準領先全球,但當趨勢轉移到手機、mobile、Internet,是非常大的典範轉移,可看到中國大陸的廠商後發先至,對臺灣造成很大的壓力。下一步的科技進展,主要在 5G、AI 領域,目前各國都在發展與競爭,以臺灣現在的技術能力,相比中國大陸並未絕對領先,我們必須奮起直追。

面對未來技術發展,英業達持續進行研發投資,包括在 2018 年成立 AI 研究中心,同時,我們在天津約有 200 位軟體工程師,致力於工廠自動化、工業 4.0 的軟體發展,提供生產線系統化解決方案等。我們不斷進行應用面的研發投資,但礙於資源,在基礎研究層面仍顯不足,所幸目前網路有許多開源解決方案,可做為技術研發之補強。

Q:剛才提到未來一年英業達仍可成長,您將採取哪些策略促進成長?

A:目前英業達主要有筆記型電腦、伺服器以及移動通訊產品三大產品線。筆記型電腦將持續進行工廠自動化以及新產品開發;伺服器則因過去幾年持續在人力、設備、技術進行鉅額投資,目前已掌握伺服器和資訊中心領域居領先地位的客戶,同時也是這些客戶的主要供應商,算是站穩產業關鍵位置;最後一個是消費性電子產品線,無論是美國客戶、中國大陸客戶,目前訂單量看來都屬穩定。

但臺灣電子產業競爭激烈,缺乏產業秩序,這是我一直想提倡的,希望產業界能建立基本的秩序,才能讓各家廠商共榮發展。尤其,隨著科技快速發展,現在的競爭跟過往很不一樣,過去各家公司會有所謂的殺手級秘密武器,但在網路世代,個別公司要勝出,就是把事情做精、做好、做強,沒有其他路徑。

Q:科技急速發展為企業帶來各種影響,就您觀察,有哪些法規趨勢對貴公司或臺灣電子產業影響較大?

答:個人隱私相關法規,如 GDPR,這是我們必須要持續關注的,因這牽涉到產品開發,如人臉辨識、指紋辨識等;以及,就像先前一位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所提的,我們需要 good data,但是更重要的是 data for good,也是我們持續關心的議題。

在環境保護領域,我們的投資額及自控的設定值一向高於法規要求,像我們做太陽能,所投入的污染防治費用比別人都高;在公司內部,也積極推動少紙化、使用節能產品等措施。

Q:自動化與人工智慧改變了各行各業的運作方式,請教貴公司提升人才技能的具體做法?在尋才、育才、留才上,是否遇到挑戰?

A:我們對人才培養一向不遺餘力,或許薪資遇並非業界最高,但加上整體投入的人才培育費用,絕對超過其他公司所給薪水。常遇到的狀況是,人才培養幾年下來就被挖走,我認為,人才流動很正常,但產業倫理必須建立,人才可到不同公司任職,只是絕不能有偷竊資料等違反職場倫理的行為發生。

另外,臺灣本土產業非常歡迎外國公司來臺,例如過去也曾有 IBM、Panasonic 等外商企業進駐臺灣,很多剛畢業的同學到這些公司學習、之後出來自行創業,有效提高國家整體競爭力;只是近年有些外國公司來臺灣成立研發中心,政府給予這些公司高額補助,建議這些企業應更加積極、從根本培育臺灣人才,避免同業相互挖角,否則對本土企業的傷害是很大的。

至於「留才」,我認為關鍵在於「以禮相待」,後起之秀有時較具個性、行事帶有稜角,主管必須以開放的心胸面對,同時,要願意重用比自己優秀的人,這個難度相當高。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