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h協助新創建立國際網絡 關注新移動科技產業

聚達創投

從惠普(HP)開始,美國矽谷在過去數十年間孕育了無數成功新創企業,這一個顛覆全球產業,同時也顛覆主流創新文化思潮的「眾神之谷」,數十年來一直作為全球各地爭相學習模仿的創業生態系典範。

聚達創投(Mesh Ventures)合夥人余東洛表示,矽谷模式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功,乃是受惠於2群人的碰撞與激盪:其一,為來自世界各地、執著於以新科技改變世界的無數創業家;其二,是握有鉅額資本、以增加資產數字為樂趣的創業投資者。兩相輝映之下,歷經數十年資本主義市場的淬鍊,才成就了今日的矽谷。

從文化面來看,台灣鮮少矢志於非改變世界不可的科技偏執狂;另一方面,從歷史、社會、政策及資本市場等層面上而言,仍較偏向傳統保守,並不是特別推崇以承受高度風險、換取巨額獲利為使命的創富文化,難以孕育出類似矽谷的投資氛圍。

余東洛認為,台灣不必亦步亦趨,非完全複製矽谷經驗不可,但是可以將其勇於嘗試創新的精神及成功的經驗列入參考,基於台灣自身的產業優勢及條件,塑造出適合這片土地的模式。相較於需要植基於廣大人口市場的B2C產業,台灣在B2B領域或許比較有機會發展出獨樹一格的創業生態。

台灣新創對於解決B2B痛點的題目有很大發揮空間

身在台灣,投資人需要了解台灣的新創,新創也要能夠掌握台灣的優勢,才有機會共創成功故事。余東洛指出,新創在尋找創業題目時,通常會建議往2個不同面相做思考:其一為「解決舊問題」;其二為「創造新需求」。以台灣的新創環境而言,前者較後者相對容易,而兩者所訴諸的投資人與市場則是大不相同。

嘗試「創造新需求」的新創企業,首先得讓對大多數人還相當模糊的市場,了解到「剛需」之所在。除技術能力,團隊更要具備相當強的說故事能力,並投注大量行銷資源於教育市場、啟發觀念上,例如開發太空旅遊的SpaceX或是目前熱烈被討論的元宇宙等題材,就是創造新需求典型案例。

ㄧ般來說,這樣題目需要灌注的資源十分龐大,投資期程通常也相對較長,非大多數資源跟規模都有限的投資人所能負擔。歷史上成功者屬於少數中的少數。對大多數新創團隊來說,要透過創造新需求的途徑取得世界級的影響力,其境界十分高遠,單以台灣的條件不容易做到。

依據過去經驗以及現實考量,絕大多數的新創會選擇以「解決舊問題」作為目標,針對某些產業長久痛點、以及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去進行現狀的改善。透過新技術的整合,打造改善既有問題的工具,提出新的解決之道而「創造新價值」。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這個方向在未來仍繼續會是台灣新創可高度發揮的空間。

余東洛提到,要透過「解決舊問題」來創造新價值的創業者,其成員如果過去具備相關的產業經驗,則不僅所提出的問題能更為明確,提出的解決方案能直擊痛點核心的機會也比較高。

作為試探市場以及展示實力的第一步,面向B2B的新創團隊,其最初的幾個合作客戶相當重要,概念驗證(PoC)的結果對於調整產品及服務的內容,會帶來很高的參考意義,也是投資人據以判斷未來團隊成功機率的重要指標。

因此,B2B創業者的人脈資源是否能發揮影響力,常常成為事半功倍的關鍵,若過去的工作經驗可助其找到重量級、具代表性的標竿廠商合作,願意與其進行概念驗證,那麼對於未來客戶,以及新的投資人來說,其說服力則會更高,讓早期新創團隊顯得更具價值。

為協助被投資的國內外新創,能在對接產業端的資源跟商機上更加順暢,Mesh採取「類 CVC」方式來管理旗下基金,除協助其基金投資人找到具有獨特投資價值以及技術潛力的新創公司,也致力於為基金背後的CVC企業投資人與新創雙方,建立合作的橋梁。

CVC可望成為推動新創發展的新動力

余東洛指出,大部分已跨入企業創投(CVC)領域的台灣公司,其初衷通常是在本業穩健成長後,期待透過其他方式尋找未來成長的可能性。

舉例而言,緯創資通在CVC的經營做法,就十分值得許多獲利穩健的大型公司關注與參考。緯創透過轉投資的方式,加速探索「由硬(體)轉軟(體)」的多角化經營的策略可能。之所以能由上而下全力推行,於主要事業體之外勇於嘗試開展新的成長契機,緯創公司高層的支持與願景是重要驅動原因,讓策略上無論是採取企業自行投資、或是委託基金管理人投資,皆顯得更具自信,運作起來相對容易見到成效。

余東洛另以新加坡當地新創加速器的發展軌跡進行說明。新加坡延攬國際新創加速器在該國落地營運的時間較台灣早約 2~3 年,當時加速器的出現一度如雨後春筍,而在2017年前後達到巔峰,但其後活躍度就逐漸降低。究其原因,一部分是出自成本考量,另一部分原因則是選案及輔導策略過於發散所致。

由於加速器開業也需要募集一筆資金,投入於團隊組建以及行銷活動,如果在舉辦幾個梯次的新創招募之後,未能孕育出一定數量的亮點新創團隊,或提出足夠亮眼的股權投資效益,則之後要持續以自有資金營運,就變得困難。部分領取政府獎勵金的加速器,由於背負對政府的承諾,壓力自是更加龐大。這些發展導致不少加速器在2018年之後,漸漸淡出新創圈活動,或是退出星國市場。

不過,自2018年之後,新加坡開始調整方向,朝「垂直加速器」的方式嘗試,其背後的金主通常具有企業色彩,類似CVC的角色。這些企業用意在於借助加速器經營團隊的專業與效率,為其搜尋並媒合新創圈內的解決方案、先進技術,故而形成另一種新的B2B合作模式。

台灣近年來也有一些加速器計畫參照垂直加速器的營運模式,具有相似的目標。余東洛認為,有新加坡的前車之鑑,未來無論創投抑或是加速器的營運,台灣不妨多朝向這個脈絡進行思考,應會更有利於整體產業接納、並認識到新創團隊所能帶來的創新價值。

透過政府以及大企業 為新創打造國際舞台與網路

Mesh藉由基金所建立的國內外產業資源網路,協助帶領團隊跨出母國市場。余東洛提到,新創出海並不必侷限於「新創與創投」、或「新創與企業」之間的事,倘若能提高中介角色的信任層次,例如建立「政府對政府」,乃至「國與國」之間的雙邊合作管道,將更有助於新創在國際上發光發熱。

以新加坡經驗為例,當地政府秉持著「Corporate Singapore」的理念以及行政效率,為新創團隊提高國際能見度。除積極媒合當地企業與新創的合作,同時也由政府帶隊,藉著各種國內外訪賓的參訪時機,將潛力新創團隊,介紹給當地對口單位,以「政府與政府」間合作的層級,為星國的新創生態打造國際鏈結的機會。由新加坡的例子可以了解,公部門能夠協助新創的途徑,並非只有提供獎勵誘因與資金而已。

余東洛認為,新創企業在成長的過程中,無論是商務合作或募資活動,中間人在無形中肩負相當重要的「信任傳遞」工作。新創企業的投資人、有業務往來的企業客戶、乃至於政府的促商招商單位,在這一點上均有其可著力的角度。在多方合作之下,台灣新創的國際化發展將可有更多不同的成長的途徑。

余東洛也提醒台灣的 B2B 新創公司,在善用公部門提供的各種資源及協助之外,思考如何創造合作誘因、透過成熟的企業夥伴及客戶的推薦,將其產品服務觸角延伸至海外市場。在巨人肩膀上搭順風車,新創的出海之路更能事半功倍。

須建立:「產、銷、人、資、發、財、法」七大能力

余東洛表示,創業之所以充滿挑戰與壓力,是因為除將目光放在創新技術、產品服務、與商業模式外,企業經營內涵的7大維度,即所謂的「產、銷、人、資、發、財、法」等7大課題,無一不是創業團隊在有限時間下,需要學習掌握的能力。

具體而言,「產」是新創產品及服務由上游原料端、經過企業賦予價值後,直到交付客戶的整個歷程;「銷」指的是行銷與銷售2件性質迥異的工作,前者定義戰局、做出市場定位,後者則是戰術應用、以銷售技巧促成交易;「人」不僅指團隊招募和選訓育留等工作,還包括了投資人的選擇,以及人脈資源的管理;「資」為今日世界不可或缺的資通訊、資安等軟硬體工具,是開發產品、建構服務以及營運之必須;「發」是研發,是科技新創最核心的競爭力所在;「財」指財會、資金籌措等管理與規劃作業;「法」為法務議題,包括法規遵循、智財保護、合約談判等事項。

七大營運能力的健全,是企業能屹立不搖的不二法門。余東洛認為,創業者過去若沒有機會涉略這些事業運作的基本知識,是難以長久馳騁天下的。但不可諱言的是,創業維艱,缺少七大面向中的某些要素,對於資源有限的新創團隊而言,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重點在於核心團隊首先要認知到不足之處為何,接著便是透過諸如產業人脈、加速器、或創投等各種不同途徑,有意識、有方向地去逐步彌補現階段所欠缺的能力與資源。越早將這「7支桌腳」補足,企業就越早能穩健地邁向永續成功,這是任何新創業者都該預先做好的心理準備。

台灣未來發展機會:新移動科技、高效能運算與物聯網應用

論及台灣新創在未來5~10年發展趨勢,余東洛認為,世界變化快速,新興商機的出現也是此起彼落,就現階段而言,Mesh 投資聚焦於包括電動車、連網車、自駕車等所謂的「新移動科技」平台與衍生服務,以及高效能運算、物聯網技術應用等領域,尤其是能為以上各產業所必要而共同使用的賦能技術(Enabling Technologies),在未來5年之內的發展將持續看好。

近期如太空議題等新商機的話題,備受關注。在被問及是否投入太空低軌衛星相關議題新創的投資時,余東洛表示,台灣產業向來擅長扮演優化零組件設計,改善生產製造的供應鏈效率等重要角色。台灣目前並不特別具備創建大規模太空產業的客觀條件與實力,但是在協助全世界的夥伴有效改善並解決各種問題上,則絕對具有一定實力跟準備。

余東洛也指出,台灣新創如果想要創造更大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在商業模式的創新、國際市場的理解等層面,目前普遍還有許多有待加強之處,需要大家一起共同努力提升。奠基於這些基礎上的台灣新創團隊,若能在技術經營專業上凸顯其特色與實力,發揮設計優化、解決問題的實力,協助產業更上一層樓,那便有無限的機會與商機可以探索。

總體而言,余東洛認為,台灣需要更多的新一代的創業成功案例,讓未來的新創企業做為學習的榜樣(Role Model)。

從完善整體創業投資環境,乃至於活絡創投產業上下游生態的長線角度來看,鼓勵CVC更積極地進行投資、購併新創團隊等層面的運作,將可為市場注入全新的活力與視野。有了充沛的資源與各方夥伴的助力加持,將能使台灣創業生態圈更加健全、蓬勃發展,促使更多令人興奮的可能性發生。

由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 Taiwan)、台灣經濟研究院及DIGITIMES合作,經過700份問卷以及100份投資人問卷、十多位新創領域專家專訪,完成的《2022台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於2022年10月28日正式出刊,可至官網下載完整報告,期透過團隊調查研究,讓中華民國政府、企業、創育夥伴和新創團隊,一同擘劃台灣新世代數位經濟以及新創發展藍圖!(本文黃達人整理報導)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