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VA看好台灣新創在ESG、半導體、醫材與智慧製造發展契機

台灣工研新創協會(TINVA)

正因為台灣市場創投規模及在地市場小、且不具人口紅利優勢,因此台灣新創不能再繼續做 Me-Too、Me-Better的事業,需要超前部署往前瞻技術(Me-only)去發展。台灣工研新創協會(TINVA)理事長高繼祖表示,ESG、醫材、智慧製造及半導體產業鏈是台灣值得投資部署的前沿技術,且以台灣完整的ICT產業鏈為基礎,將有機會成為亞太重要創新創業基地。

舉凡新創生態系相對成熟的國家,企業與新創合作頻繁,從技術合作、概念驗證(PoC)、產品合作、投資入股到購併等皆相當活躍。高繼祖理事長表示,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架構在前瞻技術的投資上,習慣走內部創新模式,較忽略外部創新可為企業帶來的效益。

為促進新創生態系的活絡,國外企業時常透過將一定比例的盈餘成立企業創投且與知名創投機構合作,與其共同尋找符合企業中長期發展方向的創新技術,包括美、中、英國、法國、加拿大、德國、新加坡、日、韓、以色列等數十國在內,其政府皆為鼓勵企業與新創的合作,提出各種稅制及創投獎勵方案,以促進產業的超前部署。

連過去一項保守之日本、在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公開表示,未來打算開放政府的退休準備金投資新創事業,並提供投資新創稅制優惠、增進大企業參與新創業務,並吸引外企跨海投資。這可能是未來日本創投產業大成長之關鍵起始點。

高繼祖表示,過去22年台灣每年創投投資金額佔GDP比率從2000年的0.3%衰退到如今不到0.1%是全球少數嚴重衰退的國家,其箇中原因不脫政府取消創投抵減及技術股課稅等重大政策因素。

再加上資本市場未能提供新創板塊有效率募資及出場機制,而在此同時新加坡對國際創投全面開放、且提供各種獎勵措施與多元化出場機制(包括SPAC及與美國NYSE雙掛牌等),目前已成為亞洲創投投資強度(VC/GDP比率)最高之國家。

在1985~2000年之間台灣新創投資主軸在取代進口並圍繞在PC產業之供應鏈,只要能做到進口供應商替代,投資效益則立刻顯現,且由於當時創投抵減之獎勵政策、VC早期投資佔比超過4成。

然而時過境遷目前新創在生技、人工智慧、互聯網、半導體產業上游及ESG等領域新創從投資到出場所需時間較長、要累積的跨國資源/人脈也相對較多,尤其如生技醫療及軟體產業每跨一個區域便是完全不同市場,有很多新創公司經營5年、10年都尚未開始獲利,在目前台灣之資本市場也非常難出場,即使出場估值與成交量也偏低、也因此造成資本力嚴重不足及發展速度緩慢。

正因為前瞻技術所需要投入的資本力及時間相對多,更需要政府、資本市場及企業的支持與投入。所以高繼祖指出,政府可考慮透過更積極之前瞻科技創投抵減政策鼓勵企業外部創新的運作模式,一方面協助企業轉型、多角化發展,另一方面也加速台灣創新能力培養。

高繼祖也指出,台灣企業應該更積極對外部創新的投入,建議可以提撥每年盈餘的5~10%與國內外主流創投合作進行外部創新投資。試想30年前如果台灣領導科技企業能透過國際創投投資蘋果、或是15年前能投資Tesla、對台灣產業格局將會是完全不同的面貌。

TINVA將打造具有傳承機制的國際鏈結創新平台

在2000 年前,台灣是全球創投前三大國,當時台灣創投規模大概為10~12億美元,美國創投投資規模約台灣的40倍。但近年,台灣每年創投資金規模僅約5~6億美元,在2021年美國達到3,000億美元以上、雙、方差異擴大至600倍。

高繼祖表示,這也是為什麼一再地鼓勵台灣新創朝國際發展的重要原因。因為在台灣創投及新創資本市場太小,新創所募得金額相對較少,新創團隊發展也會因此受限,進而也比較不容易獲得國際資金的青睞,對於事業國際化的發展也相對受限。

對於有企圖心、具技術壟斷力要朝國際發展的新創,想要取得資源、投入主流市場發展,就必須考慮前往主流市場建立營運據點或總部,不僅有機會募得國際創投資金、建立國際團隊、學習到國際營運經驗,也才有足夠資本進行國際市場開發。

自2021年來已有Appier、Gogoro及大猩猩科技成功於日本及Nasdaq跨牌上市,且其估值較台灣高10倍以上,這將開啟台灣具企圖心及技術力新創積極往海外上市之新的一頁,到2030年前保守預估至少有20-30家台灣獨角獸將在國際資本市場嶄露頭角。

高繼祖認為,美國創業生態系之所以成功,關鍵在於它的傳承機制,台灣由於網路泡沫化之後海內外企業積極西進中國市場,出現一波台美人才及資本市場交流斷層,相當欠缺創業經驗傳承的平台。因此,台灣工研新創協會目標集結國內外台灣第一代創業者、企業家及有志傳承經驗協助新一代台灣新創之所有志工、國內外創投及企業創投,協助台灣新一代傑出創業家得以創業成功。

所以,台灣工研新創協會將逐步建立從「新創誕生」到「新創出場」所需要的國內外創業傳承、資源整合、以及國際鏈結的平台,其中包括業師傳承(Mentor)、行銷及人脈資源鏈結(Marketing)、募資輔導(FA)、團隊建立(team buildup)以及後續國內外 IPO、M&A 等出場方式諮詢輔導。

創業生態系是孕育新創的搖籃,但成功與否,還是在於新創本身的競爭力以及能力的養成。高繼祖表示,協會一直以來專注挖掘「台灣優勢」新創團隊,而其對於「台灣優勢」的定義,在於該技術力是否於亞太地區稱得上第一,市場上,新創終究以技術力相比拼,有壟斷力之夠深的技術(deep tech)則脫穎而出的機率會越大。

數位轉型趨勢所驅動的需求是台灣創新的優勢所在

針對台灣新創團隊的國際化發展,以及究竟有哪些優勢條件足以在國際市場上與其他新創團隊競爭的問題,高繼祖回應,首先在地域性上,美國每年有至少數百間成熟新創期待在亞洲找到合作夥伴,以拓展亞太地區的事業,因此如何將這塊土地打造成「友善國際新創進入亞太市場」的基地,將會是當務之急,是政府可以積極思考的部分。

直至目前,半導體仍為台灣產業強項,不管是上游材料、生產製造所需之精密機械、IC設計及第三類半導體產業鏈,在未來台灣仍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而國際創投也對這部分的發展非常關注。台灣站在 ICT、半導體產業累積逾30年的經驗,新創公司凡只要能夠打下台灣企業市場,再將成功經驗複製到美國、日本、中國、東南亞,則未來 5~10 年,台灣新創團隊在智慧製造領域便更有機會可佔據一個優勢的地位。

此外,ESG也是台灣企業願意積極部署的項目,其中所帶動對於包括碳中和、循環經濟、新能源、電動車(EV)、電池、儲能、禁塑等發展及需求,均是台灣新創值得關注投資的發展領域。尤其全球針對淨零排放及 ESG的規範愈趨嚴苛,因此各大企業也開始爭相關注相關解決方案,不管是為了未來生存發展、抑或是為了創造新的機會,新創都有非常大發揮的空間。

在既有ICT產業基礎、技術發展以及人才,加上台灣醫療體系的優秀醫護人員等多重優勢條件下,醫療器材是台灣新創的另一項重要創新領域。

除半導體、ESG、醫療器材,製造業的數位化、AI 化亦是台灣團隊應該掌握的一大趨勢。隨著未來少子化缺工問題持續攀升,人工成本也將持續提升,世界各國對於自動化生產的需求會愈加強烈,再加上淨零排放議題的推波助瀾,智慧製造將會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關鍵趨勢。

政府要透過政策鼓勵海外留學 培養國際人才

談及人才問題,高繼祖表示,台灣之所以在「國際化」這件事情存在20年的空窗期,其原因在於國際化人才的欠缺。眾所周知,2000年之後許多台灣企業在中國發展得相當不錯,因此愈來愈多台灣本地大學生選擇在台灣念研究所,因為畢業後可以直接進入台廠工作。這也導致台灣具備海外留學、生活及國際移動工作經驗的人才相對較少。

以醫療器材產業的發展為例,台灣論在ICT的技術發展,以及本身完整的醫療健保醫療體系,加上素質極高的人才,具備發展國際醫療器材產業的競爭條件。

雖然這市場有近4,000億美元之龐大,但國際醫療器材產業,不同區域市場的需求和法規具有高度差異。因此真正能夠做到醫療器材國際化的企業,多半位於歐洲、美國及日本等具有國際大品牌力的國家,也正是因為缺乏具有國際商業開發視野的人才,導致很多備完整國際經營經驗的台灣ICT企業,從電子產業跨入醫療器材體系也面臨極大的挑戰。

反觀目前台灣較具備國際市場開發及募資能力的創業團隊,他們多半有在國外讀書或工作的經驗,高繼祖指出,台灣土生土長的創業家如果沒有參與過國際品牌及市場的經營經驗,因此缺乏國際化視野在所難免。因此,新創公司國際化營運成果,不只在於是否研發出好的產品,是否有好的創業家或業師帶領、組建足夠具有國際營運管理的團隊,更是相當重要的條件。

為帶領台灣新創朝國際市場發展,台灣工研新創協會自2021年起透過美國在台協會(AIT)與美國商務部展開合作,推廣SelectUSA Tech活動、協助新創國際化的資源鏈接。

同時自2022年開始展開與矽谷前三大創投Pegasus Tech Venture合作,協助募集跨境創投基金,協助國內企業掌握主動投資國際一流新創公司之機會,將創投之全球收案及盡職調查外包,但企業卻能掌握100%投資決策權之最新創投兼顧問之服務模式、推薦給台灣所有有志超前部署的企業主,並提供傑出台灣新創直接取得國際一流創投資金的可能性。

台灣要放寬法規 爭取國際資金進駐並投資

針對海外資金來台投資一事,高繼祖認為政府可以採取原則積極開放的態度,讓更多的海外資金能夠來投資台灣的新創團隊。

高繼祖認為,中華民國政府、企業要掌握中美貿易戰與未來20年創新科技大噴發之歷史契機,建立超前部署,主動出擊,贏在起跑點之戰略思維,與國內外領導創投積極合作,透過投資或購併前瞻科技新創公司、積極布局未來10年的關鍵技術。

高繼祖表示,越是不景氣的時候,越是投資未來的時候。他呼籲企業,資本市場景氣越是低迷,新創公司的估值便愈趨合理,因此現在為投資新創最好的時機。台灣企業未來透過勇於與國際與國內一流新創合作,帶領新創進軍亞太市場,同時也歡迎海外傑出新創進駐台灣,善用台灣企業製造及亞太市場資源,以此為進軍亞太市場重要基地,台灣未來非常有機會以自由與開放之科技島的優勢,成為亞太地區最關鍵之創新基地之一。

由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 Taiwan)、台灣經濟研究院及DIGITIMES合作,經過700份問卷以及100份投資人問卷、十多位新創領域專家專訪,完成的《2022台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於2022年10月28日正式出刊,可至官網下載完整報告,期透過團隊調查研究,讓中華民國政府、企業、創育夥伴和新創團隊,一同擘劃台灣新世代數位經濟以及新創發展藍圖!(本文黃達人整理報導)

關注我們